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制视角下农村社区信息化发展研究

2022-10-19 03:29李孟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科学管理居民社区

李孟娟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

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社区治理是达成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经之路,信息化建设则是推动目标实现的加速器,社区信息化是农村社区达成城镇化目标的捷径之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举措。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社区治理向数字治理转变,而信息化是实现治理转型的关键。社区信息化能加快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社区城镇化的政策目标决定农村社区向城镇靠拢的发展方向。在社区信息化的实践中,人是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关键变量。公共管理经典理论中的科学管理是提高效率的手段之一,强调管理者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农村社区信息化发展体系中的人是核心,明确领导者和基层人员间的目标,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本文聚焦农村社区信息化的构建与发展,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探究我国农村社区信息化发展,以期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目标提供治理经验。

一、文献综述

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提出社区建设任务,揭开了我国社区治理实践的序幕。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社群主义》等著作体现出中国学者借鉴西方治理理论并将其融入中国治理实践,开创我国治理研究的开端。在数字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渗入各项治理框架,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发展社区管理仍在不断探索。宋煜认为,社区信息化在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社区研究、信息化两种视角,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渠道。在中国知网搜索“信息化建设”,文章共计236 篇,从各个角度论证社区开展社区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些研究包括农村社区治理的内涵、目标、路径等,但缺乏对农村社区实际治理的方案。科学管理思想一经提出,便为实现政府效率最大化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目前,科学管理的思想在农村社区信息化研究中较少,但实现社区信息化高效率是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二、理论阐述

科学管理是根据“磨洋工”问题导致的工厂效率低下而提出的全新科学的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的基础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能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利益最大化,能在更大范围内以绝对的一致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正是被管理者“积极性加激励”的组合加上管理层承担的新任务,才使科学管理比旧式管理更高效。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效率,但不是只追求效率而忽视人。泰勒始终强调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合作关系,倡导科学地指导工作,重视休息的重要性。科学管理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和动机,以合理科学的手段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从而形成激励机制,强调管理者在其中承担更多责任,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利益达成一致,而非相互冲突。

三、农村社区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农村社区治理是应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变迁问题采取的合理手段。目前,我国乡村人口占比36.11%,意味城乡一体化任务尚未完成,2020 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势迎来乡村振兴的新进程,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这标志着农村工作对推进国家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受限于管理结构、地理位置、发达程度等原因,农村社区治理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当

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农村社区是连接农村居民与政府最紧密的纽带,政府部门扮演好基层政府主导者的角色,承担起政府的责任。陈发鸿根据农村社区实地考察的结论表明,政府部门对村级信息化建设关心不足,缺乏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兼顾。基层干部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未深刻理解,忽视和弱化了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发展的重大作用及必要性。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认识不到位,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公益事业,政府应承担全部责任,但居民的参与作用也至关重要。农民认为信息化建设无关紧要也是受限于传统农村发展过程中信息资源运用不足的影响,致使居民信息素质的敏感度不高、接受度不够、认可度不强。

(二)农村社区信息利用能力不强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成效和覆盖程度较为可观,具备开展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设备条件和技术能力。但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却面临信息资源不充分的困境。首先,农村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低、信息接收能力弱制约着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的较大差异导致农村社区人口流失。年轻群体涌入城镇使农村社区虽然具备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却很难充分利用。最后,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居民和政府形成合力才能达成的目标,依靠一方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三)信息化建设人才储备匮乏

相较于其他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素质有着独特的标准。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兼具农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人才。我国农村社区的人才队伍有紧密联系群众、熟知社区情况的优势,也有年龄大、人数少、受教育程度低等短板,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社区问题尚有改进空间。我国农村社区迫切需要既能处理网络维护与更新,又能准确收集整理网络信息的基层人员,基于农村社区的居民关于生产和农作方面的指导,缩小信息鸿沟。信息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当下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就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

(四)社区力量整合不到位

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时社区内部力量整合不到位。一方面,基层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整合社区资源,动员居民参与建设;另一方面,居民只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才会主动参与建设。乡级政府是实现农民利益诉求和农村治理工作的重要组织机构,其治理能力对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农村社区居民也是信息化建设主体,其支持和参与对推进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对政府而言,政府与村民间管理角色和信息渠道的差异性导致信息不对等,同时受限于技术、人才、财政等因素,政府落实上级工作受到约束,政府信息整合能力弱,不能符合村民利益需求,影响公共决策的实施效果。对社区居民而言,个体化倾向加剧使与集体的内在联系薄弱,缺乏对其的认同感。

四、科学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从现实角度出发,农村社区在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只有从问题出发才能为农村社区治理达到更高目标奠定基础。因此,应将科学管理的思想融入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寻找破除建设困境的最优解。

(一)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认知

传统的农村社区重点在如何提高生产,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社区的主体而言并非重点,因此改变政府和社区居民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固有认知是实现农村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科学管理曾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利益认知问题来纠正二者间的错误认知,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政府和社区居民作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主体,采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有助破除认知困境。政府干部和居民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满意度都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信息化水平和影响社区信息化发展。因此,政府可对干部进行政策学习帮助其理解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社区居民可由政府主导构建学习平台和诸如宣讲会、下乡普及、榜样示范等宣传手段,让社区居民意识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手段。

(二)搭建平台提升信息利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是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由于农村社区结构简单、社群关系紧密等特征,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目标可能存在最优解,可以借助训练、重复等手段进行强化来实现高效率。其一,政府将与居民关系密切的“中间人”和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进行集中后成立专门的学习组,对社区居民进行简单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其具备信息利用能力;其二,政府也对内部人员进行动员,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政府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两个主体共同提升,提升农村社区信息资源利用程度和信息运用的效率,流程如下页图1 所示。

图1 提高资源运用流程

(三)建好建强复合型人才队伍

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向“云治理”模式转变,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全面治理”的新时代,人才队伍要融入新型的、复合的人才积蓄力量,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稳定需要依赖信息化建设。因此,必须组建信息技术型、社区通用型、成熟稳定型的人才队伍。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人员匮乏的困境是由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未受到重视及基层待遇福利较低等导致并影响其人才虹吸能力的,对此可采用外引、内培来壮大人才队伍。首先,加大外部引进力度,分类引进专业信息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联合高校和企业等专业化人才队伍优势,让更多的信息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其次,加强内部培养。对社区内的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也注意信息技术人员的道德和伦理并培养其精神价值层面的构建能力。最后,增加合适的激励机制,开发信息人员评价表并实行绩效考核与福利定级一体化准则,为农村社区信息化夯实人才基础。

(四)构建多层级参与机制

信息化建设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善治”具有重要作用。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治理和构建多层级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整合系统是必要的。首先,创建多层级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创新形式灵活、渠道多元的参与机制,破除社区居民参与的时空障碍。其次,借助宣传手段营造浓厚的参与氛围来强化主体参与意识,提升居民参与度。最后,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提升网络覆盖率、开放移动端服务入口以解决信息系统技术复杂和规模膨胀问题。整合农村社区各类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资源价值,借助信息技术在基层干部和村民间搭建互动平台,提升群众自主话语权和参与度。

猜你喜欢
科学管理居民社区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石器时代的居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浅谈公路养护的科学管理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基于多角度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