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2022-10-22 04:36汪慧英
科教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周 宁,汪慧英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益阳 41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讲述过很多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形象地传递出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并对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展现好中国形象提出明确要求。高校作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精神,既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又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坚决守好高校育人主阵地的客观要求。

1 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蕴涵

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解决好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的问题。深入理解故事具体内容,明确故事的内在价值取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主要就是要聚焦新时代脉搏,讲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以及讲好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通过讲好这些中国故事,充分展现出中国当前的发展主流和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

1.1 讲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故事是文化历史最鲜活形象的载体。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积淀了优秀的中华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讲好中华故事就是要讲清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命运,重点把握好两大原则,一是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个好的中国故事一定要有事实支撑,客观性、真实性是讲好故事的基本要求。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秉承好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以我国真实历史为前提,在充分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精髓,展示中华文化风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二是注重故事的针对性和实时性。客观历史事实是不变的,但是用于衡量历史文化的价值、标准、观点、看法会因时因势发生变化。在信息化时代的舆论环境下,思政教师选择的历史文化故事落脚点要与新时代的时代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相一致,加强舆情研判,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时事问题。

1.2 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我们应当通过着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党的形象在人们面前愈发鲜活具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巨大发展成就的背后,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严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百年风雨艰辛历程,在每一个历史发展的紧要时期,他都是举旗定向的定盘星。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为核心,讲清楚中国奇迹如何创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制度从何而来,为何管用,向何而去等问题,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努力诠释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重要目标,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联系比较中,让更多大学生读懂、理解、分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本质特征,坚定对党的拥护,满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自信。

1.3 讲好中国人奋斗圆梦故事

精准解读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意蕴是讲好中国人奋斗圆梦故事的重要原则。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要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就要讲清楚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的追梦故事,重点诠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其次,从国家层面而言,“要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故事之中。”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带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也让中国日益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讲好中国故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解读和诠释好中国的时代内涵以及中国七十年巨变中所蕴含的深层逻辑,尤其在面对信息碎片化、意识形态危机等现实问题时,结合好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优势讲清楚中国梦的时代化特点,阐释中国梦与新时代主题的关系,让其成为弘扬新时代国家主流价值的生动方式;再次,从个人与国家关系而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要讲清楚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中国梦的实现同样有赖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祖国和个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最后,从世界角度出发,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还要讲清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传播好合作共赢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深入阐释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紧密相连的,以最大限度让大学生理解中国梦的深厚价值内涵。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关联

2.1 讲好中国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做好党、国家宣传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是高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根和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科学准确地把握好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准线,明确主题主线,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光辉历史教育,突出价值取向,全方位弘扬党、国家的主流价值,尤其要讲清楚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向大学生展现出客观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通过将理论自信教育与实践路径认同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党情国情的认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道路制度的自信,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2.2 讲好中国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具有融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故事传颂的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发生,流传已久,并蕴含着深刻理论哲理和正确价值理念的事件,既涵盖了我国近现代史、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经典故事,又包含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及探索实践的生动故事。因此,中国故事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智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重选取中国故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先进榜样的经典故事,挖掘故事背后所蕴藏的内在逻辑和思想理论,通过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诠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2.3 讲好中国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具有互补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价值性,较强的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核,要真正学好学通,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00”后大学生有着独特个性特点和认知需求,信息接触面广、接受能力较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单凭一味的理论说教,就难以让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表达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势在必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把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结合起来,将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政内容通过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用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的故事,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融合了课程的思想性和故事的生动性,切实提升教学说服力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怎么教、怎么学”的具体实践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这一着力点,坚持“内容为王”的教学导向,有针对性地撷取故事元素,与时代结合,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用理论知识回应社会现实,让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让知识传达升华为价值引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讲故事”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讲事实”与“讲原因”有机结合,讲出中国故事的思想性、知识性、生动性和针对性。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3.1 讲好中国故事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教育,更是认同教育,既具有普通人文学科特点,又具有自身特殊性,肩负着思想建设、理论武装的重要职责。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讲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问题进行科学阐述;又要讲情,用具体的情境,独特的表达方式,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课程价值引领作用,实现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现实演绎。讲好中国故事也是要求将陈情和讲理结合起来,在育人功能和传播策略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通的。在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历久弥新、具体生动、通俗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洋溢着中国智慧,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最大的底气和信心。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敢讲,科学把握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国情现状、未来发展走向和创新实践故事,理直气壮地讲清楚中国改革发展之路、大国外交之道、修身立德之本,诠释好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又要善讲,用一个个故事在讲述者和受众者之间迅速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故事背后的治国理政之道,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3.2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履行职责使命的现实需要

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碰撞、交流,多元化价值观、文化思潮纷至沓来,人人都是“价值出口”,这其中就涌现出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主义”等腐朽思想,干扰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和价值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联系中国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讲清楚中国历史文化之道,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路等,呈现出中国伟大历史进程的真面貌,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国家主权、改革发展新举措等,并从制度、理论、文化等多方面将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做对比,讲清楚我国的优势所在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总结、提炼中国实践经验,让大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现状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全面的认识,摆脱西方媒体的话语陷阱、消除腐朽思想、错误价值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3.3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创新需求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理论宣传工作,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在提高话语权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挨骂”现象仍大量存在。尤其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多元化话语出现、话语体系科学性欠缺、话语权威性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握互联网战场的主动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输出路径和创新阵地,理应更加敏锐、充分地把握好新时代的变化和机会,自觉运用好新时代中国的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通过科学表达话语内容,有效转化话语风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讲好中国故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话语权优势的重要表现形式,用“中国话语”讲好讲透“中国故事”,灵活运用好讲中国故事的教学方法,掌握好讲中国故事的新范畴新表述,把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以高质量的输出内容、丰富的事实和实践、正向的认同和反馈,最大限度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强音,展现中国面貌。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