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

2022-10-20 19:26孔凡伟徐莹莹
求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共生气候变化

孔凡伟 徐莹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与实践。2021 年4 月22 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在讲话中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理念思想内涵丰富、实践路径明确,是我国为人类生态环境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立足我国环境治理实践,着眼全球环境治理发展趋势,是蕴含着和谐共生治理观念、统筹为民治理方略、多边合作治理路径“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思想。这一理念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其核心要义涵盖治理观念、治理方略和治理路径三个层次。

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治理观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观念,强调要维系人类需求与自然规律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

1.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主张要在满足人类需求与尊重大自然规律之间实现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中国人历来重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早期形态。马克思也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都具有客观现实性,且自然对人具有先在性。基于此,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任意破坏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的这种内在统一的共生关系,要求我们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要秉承和谐共生观念,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并保护好自然环境。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过度开发与使用自然资源,且不尊重自然界、生物圈运行基本规律的不良后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2.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观,并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国家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绿色发展观指引下,我们一要理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并加快经济向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为我们理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严守“三条红线”,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把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在其可承受的范围内,绝不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之事。

同时,作为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承受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为了解决居民物质消费水平提升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困境,我国更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的高度,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绿色发展观既顺应了经济转型的客观需求,也点明了经济转型的具体走向。我国要利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政策工具多措并举,大力扶植低资源消耗、高技术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二、统筹为民的生态环境治理方略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统筹为民的生态环境治理方略,在强调统筹生态系统各要素并进行系统治理的同时,也注重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实现生态为民。

1.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环境治理要遵循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方法。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是由多种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多个子资源系统组合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强调要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整体,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进行通盘考虑、优化整合,构建系统完备、协同增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只有坚持系统治理的方略,才能有效化解生态危机、实现生态平衡,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生态环境治理方略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也统合考虑了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系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就是由多种生物群体与它的无机环境互动形成的统一整体,其具有整体性,一旦这一整体性受到破坏,维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功能必然受损。这就要求治理生态环境也要运用系统方法,统筹考虑多种要素来进行综合治理,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治理困境。

2.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实现生态为民。生态环境治理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导向,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更好满足人的生态需求。人的需求是多维度的,人既要实现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也有追求良好环境质量、优质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置身绿水青山之中,人的生态幸福感会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可见,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以更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条增进普惠性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幅生态为民的改善民生路线图。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着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落实,把美好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供给。具体讲,生态环境治理要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为民,既要着力打造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来满足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通过长期规划、总体布局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边合作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指的是治理主体在落实生态环境治理方略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路线。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要坚持多边主义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环境治理要走多边合作路径。生态系统失衡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导致的危害也是跨越国界的。这些问题涉及世界各国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协商、联合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鮸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治理的多边主义合作路径,既有利于提高联合国作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核心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深化各国战略互信,提升环境治理绩效。针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已经构建起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项制度框架,依托这些制度框架开展多边合作,维护联合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权威。面对全球环境治理难题,个别国家“单打独斗”的治理效果十分有限,只有依托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治理体系架构,各国通力合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2.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张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来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基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全球性以及碳排放历史责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来应对这一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基于历史责任差异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承担的责任必然有所区别。

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责任与能力,使这两类国家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一治理进程中,因为全球气候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受资金与技术等现实条件限制,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节能减排、绿色转型面临较大困难,这需要发达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与技术支持。发达国家在低碳产业投资、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也存在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客观需求。可见,尽管这两类国家发展阶段有别、面临挑战各异,但都担负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各国应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强化协作,合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难题。2020 年9 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共生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2007:绿色企业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