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人”徐霞客

2022-10-09 15:01薛国礼
传记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游历徐霞客游览

薛国礼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文学家、探险家,被钱谦益誉为“千古奇人”,又被尊称为“游圣”。他的一生是游历的一生,三十余年间驰骋于祖国广阔壮丽的山河之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由他的游历日记编成的《徐霞客游记》也被钱谦益赞誉为“千古奇书”。清代奚又溥将《徐霞客游记》与司马迁的《史记》作比,给予了高度评价:“先生之游,过于子长,先生之才之气,直与子长埒,而即发之于记游,则其得山川风雨之助者,固应与子长之《史记》并垂不朽,岂仅补桑经郦注之所未备也耶?”徐霞客与其所著《徐霞客游记》在当时及后世皆受到重视,到了今天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徐学”。

(清)叶衍兰绘 徐弘祖像

家庭濡染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有“霞逸”和“霞客”的别号,后来以“霞客”称名海内外。

徐霞客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到家庭很深的濡染熏陶。祖先徐锢在北宋末年出任开封府尹,后随宋高宗南迁至杭州,其后代又迁居至江阴。蒙古灭宋之后,徐氏子孙誓不仕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初。明初时,徐家出现了一位知名人物:徐麒。徐麒,字本中,号心远,以布衣之士受到朱元璋召见,奉命出使西蜀,“凭历险阻,昭宣德意,众庶安理,夷、夏交会”。功成返京之后,受到朱元璋封赏,麒固辞不就,继而声名远播。此时的徐家家境殷实,据陈敬宗描述:“家极丰盈,至君辟畦连阡,原田每每,储橐益广。”而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徐家终于成了江阴的名门望族。据传,明中期徐氏家族开始专注于科举功业,徐霞客的高祖徐经在当时很有名气,曾经与著名文人、画家唐寅相友善,两人共赴科考,双双得中,不料徐经被诬陷贿赂考官,最终断送了科举之梦,而唐寅也受到了牵连。在徐经之后,徐家历代子孙也都以科举为业,但是都不尽如人意,反而为功名所累,家业开始逐渐衰落。

到了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家族几辈人科举之业都以失败告终,徐有勉目睹了父辈们科举落第的痛苦情形,最终改弦易辙,既不屑于仕进,也不喜逢迎权贵,终日纵情于山水之间。据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记载:“或劝之以资为郎,辄不应。盖公性喜萧散,而益厌冠盖征逐之交。即秦中丞、杨冏卿、侯司谏皆周视相善,时访公。公固匿迹以疾辞,亦无所报谢。其雅致如此。”徐有勉的这种情趣给了徐霞客不小的影响。徐霞客少年时期就读私塾时即展现出不凡的天赋,能够出口成诵,落笔成章,但是他的兴趣多在古史地理、山海图志等奇书上面,经常把这些书籍放在经书下面偷偷阅读:“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徐霞客在读完祖先留下的书后,又“益搜古人逸事,与丹台石室之藏,靡不旁览”。在父亲和这些书籍的影响之下,徐霞客对科举兴致索然,在少年时经历过科考的失败之后就放弃了仕途,并更加向往祖国的山川名胜,有了历九川、踏五岳的心愿,发出“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的感叹。徐有勉也曾对别人说:“是儿眉庭霞起,读书好客,可以竟吾志,不愿而富贵也。”父亲对徐霞客性格上的影响显而易见。不幸的是,徐有勉在徐霞客17岁时便去世了,在这之后给徐霞客重大影响的当是徐母王孺人。

徐家到徐有勉时家境已经中落,而徐有勉又不事稼穑,徐家生计之所以能够得以维持,甚至能够蹶而复振,主要归功于徐霞客母亲王孺人的精明能干、擅于操持家计。徐霞客的好友陈继儒在《豫庵徐公及配王孺人传》中记录徐母擅长织布,所织的布匹拿到市场上,别人能够辨别出来。而且,徐霞客家里很可能有织布作坊供诸婢劳作。张大复在《秋圃晨机图记》中也说:“母性恭俭,好率婢子鸣机杼,及广艺秋藤,架棚而引之,令绿阴满堂,课振之之元子卯君读。每晨光达于壁,杼声与书声答响,母意大得。”在王孺人的勤恳经营之下,徐家的家业逐渐复兴,这也为后来徐霞客游历四方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据陈函辉《霞客先生墓志铭》记载,自从徐有勉离世之后,“外侮叠来”。自此之后,徐霞客“愈复厌弃尘俗。欲问奇于名山大川”,但是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又让徐霞客心里犯难。徐母看出了儿子的顾虑,就对徐霞客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稽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焉?”她还亲自为徐霞客制作远游的衣冠以壮其行色。在徐霞客游历回来为她讲述游离见闻时,徐母反而“大惬”。当徐霞客感到母亲年迈,想要放弃远游时,徐母为向徐霞客表明自己身体康健,以高龄之身陪着儿子游历荆溪、句曲等地,甚至总是走在徐霞客的前面。就以上种种行为来看,徐母可谓是徐霞客游历事业上的第一个知己,正如当时人赞叹的“弘祖之奇,孺人成之”,“仲子足迹,几所谓州有九,游其八者,孺人成之也”。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徐霞客的游历正式开始。

