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葛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临床观察

2022-10-11 01:52曾雪榕黄志雄黄志锋
光明中医 2022年19期
关键词:脾虚病机脾胃

曾雪榕 黄志雄 黄 昇 黄志锋

慢性腹泻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病程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1]。可由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全身性疾病及药物因素等引起,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功能紊乱、肠道恶性肿瘤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中国慢性腹泻的发病率为3%~5%[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也导致慢性腹泻在亚健康人群中亦属常见和多发。慢性腹泻属于中医学 “泄泻”之“久泻”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有其自身优势。笔者从虚滞论治慢性腹泻,自拟方藿葛止泻汤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慢性腹泻患者112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其中治疗组中男36例,女20 例;平均年龄45.2岁;平均病程(8.30±2.15 )个月。对照组中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3.6岁;平均病程(8.83±2.33)个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慢性腹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3],中医诊断及证候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

1.3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无精神病史;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慢性血吸虫病、慢性阿米巴痢疾、寄生虫病;无心、脑、肝、内分泌、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治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20060010),1.5 g/次,3次/d。治疗组:予煎服中药汤剂藿葛止泻汤,方药组成为:藿香10 g,木香6 g,葛根15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甘草3 g,补骨脂10 g,神曲10 g,焦山楂10 g,炒麦芽15 g。加减:久泻肠滑,气虚下陷,出现脱肛或肛门不闭,可予党参加量,并加黄芪、诃子、赤石脂补益收脱;肾阳虚明显者,加煨肉豆蔻、益智仁;阴伤口渴者,加乌梅、山药;腹痛则泻,加陈皮、白芍;兼有热象者,见苔黄,大便味臭,加鬼针草、黄连。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 ml,早晚分服。2组患者基础性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紊乱等相同。嘱其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适当运动锻炼。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4.2 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粪常规、生化全套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将症状大便泄泻、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分级量化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 0、1、2、4分。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 周中医症状评分。

1.4.3 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痊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以上。有效:大便次数和质有好转,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9%,2组在疗效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症状改善情况2组治疗后大便泄泻、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症状评分均较前下降,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

2.3 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感染、贫血及血白细胞明显降低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腹泻病情复杂,迁延缠绵不愈,稍有受寒或饮食不慎则复发,已成为临床疑难杂症之一。现代医学治疗此病主要针对病因治疗,若病因不明则予对症支持处理。中医学称之为“久泻”。所谓暴泻多实,久泻多虚,乃以脾虚为本,久病及肾,脾肾密切相关,常见脾肾亏虚证候。然湿邪为泄泻的关键致病因素,久泻仍不可忘其湿邪作祟,湿滞中焦,阻碍气机,致虚更虚,导致疾病病情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实为虚实夹杂之证。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金元李东垣《脾胃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 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处于中焦,腐熟水谷,布化精微,化气生血,滋养五脏六腑,升清降浊,是人体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现代人们常起居失宜,早行雾露,涉水淋雨,汗衣湿履,夏季喜用空调,易于外感湿邪;或恣饮酒浆,贪食生冷、肥甘厚腻之品,湿邪内生,动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虚弱,健运无权,中枢气机失调,不能受纳水谷及运化精微,出现清气下陷,湿滞大肠而发为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言:“若饮食不节,起居不实,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脾强者,滞去即愈……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久泻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脾虚证候尤为明显,多伴有倦怠嗜卧、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纳谷不馨,腹软喜按,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症状。脾气虚日久涉阳,则出现脾阳虚证候,可见腹泻缠绵不愈,伴肢冷畏寒,或感寒则症状加重。因此久泻以脾虚为本,为疾病的关键病机所在。针对其脾虚病机,医家多选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6-8]。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又为万物之母,而肾为先天之本,主气化,司二便。肾不仅主小便,大便之能开能闭者,亦为肾之操权也。时下年轻人常因熬夜、房室不节,过早损耗肾气;而年老体衰、久病患者亦肾阳不足,肾不暖脾,肾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脾虚益甚,关门失守,亦可发为泄泻。久泻者起病缓、病程长,迁延不愈,必伤及肾,更易加重腹泻,甚则命门火衰,阴寒凝滞,发为五更泻。腹泻多发生于黎明之前,腹部作痛,下利清谷,泻后方安,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景岳全书·泄泻》言:“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可见脾肾休戚相关,影响慢性腹泻的发病、进展和预后。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有医家以益火补土论治泄泻[9],或以温中健脾、温肾止泻治之[10]。

泄泻之为病,与湿邪关系最是密切。因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感或内生之湿邪,均易困阻脾阳,黏滞气机,脾失运化,导致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利,出现大便溏稀,或便下不爽,伴腹痛、腹胀,舌苔白腻,其脉濡或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湿盛则濡泻”,湿邪是泄泻的关键致病因素。而久泻必伤脾,脾虚更易生湿。因此久泻乃虚实夹杂之证,在泄泻的致病过程中,脾虚为本,脾肾密切相关,湿滞为标,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当从虚滞论治慢性腹泻,标本兼治,以健脾补肾、化湿行滞为要,方可获良效。盖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输膀胱,无湿气可留;肾气壮,则脾土温而中焦自治。

藿葛止泻汤由七味白术散化裁而来。七味白术散记载于北宋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因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常因调护失宜,损伤脾胃,易发为泄泻,七味白术散扶正补虚,健脾和胃祛湿,契合病机,成为儿科治疗泄泻的名方。然成年人多因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导致脾胃虚弱,兼夹湿滞,亦适宜选用七味白术散以治疗脾胃疾病。有实验研究证实七味白术散可清除感染乳鼠肠道中的人类轮状病毒(HRV),改善HRV感染乳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病变[11]。藿葛止泻汤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为治疗气虚总方,从本而治。藿香、木香辛苦温,芳香化湿,行气和中,针对其湿滞病机。大抵脾胃之气,上升则为生长之令,下降则为收藏之令,泄泻日久,脾胃之气下陷,应宜佐升发之药,以升举下陷清阳,使清升浊降,故以葛根鼓舞胃气,升清而止泻。《本草正义》谓葛根:“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补骨脂辛苦温, 能壮肾阳, 补命门之火,长于温脾止泻,合白术和胃气,使得“气自归元”。清朝黄元御《玉楸药解》中论及补骨脂:“温脾暖肾,消水化食,治膝冷腰疼,疗肠滑肾泄……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肝脾,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甚有功效”。饮食自倍,脾胃损伤,泄泻者多伴有纳差、食积之候,故以炒三仙消食化积,改善食欲,亦防食复。诸药合用,药性平和,融补、运、升、降为一体,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升降相因,补消并施,脾肾同调,共奏健脾补肾、化湿行滞之功,可以有效缓解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总之,慢性腹泻多因外感六邪、饮食损伤、起居失常或先天禀赋不足而发病,病机以脾虚为本,脾肾密切相关,湿滞为标,从虚滞辨治,以健脾补肾、化湿行滞为治则。藿葛止泻汤由七味白术散化裁而来,方以补脾之药为君,补中焦之虚,助脾气之运,升发之品为使,以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本研究提示藿葛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疗效确切,全方药性甘淡平和,脾肾同调,虚实并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补益不致气机壅滞,祛邪不致伐伤正气。临证中仍需注意权衡虚实偏重,分气虚与阳虚之别,考量脾肾亏虚,孰轻孰重,调整药物用量,方可精准治疗,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猜你喜欢
脾虚病机脾胃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黄精治乏力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