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傲慢,小民倒霉

2022-10-11 01:57谭保罗
南风窗 2022年18期
关键词:小民外资企业跨国公司

谭保罗

这段时间,很多在印度的外资企业再次遇到麻烦,当地税务局突然查税,让企业苦不堪言。这些“遭殃”的巨头,包括了小米和vivo在内的一众中国企业。此外,不少欧美企业也被盯上了。

这样的事情在印度不是一两天了。

很多中國企业都很清楚,在印度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会很累,因为“政出多门”。在印度,联邦和地方有不同的执法和税收系统,光是与这些部门打交道就要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公司,而第三方公司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各种政策还经常变。

总之,印度的营商成本很高,比很多新兴国家都要高。前不久,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透露了一个数据:从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

这些年,印度在全球资本的眼中非常火,但火的另一面是印度对外企的态度飘忽不定。外资企业的运营成本很高,一些人选择离开,另一些人则可能走了一段时间,后来以为营商环境改善,又再次回来,结果“几进几出”。

说得更加形象一点,印度甚至有点仗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人口超过13亿),一直在PUA外资企业的味道。然而,有趣的是外资企业好像也很享受这种PUA,始终不弃不离。

那么,真的是因为印度市场潜力很大吗?当然,潜力肯定是有的,毕竟人口仅次于中国,而且年轻人口比例也比中国要高。但这些也仅仅意味着市场的“潜力”,而不是现实的市场。

实际上,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印度不弃不离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股东回报的压力。

2021年,印度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美元,而中国是多少呢?2021年,我国人均GDP约为1.25万美元,是印度的5倍以上。必须注意,即使中国的人均GDP已经不低,但我们也时常感受到消费市场不振的压力,更何况数据只有中国五分之一不到的印度。因此,印度市场的潜力很大程度可能真的只是“潜力”,至少短期内如此。

实际上,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印度不弃不离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股东回报的压力。在21世纪,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是上市的公众公司,管理层必须不断提升股价。因此,营造一种让投资者信服的增长潜力,就变得极为重要。印度的人口基数和欠发达的特征,刚好决定了“印度市场”的概念是最好的股价兴奋剂。因此,所有人都在印度坚守。

无论西方的快速消费品公司,还是中国的小米,都是如此。以小米为例,它在香港上市之后,便一直都在努力地维持股价。它作为一家更偏硬件的企业,却希望得到互联网巨头般的高估值。因此,它很难放弃印度市场,因为这里“增长潜力”大。

印度人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一些政府机构便有了大市场带给他们的“大国傲慢”。反正咱们有着超级大市场,你们不来,别人还抢着来呢!

大国傲慢,小民倒霉。这几年,印度一直在和通胀作斗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升让一些低收入者苦不堪言。通胀的本质是商品供应不足,货币却发行过多。换句话说,社会财富并没有实际增长。还有一个问题是,印度最近几十年都面临严重的外汇不足问题(因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持续创造外汇),在采购国际大宗商品(比如能源和粮食)时,经常捉襟见肘。

2022年,两个事情叠加。一是战争让全球能源价格有上升苗头。二是干旱,有人估计,印度的水稻种植面积可能会下降10%以上。

外资还是很重要的,它带来制造业,而制造业不但造福国家和权贵,也能让小民不饿肚子。

要明白这一点的,不只印度。

猜你喜欢
小民外资企业跨国公司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掌勺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外资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视角
小气不是我的错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