有方之游

虽然母亲王孺人十分支持徐霞客的游历事业,但是也嘱咐儿子应当作“有方之游”,斟酌远近,按期而归,所以前期徐霞客游历的区域主要是江南及中原的名胜古迹,时间上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两三月。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霞客开始了他的壮游事业,20岁的徐霞客戴着母亲为自己制作的远游冠,先泛舟太湖,而后游历齐、鲁、燕、冀,登泰山,游孔庙、孔林,访孟庙。不过关于这段游历,徐霞客并没有以日记记载,而是曾对自己的朋友陈函辉提及,由陈函辉记录下大致经过:“万历丁未,始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自此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孟庙三迁故里,峄山吊枯桐,皆在己酉。”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清刻本)

万历四十一年(1613),徐霞客取道浙江,先游洛伽山,后直趋天台、雁荡二山,其不朽的游记著作也是从天台山开始记载的。天台山是仙霞岭的东支,山势崇伟而峰顶平坦如台,所以被称为天台。徐霞客于四月初一入天台山,先登华顶峰,见峰顶景色“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再赏断桥和滔滔汩汩的珠帘水,又观石梁飞瀑,游明岩、寒岩等。四月初九,徐霞客离开天台山,随后游历了状如“芙蓉插天”的雁荡山。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春,徐霞客出游今皖南一带,当时正值大雪纷飞,他首先乘兴游览了白岳山,只见“满山冰花雪树,迷漫一色”。游经黄山的时候,大雪封山已经有三月左右,他的游兴不为所阻,“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通过这种方式登上了莲花、云门等黄山的高峰。游毕黄山,南行十天,徐霞客来到了福建的武夷山(亦称“武彝山”)。武夷山风景奇绝,徐霞客先以舟行,但见两岸千峰争秀,水光相映,宛在画中游;后登岸攀隐屏峰,峰顶“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夐隔”。从隐屏峰下来,他又乘兴游览被誉为“武夷第一胜地”的天游峰,登临峰顶,极目四望,又游览了换骨岩、水帘洞等景点。水帘洞是武夷山最大的岩洞,只见其“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顶堕下。岩既雄扩,泉亦高散,千条万缕,悬空倾泻”,十分壮观。这是徐霞客第一次入闽,仅用三天时间游览武夷山,之后便由浙江返回。

返家之后,徐霞客觉得母亲越发年迈,他不应该再寄情山水,于是想断绝出游,陪伴母亲颐养天年。王孺人察觉出儿子的想法,便特意让徐霞客陪她游览宜兴的善卷、张公诸洞,鼓励儿子出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溯长江而行,游览庐山、黄山;泰昌元年(1620)又溯钱塘江而上,经江西入福建,游江郎山、九鲤湖、石竹山而返。

徐霞客少年时就立志游历五岳,在五岳之外,他对湖广武当山尤为倾慕。传说真武神曾经在这里修道,从明成祖开始,朝廷就极力推崇武当山(当时称为太和山),后来尊奉真武神为真武大帝,把它的地位抬高到了五岳之上。徐霞客很早就打算取道湖广北部,攀太和,登临太华山(即华山),其后游览峨眉山。但是由于“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于是天启三年(1623),徐霞客北游嵩山、太华山及太和山。在登临了嵩山、太华、太和三座山之后,徐霞客对这三座山进行了比较: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

