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2022-10-10 12:09刘金宝
学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古诗词初中语文

刘金宝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改工作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富足,也能助益学生成长为知信明理、德才兼备的时代新少年,对促进语文教改水平提升意义显著。为此,教师理应开发利用好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辅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提高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兼顾学生语文素质和文化情怀的构建和发展。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程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平台,初中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正处于构建和发展阶段,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语文课程,无论从语文教育改革本身还是文化传承视角来看,都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第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扩大学生对传统人文知识的认知面。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都有待扩充。长期以来,学生对传统人文知识缺乏了解和研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既包括文化实体,也包含各种文化意识,这些都是初中生人文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结构。语文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文性,课程本身潜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一些辅助语文教学的拓展性资源,也都涉及传统文化内容。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最卓越的意义就是可以扩大学生对传统人文知识的认知面,补足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既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也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改目标。

第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正向的价值思想和人生态度。高尚的精神思想和情感态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初中生的是非观念、道德认知和人生目标都不够明晰,需要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加以引领。语文课程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非常多,这对开展德育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所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语文课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要点的领悟能力,也有助于塑造学生正向的价值思想和人生态度,对学生终身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恒久而深刻的。

第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近年来,多元文化的交融态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造成一定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中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形成。初中语文课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包含传统人文艺术,也涉及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无一不反映出我国悠远而富有特色的文化风貌,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对这类文化知识加以探索和研习,能够深度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信仰,从而帮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照彻古今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深入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探寻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点

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期,都会感到毫无头绪,归根结底,是教师对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致使传统文化的应用和渗透过于僵硬,很难促进学生自主接收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语文教学来讲也是一种损失。为此,教师理应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条件,深入分析和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探寻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点,从而将语文课程资源运用于传统文化教育实处。

第一,古诗词。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渗透点。教师在挖掘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资源时,应该将古诗词教学作为主体板块。在实际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古诗词美读训练,赏析古诗词的炼字和意境,使学生品味传统诗词文学艺术的魅力。如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投屏上展示符合诗词描绘内容的写意丹青画作,同时播放古典筝乐和琴乐等音频资料,带领学生沉浸到古韵氛围中,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诵读诗词篇章。教师在此期间指导学生按照诗词措辞停顿、读到韵脚放慢语速等朗读技巧,培养学生读出古诗词韵味的能力。在语文古诗词炼字和意境赏析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使用参考书查阅和了解炼字释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词意境,然后教师再把所要分析的炼字替换成其他近义字词,让学生合作探讨炼字替换后诗词整体表达效果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古代诗人词家精湛的炼字功底,调动学生对古诗词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自主性。

第二,古代神话故事。古代神话故事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教师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开发和精讲的关键课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神话故事、学生以前学过的神话故事,以及课外经典神话故事汇集起来,组成多个文本的神话故事集,然后借助一些和神话故事文本同名的动漫、影视作品片段,激发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集的探索和阅读期待。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合作阅读任务:“同学们,通过观看动漫、影视片段,想必大家对神话故事内容已不再陌生,由于本课神话故事篇目较多,下面请大家分小组探究和解读每篇神话故事的主旨和内涵。”在学生合作解读期间,教师应流动巡视,启发学生从古代先民智慧和精神品格等角度切入,总结概括神话故事内涵。解读完毕后,让学生分组汇报分析成果,并补充完善神话故事集阅读笔记,这样语文神话故事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效用就能切实发挥出来。

(二)加强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现阶段,很多初中生容易被新鲜、潮流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内容年代久远,缺乏时代感,因此整体上缺乏积极的探索态度。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情境创设是一种可行性策略。教师依托多样化情境,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一来能够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二来也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亲近感和体验感,从而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注入强大动能。

