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扎刀令
——看红柯的一个视角

2022-10-21 09:39张晓琴
当代作家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血性刀子花儿

张晓琴

波日季打得一手好刀,唱得一口好扎刀令。而红柯的创作就像是唱扎刀令,更准确地说,是吼出了当代文坛的扎刀令。与当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最大的不同是,红柯以一腔热血写出了这个时代罕见的血性,又在文本中呈现了大量的西北民间艺术,诸如花儿、各民族的古歌、民间音乐、舞蹈等。这些稀有知识让红柯的小说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也拥有了独特的民俗学价值。

红柯说:“扎刀令是花儿中的花儿,是极品。”《扎刀令》开篇便写波日季一边打刀子,一边唱扎刀令。“一声声‘好——哇!好——哇!’刀子就打出来了,波日季还在喊叫,他不知道这么高亢惨烈的喊叫声是花儿中难度最大的扎刀令,惊乍乍的,跟刀子扎上一样,远近百十里全都听见了。”波日季打出的都是上乘的好刀子,只收很少的工钱。听来跟故事一样,而故事中的人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了麻烦。于是,有人认为波日季影响了他们的生意,就托人传话给他,要他开个店铺。然而,波日季更愿意骑着马到处给穷人打刀子,漫花儿,因为他是赫赫阿爷的传人,是个血性汉子。从赫赫阿爷到波日季,传承的是打刀子的技艺和扎刀令,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血性,而这血性是红柯创作的重要内容。

红柯向来擅长写民族历史与神话,且往往将故事的背景越推越远。从波日季到赫赫阿爷,红柯将笔触伸向保安族历史深处,并试图以此来恢复久违的血性。赫赫阿爷是传说中的民族英雄,为了救自己的族人,怀揣一把短刀赤着一条胳膊进了太子山,让豹子吞掉一条胳膊,疼得满地打滚,惨叫声越过群山和峡谷。据说最初的扎刀令就是这样来的,惨叫着吼着,没有词儿,连血都要喊出来了。波日季作为赫赫阿爷的传人,打刀子、漫花儿都远近闻名。后来,他的右手被杀手砍掉,铁匠们将他的右手和铁打到一起,成了波日季刀,也叫一把手刀——雪亮的刀刃上显出一把手的形状。时至今日,波日季刀仍是保安腰刀中很受欢迎的一种。打刀的时候,波日季大声喊叫着没有歌词的扎刀令,这是扎刀令的最高境界,就是一边抛洒着热血,一边发出生命中最激越高亢的声音。这个情景就是红柯写作的隐喻,只要有一丝气息,就要用生命写下去。

如果把这种叙事当作动人的故事来看也未尝不可,但是这并非红柯本意。红柯清醒地意识到赫赫阿爷那壮美的声音已经消失,而人们幻想着刀子扎在身上的惨烈景况,用扎刀令回忆遥远的英雄年代。这种状态恰恰是红柯的创作状态。他也是以一腔热血来写作,要写出扎刀令一样的小说,这样的写作犹如唱扎刀令,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迅速燃烧。所以我们在红柯的小说中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是充满血性的。这也是红柯在当代文学史上最迥异于其他作家的地方。这种血性隐藏在大西北的群山、河流、沙漠、马匹、牦牛、飞鹰,以及边地的人与酒之中,热血在此澎湃奔涌,只待读的人亮出那一把波日季的刀子,红柯便以热血示人。这样看来,红柯就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波日季,他写作时带着唱无词扎刀令的姿态,直到流完最后一滴血,耗尽最后的生命能量。

与血性相关的是刚烈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坚贞,这也是西北花儿里歌唱的内容。在西北,花儿可以指现实中的花,可以指特定的民歌,也可以指一个男人所爱的女人。花儿与少年是世上最美的事物之一。少年是女人对男人的一种希望,顶天立地叱咤风云只在少年的黄金时代,而刚烈的、柔情似水的爱情,也是少年和花儿的欢喜。所以,在西北,即便是一位白发老人,唱起花儿来也往往以少年自许。真正的花儿可以是有词的,也可以是无词的,像扎刀令一样;可以唱爱情,也可以唱生死;可以唱歌词丰富的,也可以唱只有一两个词语或者无词的。因为在某些情境下,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热爱或许会胜于爱情。

