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哲学思考

2022-10-22 04:36张雨晨
科教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思政改革发展

张雨晨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 年3 月18 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大中小学引起热烈反响,各学校围绕如何办好思政课开展广泛研讨并采取多种举措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三年多来,思政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回望过去,总结经验,我们也发现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讨,特别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做一些思考甚或是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教育理想和客观现实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对理论的日臻完善,也是对实践的潜心反思。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认知提升与理论完善、实践总结与过程反思应从价值观与方法论两个方面、两个维度着手进行和展开。

1 在价值观方面,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秉持四个基本观点

一是注重教育对象发展的客观性、全面性,反对教育对象发展同一性、均衡论。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前提和保障外,还有自身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基本思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类的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认为,人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显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已实质性揭示了人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及其他的辩证关系,简言之,即既存在统一性,也存在独特性。由此可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追求,积极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观点和努力无疑是正确的,但德、智、体、美、劳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发展顺序的不一,即同一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也同样存在不平衡状况,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这种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重视和研究人的发展规律与状况,教育者必须学会抓住教育的契机和关键期。教育对象各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不可能是完整的和同一的,不平衡性和相异性才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因此,在对教育对象的各方面状况进行测评时,应将教育对象全面发展和均衡进步作为一种观念强化和目标追求来看待,坚决摒弃同一发展的观点和均衡发展的论调。

二是突出教育政治性,谨防教育失向。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相应的人才,并通过培养的人才推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一定思想的灌输与传播形成对相应制度下社会精神与思潮的引导,完成对民主与价值的推介,从而推动历史、文化与文明进步。在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伟大事业不断提供高素质的新生力量。思政课正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是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是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思政课以理论传导的形式讲政治、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把方向,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突出教育政治性,首要的是帮助教育对象增强政治意识、明确政治方向、认清阶级属性、把握时代特征。在突出政治性的同时,注意不断观察、审视前行的路,确保教育的“列车”始终安全地奔驰在正确的轨道上。

三是遵循人道性原则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抵制教育浮躁虚化之风。人道性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心学生生命个体,关注学生幸福指数,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满足学生合理诉求,创设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健康环境,提出向上的建议、要求,让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关怀与仁爱。人道主义精神则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是人类共同信仰的一种观念,对人类的发展及高度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和时代新人的伟大事业,应彰显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理便在其中。教育的人道主义体现为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个性)、彰显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分别承载着人本、人性和人文的人道主义意义。教育为百年大计之本,人才乃社会发展之基。当前,教育存在着作风飘忽、追名逐利、教育虚化等不良现象,已严重影响教育自身的发展,也给国家和民族进步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应予以警惕。违背人道性原则、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遵循人道性原则、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必须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教育工作进步水平,培养教育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珍视受教育者时代主人翁和青春代言人的地位,必须坚决抵制工作中的虚缈漂浮之风、造作矫揉之风。

四是强化改革创新的原则性,防止创新、改革随意性、无序化。思政课是一门实行政治教育的课程,有着自身的原则性和独特性,突出体现在应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拥有科学性、发展性的教导指引,具备实践性、创造性的教育训导,同时还反映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教育过程的长期性、教育效果的创造性等方方面面。因此,思政课改革创新不能随心所欲、百无禁忌、直情径行。防止思政课创新、改革随意性、无序化主要应从三方面着手:一要防备社会资本无序引入,近些年来社会资本对促进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解决了许多政府和社会一时难以破解的难题,但由于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属性,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和实质性困扰,当前除了政府应加大处置力度外,学校也应采取得力措施防备社会资本无序引入乃至直接干扰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敏感领域及其工作;二要防范教育者自我松懈,包括思想意识淡薄、政治敏锐性降低、工作责任感下降、创新积极性丢失等,要鼓劲加油,力促前行;三要防止对教育对象放任纵容,应帮助教育对象把好思想政治关,指导教育对象分清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的关系,引导教育对象认清思政课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当然,为保障思政课改革创新有序进行,学校乃至政府也应本着服务的思想,从政策与制度层面给予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坚定支持。

2 在方法论方面,思政课改革创新应该提倡四个基本命题

一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既指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探索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也泛指求真务实的治学、治国、处世的态度。改革创新应立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提高认识的充分性和行动的适宜性。培养了成千上万毕业生的思政课真的有些举步维艰了吗?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教育者成长空间的大小到底反映了什么?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与设定的教育目标的契合点在哪里?改革创新能否避免成为一种“新桃”仍是“旧符”的不规范、不严谨、不科学、不严肃的实验闹剧?这些都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凭主观感觉和某种臆想来认识和处理。要有实事求是之意,而无哗众取宠之心。见诸媒体的言论颇多,但鲜有真知灼见,也无超群超凡之招。有的认为用政治的政策性的压力来强力督办,有的觉得加大资金投入一揽子消除诸多矛盾就可解决问题,有的强调课堂活动化就能“一语解千愁”,如此这般,凡此种种,看似颇有认识和见地,实则值得思忖与商酌。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尊重科学、勇于负责的态度。如果做不到实事求是,也怕负责任,那么所有的观点和言论最多只能算个“吆喝”。

二是吸纳古今的方法。改革创新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追求,但并不应排斥借鉴与继承。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世界文明璨若星河,光照宇宙。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借鉴世界文明的成果,是改革创新向前进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支撑。中外结合,古今通考,才会使思政课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紧扣时代发展节奏、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当然,思政课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必须有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正确方法,尤其是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思政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铸魂育人的政治指向。不能让教育始终在废墟上起步,不能让改革创新总从零开始,这正是融通中外、吸纳古今方法的深刻意义。

三是多样综合的形式。改革创新不能受制于固有的理论,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才是其深刻的内涵。在当前课程设置模式下改革创新如何能有所突破,甚或实现革命性变革,这需要既从广度也从深度上进行研讨与探索。既往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多彩,如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有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竞赛辩论、知识问答等,但是否能进一步诠释其意义以满足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诉求,也值得思索。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维度实现综合性、多样性的融通以体现和反映改革创新对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这应该是一个良好的甚或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在此,需要防止改革的形式化乃至模式化以及创新的泛化和虚化。

四是求同存异的思想。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述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这是“求同存异”的出处,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必然涉及思想的碰撞、观点的论争以及利益的权衡,这就需要有一种凝聚人心、寻求共识的思想方法,使改革创新能更多地集中民意并拥有大众的支持,强调民主对话、实现求同存异正是这一思想方法的追寻与注解。在此,应避免求同存异的思想在现实中被无端异化:把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视为对改革的迟钝与无知,将相异的观念、观点看作对创新的违拗和背离。固化一切的“大一统”思想、政治运动式的“大呼隆”观念会严重束缚思政课改革创新前行的脚步,须坚决抵制。改革需要汇聚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创新需要审视四方的教训与经验,这些都需要以民主对话作为一种思想交流载体、以求同存异作为一种实践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就是坚持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树人,就是坚持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和神圣职责就是努力推进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实现,因而也任重而道远。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已经进行三年多了,结果证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实践还表明,人们需要对改革创新进行再思考。第一次思考侧重于强化对改革创新重要性、理论性的认识,这一点已不再是一个问题;第二次思考则应是对改革创新实践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而现在正是对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行再思考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思政改革发展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