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猪饲养技术与疾病防治要点

2022-10-27 10:58胡波,胡伦伟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周龄圈舍驱虫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猪肉及其制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加上生猪养殖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保育猪养殖是重庆市重点产业,保育猪养殖较好满足了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促进了养殖户增产增收,促进养殖工作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对于保育猪来说,加强饲养管理,有效防控疫病,是促进其生长发育、保证养殖效益和质量的关键,由于部分养殖人员对饲养技术掌握不足、疾病防治意识有待提高,对保育猪生长造成了影响,相关养殖人员还需掌握一定的饲养技术,改善养殖误区,同时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养殖工作发展。

1 保育猪饲养技术

1.1 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保育猪适宜生活在凉爽、干燥生活环境中,在养殖过程中,需结合重庆市气候实际情况,为生猪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饲养前,需做好圈舍的打扫工作,彻底做好消毒清洁工作,改善通风、温度与湿度状况,保证保育猪能够获得较好的生长环境。

饲养前,可对保育猪圈舍做好全面清洁,使用高压水枪先对圈舍墙壁、地面、栏板、饲料槽等做好彻底清理,检查喂养设施和饮水设施是否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其运行不畅影响后期使用。检查好电路、电气设备的完整性和运行状态。之后进行消毒,闭紧门窗,促进药物挥发。消毒后需做好通风工作,待通风空置一段时间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饲养工作。

保育舍需要控制好温度、湿度。一般情况下,4周龄生猪适宜温度为21~23℃,湿度为67%~69%,随着周龄的递增,环境温度可适当降低,空气湿度维持在70%左右,一般8周龄以上的保育猪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9℃左右,日常还需加强环境监测,严格控制好温度与湿度,促进保育猪生长。另外,还应做好圈舍通风工作,保证圈舍中空气流通,也要避免长时间通风而影响圈舍温度。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饲养工作。

1.2 分群处理

刚断奶的仔猪可让其在原先圈舍中生活一段时间,1周左右,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其转入到保育舍中,并做好合理分群工作。通常情况下,分群要将原本一窝的仔猪在一个圈舍中饲养,且保证所有保育猪日龄相同,体重差别较小。对于体弱的保育猪,可单独饲养一段时间,待其身体恢复后,可进行混群饲养。同时要控制好养殖密度,避免养殖密度不科学为其生长造成不利影响。通常,保育舍中保育猪饲养数量可控制在15~20头,不要超过25头,保证所有保育猪能够有0.5 m的活动空间。当仔猪进入保育圈舍前,饲养管理人员需提前进行生活调教,使其能更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高保育质量。

1.3 饲喂管理

要科学开展保育猪的饲喂工作,促进保育猪生长。要从正规途径购买饲料,做好科学搭配,保证饲料可以满足保育猪生长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合理控制好饲喂量,定时定量投喂,投喂前做好食槽的清洁工作。仔猪刚刚进入保育舍时可先用代乳料进行喂养,之后逐渐减少饲喂量并用其他饲料进行替换,避免土壤更换造成保育猪出现应激的情况,保证其顺利度过保育期。为避免应激,增强仔猪免疫力,可以在其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维生素、葡萄糖、矿物质、中草药等。饮水要保证干净、卫生、充足,温度适宜,不宜过凉。每天饲喂时间和次数都应该固定,注意少喂勤添,禁止饲喂变质、过期的饲料。

2 疾病预防控制方法

2.1 做好引种

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生猪调运的日益频繁,为疫病传播埋下了隐患,现阶段依然存在疫病高发的可能。为做好疫病防控,可采取自繁自养的养殖方式,必要时进行保育猪引种,还需规范引种工作。首先,要明确引种地疾病发生情况,禁止从猪病高发地引进保育猪。在保育猪进入养殖场前,可先进行车辆及保育猪的消毒工作,之后要单独隔离饲养,加强护理。隔离一段时间确定其无携带疫病后,才可以进行混群饲养。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封闭性的饲养方式,遵循“全进全出”的养殖原则,外来车辆、牲畜、人员一律禁止进入养殖场。

2.2 加强免疫

养殖场可以在当地兽医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养殖实际及区域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做好保育猪的免疫接种工作。例如,对于4周龄保育猪,可进行口蹄疫首次免疫,9周龄后进行二次免疫。6周龄后可进行猪伪狂犬病2次免疫,8周龄进行猪瘟二免。

需从正规途径购买疫苗,科学进行储存。猪口蹄疫疫苗属于灭活疫苗,同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应在2~10℃环境下储存,使用前要充分摇匀,在猪耳根后肌肉注射,使用剂量为2 mL,免疫期长达半年。接种完成后,要注意观察是否存在不良反应,一旦存在不良反应要及时作出有效处理。

2.3 定期做好保育猪舍清洁工作

做好保育猪舍的消毒清洁工作,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概率。可在养殖场进出口处设置消毒池,对养殖人员、车辆做好消毒工作。养殖人员要注意卫生,勤洗手、勤消毒,穿好防护衣物,佩戴口罩、手套等。对于养殖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要及时处理并清洁,对养殖产生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结合养殖实际情况和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消毒清洁制度,提高消毒清洁工作的规范性。在疫病流行高峰期,可适当加大消毒频率。要科学选择消毒药物,保证药物使用剂量合理,能够较好杀灭各种细菌病毒,降低疫病传播概率。

2.4 做好驱虫工作

日常应做好驱虫工作,以免寄生虫病高发制约保育猪健康生长。驱虫时,首先要明确其易感染的寄生虫种类,选择新型、广谱、高效、安全的驱虫药物,及时驱除保育猪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一般可选择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药物,可及时驱除疥螨等寄生虫;蛔虫、毛首线虫等可选择芬苯达唑、阿苯达唑进行驱虫,驱虫工作一般在保育猪42~56日龄进行。首次驱虫后1周,可再次进行驱虫工作,并注意环境卫生。

2.5 加强疾病监测

日常还需加强疾病监测工作,保证及时发现疫病并采取措施,避免疫病加重或在猪群中传播。在保育猪生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其生长状况,若存在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咳嗽、腹泻或便秘等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策略,对其生长环境及饲养器具等进行消毒,同时密切关注同圈舍其他保育猪的生长情况。之后结合患病猪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等方式,对疾病进行精准诊断,并针对性用药,及时做好疾病治疗,避免疫病大范围蔓延。

综上所述,保育猪饲养和疾病防治技术关乎养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养殖质量,还需进一步强化保育猪饲养技术,并加强疾病防治技术的学习,在实践中做好技术应用。畜牧防疫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和改进饲养技术,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加强监督,促进保育猪养殖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周龄圈舍驱虫
育成期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开产时如皋黄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生猪驱虫正当时
羔羊安全过冬留意五方面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驱虫产品怎么选
家里主子这么多驱虫怎么办
用胫长和体重双重标准培育蛋鸡
“817”小型肉4鸡不同组合杂交优势分析
夏季猪群驱虫抓好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