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略探

2022-10-22 04:36李伟丽
科教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思政劳动精神

李伟丽

(广西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8)

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大力发扬劳动精神,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用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新篇章。

1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

劳动精神是指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的状态,其本质属性就是劳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劳动精神的内涵是不同的,人们对于这种精神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精神是以“劳动光荣”为理念,以“无私奉献”精神为品德,以“爱岗敬业”为态度,这就是当今时代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础上的劳动精神内涵。

1.1 劳动精神是尊重劳动的精神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衣不蔽体、食不饱腹,与野兽猛禽共生共存的野生状态下生活,生命时时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人类要长期生存就要首先解决物质资料问题,这就离不开劳动的创造,运用手和脚把自然界中的物质改造成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料,完成这一过程也就实现了劳动创造。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在劳动中人类创造出了许多无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于是便产生了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而这巨大财富的创造者正是劳动者,正是由于劳动者的创造,才有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才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创造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劳动过程中,人类创造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在创造这些成果的过程中需要人类运用智慧,于是就产生了人类文明。人类在从事劳动创造的社会实践中,不仅积累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诗词歌赋、宗教文化等精神财富,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类文明。由此可见,从远古时代到当今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劳动创造了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

1.2 劳动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广大劳动者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将个人追求融入家国理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创造中。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腾飞,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发扬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劳动精神,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谱写了一曲曲闪现着新时代劳动者风采的奋进之歌。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精神蕴含在新时代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里,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劳动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更是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许多的艰难险阻,有许多的荆棘坎坷,这就需要广大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以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力量,满怀信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开拓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添砖加瓦,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默默无闻,为建设美好的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新时代劳动精神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意义

2.1 培养学生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劳动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高校的思政课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就有了助力,有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有效路径。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时间段的学习重点,适当地融入劳动理论知识,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又可以使大学生接受良好的劳动教育,同时通过课外拓展阅读的有关学习资料和理论著作丰富大学生的劳动学习内容。在这一培养过程中,高校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宣传,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神圣和光荣,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2.2 增强学生的实践劳动技能

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具有较为鲜明的实践属性,具有“关于劳动”教育与“通过劳动”教育两种劳动特征,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在高校组织开展的劳动教育绝不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更为注重对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落实。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课上会经常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种劳动教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不仅学到理论知识,更在劳动过程中增长了实践技能。为了真正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思政课教师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课堂辩论赛,引导学生针对劳动教育进行讨论,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劳动的视频短片或者进行有关劳动文章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劳动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客观地对当前劳动的环境变化、劳动技能的改变以及劳动结构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与此同时,思政教师还可以按照每学期教学计划,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劳动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一代有知识有理想的创新型人才储备知识和技能。

2.3 促进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发展

高校通过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将劳动精神有效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可以充分挖掘出大学生身上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活力,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创造劳动价值。高校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这是重视劳动教育的体现,更是为了鼓励大学生进行创造和创新活动,同时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因此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政课程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发展,由于它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枯燥的说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而使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传统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之成为激励大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劳动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创新和突破,从而使大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3.1 明确列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都认识到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思政教育课程中也融入了劳动教育的思想,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重智育轻劳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代社会更为突出,一些青年大学生更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投入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为此,高校教师一定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和重视劳动教育,同时结合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关劳动精神理论内容和题材的论述,使大学生能够对劳动产生认同感、光荣感,从而能够主动劳动、热爱劳动,深刻领悟到劳动创造生活、劳动缔造美好,劳动不分贵贱的价值观,使大学生从心里生发出对广大劳动者的尊重与热爱之情,培养大学生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3.2 丰富劳动精神课程案例资源

高校思政教师应注重在思政课程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让劳动精神引领大学生成长。为了使高校的思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凸显劳动精神内涵,思政教师在向学习传递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有关劳动精神方面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劳动精神内涵的理解。思政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专题的形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解一代代中国劳动者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投身国家建设的鲜活案例,加深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为了使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生动而丰富的劳动者奋斗案例来进行阐述;为了凸显劳动者的改革创新精神,可以通过劳动者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案例进行论述,以此构建一个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核心的思政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进其自身的成长和成才。

3.3 搭建弘扬劳动精神的专业平台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多媒体网络应用的时代。新的时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是考验和挑战。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的思政教师应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打造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全媒介立体网络平台,采取开通劳动教育微信公众号板块、制作微视频等形式,通过典型事例推送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劳动者创业故事,向广大青年学子传递劳动光荣的理念,使大学生累积丰富的职业经历,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念,促进劳动精神的传播。

3.4 弘扬具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的劳动精神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方风俗习惯、社会发展特点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各有所偏重。劳动教育一般是以个体参与方式为主要形式的亲身实践活动,所以需要将地方特色、学院特点与思政课程加以融合。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与劳动精神有关的教学活动时,要依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特点,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态势以及各个地区不同的劳动形态来是进行教学活动,并将之与高等院校的优势特点以及文化内容相结合,充分挖掘高校及地方产业的有效资源,从而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精神得以传播和弘扬。

4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各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积极构建思政教育与劳动精神融合的教育价值体系,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劳动精神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