由此可见,论述红柯小说中的花儿和其他歌种时不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在他笔下,有些扎刀令是在特殊情境下才唱的,比如在生死关头。波日季骑马进入大山腹地打刀子,越往高处走,唱的扎刀令越难,词越少。他在最冷的时候翻越冰大坂,喊出了祖先们曾经高喊过的扎刀令,那是大海般浩瀚汹涌的声浪里的壮美旋律和词,词很简略,就是反复唱“冰大坂”“苍天”“黄河”。波日季和他的马走到冰大坂的顶上,音调就简略到了极限,只剩下两个词:“山头”和“奶头”。在这两个词的反复咏叹中,波日季驱开了寒气,他在自己的喊叫声中听到了山头和奶头,眼泪就下来了。他们的祖先在当年翻越大力加山口的时候,曾经遭遇过百年不遇的暴风雪,人畜死去大半,他们高喊着,凭着悲壮的歌声渡过难关,据说就是两句词:“山头”“奶头”。波日季再一次唱扎刀令,是失去了右手之后,要将断手和铁锻打在一起时,疼痛至极的他吼着无词的扎刀令:“呜……唉……唉呀来……”可见,真正的扎刀令是在危难关头救人性命的。作为红柯来说,他的创作也是一样,即在一个物欲泛滥的时代通过文学来拯救人的精神危机。

与红柯的生死书写相对应的,是人物的一种执念。红柯笔下的一些人物对某种事物的执念胜过了对其他人的情感,比如《额尔齐斯河波浪》中的甘肃淘金客对“苏尔”吹出的乐曲,比如《扎刀令》中的波日季对刀。即便是波日季娶了新媳妇,也还是忍不住痴迷地看刀。他走在半路忍不住拔出刀子,对着太阳看啊看啊,摸了一遍又一遍。于是,有读书多的一位老板就吟了一首古诗:“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老板们都看明白了,波日季是爱刀甚于美人的人。虽然波日季的刀子扎到女人心里了,但是波日季是个过了美人关的英雄,这样的人几百年才出一个。波日季打刀子和爱刀子,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人爱刀如命的故事,从深层看有人类学的意义。

红柯的小说中,花儿是最常见的,不同的情境中唱的花儿不同。《扎刀令》中,波日季想起一个妹妹时,心里的懊悔越来越浓,一个女子在暮色苍茫中唱起了花儿中最哀婉悲怆的《八来歌》,最后两句非常决绝:“活着了捎一封书信来!死了是托一个梦来!”《西去的骑手》里也写到了大量的西北有名的花儿。比如,宁海军官兵用古老的骑手礼仪向马仲英致敬,吹号时,骑手们没有唱军歌,唱的是古老的好汉歌:“钢刀子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闹法!”马仲英想起去世的父亲时很悲伤,唱红了脖子唱红了脸,唱的是:“血泪债装在了心里头,儿子娃要报个冤仇。”马仲英的血性在某些时候也是通过花儿来表现的,他唱花儿时能吊高腔,有种强烈的感染力。红柯在小说中又一次写到了波日季,写到马仲英最喜欢的刀是保安腰刀。当马仲英夺循化县的消息传到大河家后,一个老人唱起了花儿,唱的就是保安人的刀子。花儿往往是即兴作词,这个时候,他们唱:“尕司令歪得很/七个兵,夺了循化城/开仓放粮救穷人/财主把你当土匪/穷人喊你一把手”。众人一齐喊:“一把手!”尕司令的热血开始奔涌。行笔至此,红柯笔下最重要的人物都获得了一致性,就是“一把手”的血性。

西北大地广袤,民族众多,唱的调子各有不同。新疆各民族人能唱民歌,草原上的人多会唱古歌与长调,河州地方的人都能唱上几句花儿,陕北高原的最北边、鄂尔多斯高原的边上、蒙汉交汇之处的人都能唱几句信天游。《军酒》中的向导在库车念叨他的情人的时候就唱新疆民歌:“我骑着马儿翻过天山到伊犁,寻找美丽的阿娜尔古丽。”王尚荣13岁时就有妹子在崖畔上与他对歌,对的是信天游。《额尔齐斯河波浪》中的甘肃女子开心时就唱:“锅里煮的洋芋蛋,炕上躺个死老汉。”《大河》中的汉子们用陕甘方言吼着《过国家》,跟吵架似的。《白天鹅》中的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骑手与玫瑰》中的维吾尔民歌《朱侬》《白鱼》、《老师,您好》中那首有名的《黄膘马》与草原古歌《二十七个姑娘》,以及悠扬的蒙古长调等,都成为红柯小说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音乐本身就是西北人生活的一部分,红柯将它们融入小说中,使得作品拥有了记录时代的别样特质。

此外,《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和二胡、《少女萨吾尔登》中的舞蹈萨吾尔登、《太阳深处的火焰》中的皮影、《额尔齐斯河波浪》中阿尔泰图瓦人的乐器“苏尔”、《大河》中的安代歌舞等民间艺术,都是红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在小说中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猜你喜欢
血性刀子花儿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血性
深夜,给我递刀子的人
血性
刀子
暮光如刀子
感觉像刀子
以人民的名义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