第一,创设多媒体音像情境。多媒体音像在激活学生感官注意力方面作用显著,也是点燃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探索热情的绝佳材料。教师在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根据语文知识讲授和传统文化渗透的需要,甄选匹配性最高的多媒体音像资料。比如,在关于古代手工艺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搜集整理相关的工艺品图片、制作过程视频,以及该手工艺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情况等,制作成音像课件展示给学生,然后提出一个讨论话题:“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看音像课件内容,说一说该手工艺技术的特点,以及给古代和现代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随即对话题展开热烈探讨,合作交流后对传统手工艺技术产生基本认知,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智慧。学生得出统一结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手工艺技术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不懈传承。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目标就达成了。

第二,创设乡土文化情境。乡土文化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适于教师作为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境创设素材。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当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加强引入家乡的、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在一些题材为民俗节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白板投屏上展示本地的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场景,同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参加过家乡的这些民俗庆典活动吗?在活动上接触过哪些民俗事物?有哪些收获和体验?”学生针对问题迅速展开回忆,极为踊跃地分享自己在家乡民俗活动上的见闻,如观赏到多姿多彩的民俗歌舞活动和传统服饰,品尝到传统节日美食等,这样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教师在赞赏学生的体验分享后,可以正式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了解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俗节日庆祝方式,这样学生对传统民俗风情的领会效果势必显著提高,也能更加留心乡土传统文化现象。

(三)凝练传统文化优秀思想,同步完善学生语文素质和德育修养

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深远和广博,其中优秀的思想品格值得初中生薪火相传,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积聚在语文篇章和人物身上,教师应该对这部分语文课程内容投入更多的开发精力。为此,教师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应该凝练教材文本和人物身上的传统文化优秀思想,润泽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情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德育修养得到一致的提高与完善。

第一,引入丰富的传统人文资料,辅助学生透彻感知人物精神品质。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历史人物和对人类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些人物身上潜藏的精神品质,甄选传统人文资料作为补充性资源,带领学生自主发现这些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比如,一些文本主人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教师就可以搜集一些与该人物有关的事件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该人物的人生历程,同时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略读人物的人生历程我们不难知晓,其人生是饱含苦难的,大家是否可以简单概括人物遭遇的人生困境,并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他是如何克服的。”有了传统人文资料的辅助,学生十分流畅地投入到问题探讨活动中。通过概括和评议人物的坎坷经历,学生切实感悟到人物身上所具有的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精神品格,从而使传统文化和优秀思想自然而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中。

第二,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它是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集中体现。教师在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观念时,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红色革命故事,或者是播放一些和语文课本上人物、事件相关的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同时布置一个交流任务:“同学们,听完革命故事、观看完革命电影后,大家一定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下面请大家自由交流心得体会。”在学生阐述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认真地巡视倾听,并引导学生将心得体会与教材文本内容相结合,着重思考和探析革命先辈的忠贞信仰和伟大人格。交流结束后,留给学生几分钟汇报和分享时间,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承袭红色革命精神,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为民族和国家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志愿。

(四)设计实践性语文作业,引领学生身体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缺少实践成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虚浮无根,同样也会削弱语文教学成效。教师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目标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板块,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引领学生身体力行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达到知行合一的语文教学理想。为此,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实践性语文作业的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力度。

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内容,科学筹划实践性语文作业。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了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建筑文化,就可以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传统建筑遗迹,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建筑遗迹的建设年代、风格、历史等,并将这些知识信息汇集起来,融合自己的想法和语言,写一篇与传统建筑有关的微作文。学生完成这项实践性作业,既锻炼了观察思考、资料搜集和写作运用能力,也感知到身边的传统建筑艺术精华。再比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研读了古诗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外经典诵读作业,让学生搜集其他和课程古诗文同题材或同作者的经典篇章,利用每日晨起和睡前时间,自主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把诵读过程摄录成短视频,存储到个人学习文件夹中,并把搜集到的诗文经典篇章整理下来与同学共享,这样学生的语文经典诵读量会不断扩大,也能养成主动探索、钻研语文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既可以显著扩展学生对传统人文知识的认知面,也有助于塑造学生正向的价值思想和人生态度,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此,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探寻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点;加强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凝练传统文化优秀思想,同步完善学生语文素质和德育修养;设计实践性语文作业,引领学生身体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质量。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古诗词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古诗词中的新年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