球囊扩张术治疗儿童食管良性狭窄的疗效

2022-09-26 08:52李昊颖王亚昆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贲门腐蚀性球囊

李昊颖,程 佶,王亚昆,刘 杨

目前,治疗儿童食管良性狭窄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连续扩张治疗及手术治疗;连续扩张治疗包含球囊扩张及探条扩张,其中球囊扩张术可在内镜引导下或透视下进行[1]。本研究采用透视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儿童食管良性狭窄,并评估该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食管良性狭窄患儿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个月~12岁。按照病因分为5类,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组(Ⅰ组)8例,腐蚀性食管狭窄组(Ⅱ组)5例,食道裂孔疝加贲门成形术后贲门狭窄1例,贲门失迟缓症2例,先天性食管狭窄1例。所有患儿均因不能进食、进奶或反复呕吐就诊,且食道造影提示存在严重食管狭窄。

1.2 方法

透视下球囊扩张术前准备:入院后行X线钡餐造影,明确食管狭窄情况。狭窄程度以狭窄指数(SI)表示:SI=1-SD/OD(SD为狭窄段直径,OD为远端正常食管直径)。本研究选取距狭窄远端1.5 cm的食管直径作为参考标准,SI≤10%为无狭窄,SI>10%为食管狭窄[2]。

手术方法:患儿全麻及气管插管后,经口腔插入鼻饲管,将管头置于狭窄近端,经鼻饲管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食管造影,测量狭窄处的长度和直径后撤出鼻饲管。在DSA机器透视引导下,将交换导丝通过狭窄段,头端送入胃内,沿交换导丝送入球囊,将球囊置于食管狭窄部位并固定。经导管在球囊内注入50%非离子造影剂。自0.5个大气压起逐渐增加压力,可见扩张过程中的球囊中部在食管狭窄部位出现囊腰,后逐渐变浅直至消失,维持该压力,保持球囊充盈3 min后吸瘪球囊。重复上述操作3次,维持时间3 min。对于狭窄严重的患儿,先采用小直径球囊扩张后,再改用大直径球囊扩张;对于狭窄段较长患儿采用分段扩张。扩张结束后用非离子对比剂行食道造影,以了解扩张即刻效果及有无食管破裂等并发严症。单一狭窄部位的整个手术过程约0.5 h。

术后评价:麻醉苏醒后6 h开放流质饮食,24 h逐渐改为该年龄段正常饮食。分别在食管扩张治疗后的2 d和1个月进行X线钡餐食道造影,了解短期效果。食管狭窄段的SI<10%,且无并发症者为扩张成功。远期效果则通过随访至少6个月,患儿所进食物为同年龄段正常饮食,呕吐症状改善,体质量增长适龄者为远期治疗有效。反之,若无明显改善或再次出现吞咽困难,且食道造影提示狭窄段依然存在者,为远期治疗无效。对于远期治疗无效患儿再次行球囊扩张,并继续随访。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Ⅰ、Ⅱ组间扩张次数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7例患儿共进行49次球囊扩张术,每例患儿平均扩张2.88次(1~9次),球囊直径范围为6~25 mm。食管狭窄段长度3~80 mm,狭窄直径由近闭至4 mm。见表1。

表1 17例首次行透视下食管球囊扩张患儿资料

Ⅰ组8例患儿均为一处狭窄,2次及以上扩张成功7例,1例于第2次术前造影时发现食管气管瘘,未再继续进行扩张。Ⅱ组5例患儿均为多处或长段狭窄,狭窄段总长度8~80 mm,经过两次及以上扩张成功4例,1例术中显示近闭,扩张后狭窄仍明显(图1),无法达到可进食标准,行腹腔镜下胃造瘘术,后行探子引线扩张,目前随访中,下一步择期关闭胃造瘘口,如有必要再次行食管球囊扩张治疗。食道裂孔疝加贲门成形术后贲门狭窄1例,1次扩张成功;贲门失迟缓症2例,分别经1~2次扩张成功;先天性食管狭窄1例,成功扩张2次。