徐霞客的这段文字先是比较了三山的植被情况,华山山脚下没有高大奇异的树木,直到峰顶才有可三人合围的松柏;太和山百里之内浓密的树林罗列,遮天蔽日,那些高大奇异的松柏也覆盖着整片山坞;嵩山树木极少,只有三将军树巍然而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天然的环境因素,还与人为的因素相关:太和山受到朝廷的重视,明令禁止砍伐,所以绿植能够“蔽日参天”“连络山坞”,相比之下嵩山就被人“樵伐无遗”了。随后,又与嵩山、陕州、潼关、泓峪等地进行对比,得出“山谷川原,候同气异”的结论。由这段文字我们可知,这时候的徐霞客已经不满足于单纯游山玩水、探奇访胜了,他已经开始注意对不同的地理现象进行考察、对比,并试图探求其中的缘由,进而总结规律。

天启五年(1625),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病逝。随着母亲的去世,徐霞客前期的“有方之游”也画上了一个句号。纵观徐霞客前期的旅行,大多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以名山大川为多,又以江南、中原为主,时结伴而游,时只身遨游,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和探险精神。

许身山水

在为母亲守孝结束后,徐霞客更是“许身于穹崖断壑之间”,“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改变了过去放心不下母亲,不能远游,定期返还的故例,开始了他的“无方之游”。

崇祯元年(1628)二月,徐霞客萌生了去福建、广东游览的念头,二十日启程。在此之前,他曾经两次入闽,第一次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登览武夷山,第二次是泰昌元年(1620)游历九鲤湖。这一次,徐霞客先游福建,除了游览玉华洞外,他还对福建主要水道的急缓、水量和通航情况进行了考察。出游福建之后,徐霞客又到广东,登览了罗浮山,带着山中梅树而回。在这之后,徐霞客于崇祯三年(1630)第四次游历福建,这次游览的路线与第三次大致一样,此次新游览的景点是位于浙江和福建之间的浮盖山。据友人黄道周的诗歌记载,徐霞客还于崇祯六年(1633)第五次游闽,并且在漳州云洞岩拜访了黄道周,然后一起游览了大峰山,可惜没有游记留下。

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又带着族兄徐仲昭两次游天台山和雁荡山。在游历完天台山之后,徐霞客在日记中将这次考察的成果进行了整理,尤其细致地梳理了天台山一带的水系,指出天台山各条溪流的发源地、流向、流经的地点,并指出各注入哪条大溪,从哪里入海,等等,而对那些未能亲历之处,也诚实指出“余屐未经”。从三月二十一日到四月十五日,徐霞客游雁荡山,之后他又在四月二十八日重游雁荡山。因为在第三次游览天台山的途中,徐霞客曾经到苏州小寒山拜访过陈函辉,也正是陈函辉的一席话,让徐霞客三游雁荡山。据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记载:“予席上问霞客:‘君曾一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听而色动。次日,天未晓,携双不借扣予卧榻外曰:‘予且再往,归当语卿。’”十天之后,他从雁荡山回到小寒山,果真将登上雁荡山绝顶的情况向陈函辉陈述了一遍。这一次登顶雁荡山,徐霞客考察清楚了整个雁荡山的山系和水系,其中以考察雁湖最为重要。为此,他数次攀爬垂藤,遍历人迹罕至之处。他登上山脊,看到雁荡山从东北高处向西逶迤而来,分散成四条支脉,这四条支脉的山脊隐隐隆起,中间夹着三处洼地,每块洼地之中又有隆起,贯穿南北,从中间将洼地一分为二。洼地之中的积水使杂草丛生,目光所及之处皆为青草,这就是雁湖了。雁湖中的水外泄,向南是石门、梅雨潭的各条溪水,向北是雁荡山背面的各条溪水,他通过实地考察修正了《大明一统志》中的错误记载。至此,徐霞客对雁荡山不再有所遗憾,他感叹道:“余二十年前探雁湖,东觅高峰,为断崖所阻,悬绠而下,即此处也。昔历其西,今东出其上,无有遗憾矣。”

崇祯六年(1633)徐霞客北上京师,而后到山西境内游五台山和恒山。徐霞客在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离开京城,途中经过保定,八月初四过阜平县,在向龙泉关进发的途中,见一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初六开始攀登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峰顶平坦宽广如台,因而得名五台山。山中气候凉爽,四月解冻,九月积雪,又被称为“清凉山”,该山传说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故而又是我国四大佛山之一,五台山中寺院多达两百多处,晨钟暮鼓,宗教氛围浓厚。

