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自信探析

2022-10-20 19:26李敏宜
求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中华马克思主义

李敏宜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命题,回答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建设途径等一系列问题,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新中国重建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挖掘《新民主主义论》 中文化思想的纲领指向和文化自信的三重要素,对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论》中文化思想的纲领指向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探讨了中国文化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特征清晰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建构的文化自信。

1.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具有本民族的表现形式,反对教条主义、生搬硬套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毫无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强调要广泛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勇于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气派,并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决定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而新文化反映并影响着新政治和新经济,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表现为反对封建迷信、破除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建立新文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进行文化工作。文化自信蕴含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中,即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不断实现创新发展。

3.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因而,应坚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使文化更加“接地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十分注重语言艺术,擅长运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阐述观点。二是注重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在加大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宣传工作中,尤其重视对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普及教育。文化自信渗透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中,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新文化的思想内容,显示出党和人民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自信。

二、《新民主主义论》中文化自信的三重要素

在《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思想中,其文化自信体现了“正气” “底气”和“朝气”三重要素。

1.文化自信的“正气”来源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正气”来源于我们的历史,更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国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从学习外国文化到开放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并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重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鼓舞了人民对民族的自信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具有“正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还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对党的百年辉煌成就的高度评价。我们是有理由自信的民族,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吮养分,不断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的“底气”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文化自信的“底气”离不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充分肯定。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创造源泉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其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并通过宣传与教育向群众普及文化思想。新民主主义文化“源”自人民,并且“流”向人民,这其中的双向互动过程内在地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肯定。人民群众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认同,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取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坚持从群众中汲取文化的创造源泉并使文化发展成果服务于人民,才能使人民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3.文化自信的“朝气”体现在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文化自信的“朝气”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是有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文化。新文化运动之前,封建文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受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先进的知识分子进一步意识到必须通过文化革命来破除旧文化,以适应革命实践的发展。打破旧文化、旧思想,建设新文化、新思想,才能使文化顺应时代的变化,更加贴近于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真实需求。具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人民更加有理由坚定对文化的自信心。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葆创造力与生命力。

三、《新民主主义论》中文化自信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系列文化成果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对文化进行创新、不断对文化自信进行建构和培养的智慧结晶。《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自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之路时,将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观点,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

2.坚持创作民族性的文艺作品。新民主主义文化首先强调文化要具有本民族的特点与形式,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要坚持创作民族性的文艺作品。鼓励广大文艺创作者积极创作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作品,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创作具有民族性的文艺作品,还应以人民的生活实践作为创作源泉。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始终是反映人民群众最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表达人民心声最动听的“传话筒”。以人民的生活实践为创作源泉的文艺作品,才是永远最受人民欢迎的作品。人民在这些独具民族性的文艺作品中,能够不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人民群众的肯定与信任能够激发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社会实践,创作出更出彩的文艺作品,并以此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3.加大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这是在文化交流和学习中逐渐增强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我们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外国优秀文化“引进来”,这是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从文化“引进来”到“走出去”,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阶段。增强文化自信,加大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是推动我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重要转变。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也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构建网上网下传播的同心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让世界各地的人民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用文化自信展现泱泱大国气度。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文化创新的力度,增强文化自信。

《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思想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遵循,其蕴含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对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与高度认同。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着人民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开创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增进人民对文化的认同,在文化自信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中华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