图1 1例患儿腐蚀性食管狭窄球囊扩张过程

所有患儿术后随访6~18个月,6个月内无吞咽困难,可常规进食提示为长期有效。15例成功扩张患儿中,长期有效13例,Ⅰ组长期有效6例,Ⅱ组长期有效3例,其余4例患儿均长期有效。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比较Ⅰ组及Ⅱ组的成功案例,发现Ⅱ组的平均秩次为7.25,Ⅰ组为5.29;Ⅱ组的扩张次数为4(2.00~9.00),1组为2(2.00~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1,P=0.412)。

3 讨论

引起儿童良性食管狭窄的病因有:食管闭锁术后狭窄、腐蚀性食管狭窄、先天性食管狭窄、胃食管反流伴发狭窄、嗜酸性食管炎、放化疗后食管狭窄等。

儿童食管狭窄可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进食后呕吐、食物嵌顿、体质量不增加等临床表现。成人食管内径<13 mm可出现吞咽困难,提示食管狭窄,当狭窄内径>12 mm,狭窄段短于20 mm为简单狭窄,反之则为复杂狭窄[3]。儿童食管狭窄可分为轻度狭窄(10%≤SI<30%)、重度狭窄(SI≥30%)[4]。

良性食管狭窄的扩张治疗包括探条扩张及球囊扩张,通常认为球囊扩张安全有效,可降低扩张次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7]。球囊扩张术可经内镜引导或透视下进行,治疗过程中根据狭窄远端正常食管内径的1.2倍或遵循拇指定律来选择扩张球囊直径。放置球囊时尽量将球囊中部置于狭窄段中部,减少球囊滑脱的可能。初始充盈球囊时速度稍快,同时需固定好球囊导管,避免球囊滑出狭窄部位,当出现囊腰后缓慢充盈球囊,以避免严重食管损伤,如在扩张过程中球囊中部滑出狭窄段,应先将球囊吸瘪,再调整球囊位置,尽量避免严重破坏食管壁。

本研究中,患儿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占首位。食管闭锁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食管先天畸形,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9.5%~39.0%[5-6]。有研究发现,预防性扩张并不能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也不能减少扩张次数[7]。本研究的食管球囊扩张均为治疗性扩张,无预防性扩张。有研究显示,食管吻合口狭窄扩张成功的次数为(5.470±2.997)次[8],本研究为(2.75±1.39)次,这可能与样本量小相关。此外,本研究吻合口狭窄的扩张长期有效率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类似[9]。

球囊扩张是腐蚀性食管狭窄首选的治疗方法,尤其在狭窄段较短及狭窄部位食管内径较大的患者中治疗效果好[10]。在本研究中,腐蚀性食管狭窄行球囊扩张的成功率较高,1例患儿狭窄程度重,初次行球囊扩张后吞咽困难改善效果欠佳,无法达到扩张成功标准,但未出现并发症,目前仍在随诊中。本研究的长期有效率与文献报道相符[11-12]。

先天性食管狭窄发病率为1/25 000~50 000,且多伴发其他畸形[13]。本研究中1例先天性食管狭窄不伴其他畸形的患儿,经2次扩张后治愈,未再出现吞咽困难情况。

多种原因引起的贲门开放不良也可以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迟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病因是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良及食管蠕动缺失,可引起吞咽困难、反流、胸痛及体质量减轻等临床症状[14],可应用球囊扩张、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等治疗。一项Meta分析提示,球囊扩张术近期效果类似于POEM,且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短,虽远期疗效欠佳,对于初诊病例可采用该方法[15]。应用球囊扩张时,其疗效与并发症均与球囊直径呈正相关[16]。本研究中2例贲门失迟缓症的患儿,均采用小球囊扩张后再应用大球囊进行扩张,经1~2次治疗后效果良好,未再出现明显狭窄表现。另1例食道裂孔疝加贲门成形术后贲门狭窄的患儿,经过1次扩张治疗,效果良好,至今未再发生食管狭窄。

总之,透视下球囊扩张术对于儿童良性食管狭窄的治疗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贲门腐蚀性球囊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Meta分析
子宫颈扩张双球囊与欣普贝生在孕晚期促宫颈成熟中的应用
药物球囊 冠心病治疗新方法
Deep Sea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Technology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人倒立着还能喝水吗
胃部胶囊内镜检查方法的改进研究
探讨硫酸装置设备防腐材料的选择
火电厂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防腐工艺探索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