恒山坐落于今山西省浑源县,明代时被列为五岳之中的“北岳”。恒山西接雁门关,东跨河北省,连绵数百里,又有浑水南北而流,将恒山一劈为二,东边是峰顶摩天的天峰岭,西边是绝壁层悬的翠屏峰,两峰之间夹着一深峡,名曰金龙口峡,浑水从这里向北流去。徐霞客登顶北岳后,对龙泉关以来的山脉进行了分析归类:“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在登上恒山的峰顶远眺诸山后,徐霞客又将恒山、龙泉、五台山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揭示它们的特点、方位以及整体的走势变化。除此之外,徐霞客还对恒山植被与地表、坡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这里的煤炭情况也有提及。十一日登顶之后,徐霞客返途北至浑源州。

崇祯元年(1628)至崇祯六年(1633)是徐霞客中期考察的阶段,这期间徐霞客的足迹遍及福建、浙江、山西等地,截至此时,内地的名山大川他几乎已经游访无遗。追随徐霞客的脚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以游览为主的旅行家如何一步步转变成以野外实地勘察为主的地理学家的过程。而从崇祯九年(1636)开始,徐霞客则迎来了他一生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万里征程。

万里遐征

在西行之前,徐霞客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来处理家事,以及搜集了大量将要去考察地区的资料,用徐霞客自己的话说就是“余久拟西游,迁延二载,老病将至,必难再迟”。这次与徐霞客同行的除了叫顾行和王二的两名仆人外,还有江阴县迎福寺的静闻和尚,静闻和尚曾经刺血书写经书,想要将其供奉在鸡足山,故与徐霞客同行。至于这次徐霞客西行的目的,在陈函辉的《霞客徐先生墓志铭》中曾提到:“云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即江、河二经,山脉三条,自纪载来,俱囿于中国一方,未测浩衍,遂欲为昆仑海外之游。”在徐霞客看来,中国古代天文地理相关的书籍往往都是承袭前人的成果,与实际的地理情况不一定相符,对边远地区的考察也未能深入,所以他有了“为昆仑海外之游”的想法。吴国华的《徐霞客圹志铭》也说:“霞客尝谓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至废寝食,穷下上,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这足以说明徐霞客这次准备两年之久的西行,与以往的游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以目标明确的考察为主。这次的远游持续四年,其足迹遍及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游经的许多地方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区域,而主要的目标是探查长江上游源流、南北盘江的源流、石灰岩地貌,并登览著名的鸡足山。

崇祯九年(1636)九月十九日,徐霞客一行乘舟取水路,经过无锡、苏州、昆山,在二十八日抵达杭州。此时,仆人王二逃走,给旅途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徐霞客一行游览了浙江的飞来峰、灵隐寺、北山等景点后,进入江西境内。之后几天,他们游览了叫岩、龟峰、四声谷、龙虎山,到达麻姑山。麻姑山在今江西省南城县西面,有瀑有池,以水取胜。麻姑山的山顶有古坛,传说中的女仙麻姑就是在这里得道的。十二月初二,徐霞客乘坐的小船刚要起航,忽然间一条船顺水而来,一群恶人冲上他们的船,对着船夫拳打脚踢,借口押解官银,要征用他们的船只和财物,徐霞客在船靠近岸边的时候匆忙跳上岸,找到当地的保长,追上前去,这才解救了一船人的性命。这也是徐霞客第一次遇盗。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一日,徐霞客入湖广境内。十日后,徐霞客抵达衡山县,游览了衡山诸景,至此终于达成了历五岳的心愿。二月十一日,徐霞客一行离开衡州,乘船溯湘江而上,傍晚时分,再次遇盗,虽然几人逃得性命,但是携带的行李和财物却被洗劫一空。徐霞客以家中的田租作为抵押,终于筹集到了资金,遂于三月重新踏上旅程。

同年(1637)闰四月初一,徐霞客一行到达祁阳的冷水湾,次日停泊在湘口关。徐霞客敏锐地发现这里的地形地貌与之前有很大不同:“自冷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豁,而江两岸,啖水之石时出时没,但有所遇,无不赏心悦目。盖入祁阳界,石质即奇,石色即润;过祁阳,突兀之势,以次渐露,至此而随地涌出矣;及入湘口,则耸突盘亘者,变为峭竖回翔矣。”实际上,徐霞客所描述的从入祁阳界开始的地貌正是岩溶地貌(又称为喀斯特地貌)。初八日,徐霞客一行进入广西境内,经全州、兴安县等地,于二十八日抵达桂林府。徐霞客在桂林一带滞留了一个半月,游遍桂林山水,其中亲自考察过的溶洞就有六十多个,不仅对洞内部的结构和形态进行精确的描述,还尽力考证名实,与地理图志相互参证。

徐霞客一行出桂林之后一路南行,到达柳州府,在途中静闻和尚与顾行两个人都生了病,留在柳州养病,徐霞客独自北行。途中,徐霞客将桂林阳朔的地形和柳州西北的地形进行了对比,指出环顾在桂林四周的都是石峰,没有土山相杂,而这里则是石山土山相杂,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中,给人以脱颖而出的感觉。徐霞客还对比了阳朔漓江、处在桂林与柳州之间洛容的洛青江及柳州西北的柳江之间的不同之处:

此处余所历者,其江有三,俱不若建溪之险。阳朔之漓水,虽流有多滩,而中无一石,两旁时时轰崖缀壁,扼掣江流,而群峰逶迤夹之,此江行之最胜者;洛容之洛青,滩悬波涌,岸无凌波之石,山皆连茅之坡,此江行之最下者;柳城之柳江,滩既平流,涯多森石,危峦倒岫,时与土山相与出没,此界于阳朔、洛容之间,而为江行之中者也。

徐霞客在八月下旬到达南宁,静闻和尚住在崇善寺调养身体,徐霞客就在南宁周围考察,等待静闻和尚、顾行两人病情好转。一个月以后,顾行的情况已经好转,静闻和尚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无奈之下,徐霞客带着顾行向广西西南部继续进发,在到达太平府时,得知静闻和尚在南宁病故的噩耗,徐霞客悲痛万分。静闻和尚的遗言是希望徐霞客能够将他的尸骨埋葬到云南的鸡足山,于是在徐霞客在游完广西西南之后,十二月专程返回南宁,背着静闻和尚的骨灰继续西行。

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四日,徐霞客游历了贵州盘江以东的区域。这一段路程,徐霞客走得异常艰辛。在下司,想要投宿,但是寨子里家家都关着门,没有人肯开门,好不容易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却也只能“无茅无饭而卧”。到了麻哈州,徐霞客被担夫用板凳砸伤了脚,后来连藏在竹筒中的路费也被担夫偷了去,当地的人们也不肯送他们,不得已徐霞客只能和顾行两人抬着行李上路。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徐霞客游览了杨宝山、古佛洞、白云山等景点,并观赏了白水河瀑布,即今天我国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四月二十五日,徐霞客过盘江桥,游览贵州,在这里徐霞客认真考察了南北盘江的源流。

五月初十,徐霞客进入云南境内。不久之后,他游览了昆明太华山。太华山又被称作“碧鸡山”,今天俗称为“西山”,又因山形酷似美人仰卧,故而又被称为“睡美人山”,是昆明著名的风景区。早在唐时就已经有对太华山的相关记载了,《蛮书》卷二云:“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柘(拓)东城隔水相对。从东来者冈头数十里已见此山。山势特秀,池水清澹。水中有碧鸡山,石山有洞庭树,年月久远,空有余本。”八月初七,徐霞客在广西府(今云南泸西)停留,之后随流考察南盘江下游流向,行经贵州黄草坝(位于今贵州兴义),于八月二十九日再入云南。这一段旅程徐霞客走得仍旧很艰辛,不过好在完成了对南盘江下游的考察,也完成了对我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区的考察,并与其他地方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比较,作了很好的总结:

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粤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界于二者之间。

这段即是将广西、云南、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对比,指出广西的山,有石山也有土山,石山与土山有较明显的界限,各自成行挺立;云南的山,多是土山环绕,偶尔有石山也不过十之一二,所以多形成洼地;贵州的山界于两者之间,以高耸称奇。正是这些原因,三地的水流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云南多土山,所以水流不畅,且水流比较浑浊;广西多石山,所以流水多穿穴而过,水质澄清;贵州水流的特征也界于两地之间。此后,徐霞客进入云南,主要寻访盘龙江源,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理顺了盘龙江的水系关系,写成了科学名篇《盘江考》。在这篇文章中,徐霞客再度修正了《大明一统志》中的几处错误,尽管由于时代的限制,徐霞客的记述之中也不免有一些缺失,但它的成就依然是巨大的。

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初,徐霞客寓居在云南元谋县的官庄茶房,顾行病弱难行,两人日日靠着僧人化缘供食,初六,两人起行,尽情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二十二日晚抵达鸡足山,寓居在悉檀寺,后完成了静闻和尚的遗愿,将其遗骨葬于鸡足山并建塔。鸡足山在云南高原的北部,位于今宾川县境内,最高峰天柱峰海拔约3248米,因山势前伸三支,后拖一岭,形状如同鸡爪,因此而得名。鸡足山除了景色绝美,还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传说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迦叶曾在此入定。《释氏源流》一书中记载:“时迦叶至鸡足山三岳中,坐草而坐,作是念言:‘我今此身,著佛所与粪扫衣,自持己钵,乃至弥勒兴世,令不朽坏,使弥勒弟子皆见我身。’”之后,徐霞客开始登顶鸡足山,他故意舍弃大道,屡次悬空在陡峻的石梯上,攀升一里半就看到两面石崖向前突出,石崖从壑谷中拔地而起伸向云霄,从下面望去就好像是建立在空中的标杆一样,从上面望去又好像有一根线连接着山脊,像是琼台悬在中央,而双阙并排依靠,在这后面就是横亘的大山脊了。顺着山脊登上鸡足山的绝顶,徐霞客看到这里正在修建迦叶殿:“殿亭四周,筑城环之,复四面架楼为门:南曰云观,指云南县昔有彩云之异也;东曰日观,则泰山日观之义;北曰雪观,指丽江府雪山也;西曰海观,则苍山、洱海所在也。”这里是鸡足山登眺视野最开阔的地方了。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徐霞客遍游鸡足山上的各个风景名胜,考察地形地貌,抄录碑刻,寻访遗迹以及记载僧侣们的生活情态。鸡足山之行又与徐霞客探寻长江正源,认识长江上游的山脉走向息息相关。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徐霞客接受丽江土司木增的邀请,于二十二日离开鸡足山前往丽江进行考察。

在丽江,徐霞客受到土司木增的盛情款待,逗留两个月左右。之后,他继续西行,行经鹤庆、剑川州、大理,沿途游览了鹤庆的青玄洞、龙潭群,考察了剑川的莽歇岭、金华山。在大理,更是登鸟吊山、游清源洞,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四月十三日,抵达腾越州。五月十九日,离开腾越州东返,此后六、七月份都在永昌。在这期间,他欣赏了杨柳瀑布,跟随沧海和尚登览了高黎贡山东坡的石城。后在八月初一返回鸡足山的途中,徐霞客又追踪考察了澜沧江。这一路的游览虽然所获颇丰,但是徐霞客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在鸡足山,徐霞客一边医治疾病,一边收集资料、考察地形,为修《鸡足志》作准备。尔后,徐霞客本打算再游大理,但就在此时却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仆人顾行的叛离。两人在游历当中多次经历生死的考验,早已超越主仆的关系,没想到顾行在此时却弃他而去,徐霞客悲痛万分。此后,徐霞客的病情逐渐恶化。在木增的帮助之下,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六月回到家中,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逝世。至此,徐霞客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中国古代虽然有不少著名的历险家,如出使西域的张骞、去往印度取经的玄奘、七下西洋的郑和,但他们或奉帝命而出,或因宗教而游,都与徐霞客将游历当作事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徐霞客游历一生,以脚丈量祖国,凡奇必游,凡游必记,不愧为“千古奇人”!

注释:

[1][2][4][6][7][8][9][10][11][12][13][14][15][16][25][26][31][32](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70页,第1213页,第1213页,第1253页,第1191页,第1191页,第1191页,第1259页,第1237页,第1191页,第1191页,第1258页,第1254页,第1192页,第1193页,第1194页,第1194页,第1189页。

[3]浦巍: 《中华游圣徐霞客》,凤凰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5]刘国城:《徐霞客评传》,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17][18][19][20][21][22][23][24][27][28][29][30][33]朱惠荣、李兴和译注:《徐霞客游记》第一册,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6页,第10页,第29页,第42页,第56页,第66页,第108页,第155—156页,第222页,第234页,第252页,第259页,第689页。

[34]朱惠荣、李兴和译注 :《徐霞客游记》第二册,中华书局 2015 年版,第943页。

[35](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38页。

[36][38]朱惠荣、李兴和译注 : 《徐霞客游记》第三册,中华书局 2015 年版,第1791—1792 页,第 2104 页。

[37](明)释宝成编撰,王孺童点校:《释氏源流》卷上,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96页。

猜你喜欢
游历徐霞客游览
Right to Roam
哪些动物灭绝的危险最大?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斑斓纵横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徐霞客志在四方
游历阳光西班牙
游览路线
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