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生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2022-10-27 10:58张强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结荚中耕开花

花生在中国国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国多地均有种植,由于花生经济价值较高,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为了保证花生健康成长,提高花生结果率,需研究并应用高产花生栽培技术,加强花生田间管理。在种植花生过程中,可能会遭到多种病虫害侵袭,针对不同类型病虫害,需分析具体原因,选用相应的防控技术,及时消灭病虫害,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促进花生种植业健康发展。

1 花生生长发育周期及特点

1.1 发芽出苗期

花生发芽出苗期为从播种开始到半数以上花生种子出苗时间,夏季播种的花生出苗时间为5~8 d,受温度影响,花生播种后吸收水分需达到自身重量一半左右才能顺利出苗,发芽后,气温在15~35℃最适合花生生长。一般花生播种时土温要达到13℃左右。若温度较低,种子自身养分被消耗过多,发芽出苗时间变长,影响出苗率,甚至可能难以出苗。温度过高也会影响出苗率,40℃左右花生发芽率开始下降,当温度超过48℃时花生基本不能发芽。处于发芽出苗期的花生主要为生根长叶等营养生长,一般不需要打药。

1.2 幼苗期

花生幼苗期指出苗到开花时间段,此时花生生长温度一般在20~27℃,在此温度下花生植株矮壮、节密;若温度低于15℃,花生幼苗由于光合、呼吸、蒸腾等作用减弱,生长速度变缓,若温度长时间低于8℃,花生会减产甚至死亡;当气温维持在4℃以下并持续较长时间,花生幼苗会死亡。当气温高于27℃时,可能由于花生植株生长过快形成弱苗。花生植株在幼苗期依然为营养生长,同时花芽分化、根瘤形成。幼苗期除了保障花生正常生长外,还需防止烂根和茎基腐病。

1.3 开花下针期

该时期是指半数花生植株开花到半数植株结出鸡头状幼果时间段,也称为花针期。此时花生茎、叶生长较快,伴有大量开花、下针,最好保证田间持水量在70%左右。花生在花针期除了根叶营养生长外,生殖生长也较为旺盛,会生长大量根瘤,植株固氮能力提高。该阶段,花生植株需要充足的光照和肥水,使果针更好入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水分充足可能出现烂苗及虫害。

1.4 结荚期

结荚期是指当半数花生植株出现饱果的时间段。结荚期花生适宜的田间含水量一般为60%左右,若含水量过低,果实生长会变得缓慢,过高则会降低土壤透气性,容易出现缺氧情况,导致花生根系生长困难,增加烂果。结荚期花生会大量消耗水肥,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达到最高,此时需为花生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并保证土壤透气,避免死苗,同时防治害虫。为了避免花生植株早衰,可以采取根外施肥,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1.5 饱果成熟期

饱果成熟期是指超过50%的荚果生长饱满的时期。饱果成熟期,花生植株适宜的土壤温度在27℃左右,当土壤温度高于40℃时,花生正常生长发育会受到限制,植株可能出现早衰或干物质较少的情况。当土壤温度低于20℃时,会影响果实品质,造成过早衰落或干物质积累少,影响果仁质量。饱果成熟期,花生植株根叶营养生长速率逐渐放缓,主要转移到生殖生长,根瘤不再继续固氮。此时需重点关注叶片健康,避免花生早衰。

2 夏花生田间管理措施

2.1 清棵蹲苗,促侧枝早发

花生基本出苗后,需拨开植株附近的土,保证子叶露出地面。由于花生大多数果实生长在第一对侧枝上,第一次松土时需将花生根部土壤拨到一边,保证子叶露出,促进第一对侧枝生长,增加结果率,花生出苗后至第一次中耕时,要将花生根部土扒向一边,使花生子叶露出土面,促进第一对侧枝早发,多结果,发挥蹲苗的作用,可以让花生健康生长,并增加果实数量。

2.2 中耕培土,迎果针下扎

中耕一般需要进行3次,在花生植株幼苗期进行浅中耕,团棵期则需进行深中耕,开花下针期需进行细中耕。第1次中耕与清棵同时进行,中耕土层深度较浅,减少茎部埋土,保证侧枝健康发育。对于表层土壤,松土同时清理掉杂草。15 d后开始第2次中耕,此次中耕土层深度比第1次稍深,大约为6 cm。在果针入土后,可以开始第3次中耕,深度为5 cm左右,同时清除杂草。

2.3 看苗追肥

花生开花后,固氮能力会减弱,若前期已施肥,不需要再对植株追肥,当出现花生植株长势较弱、叶片发黄等早衰趋势时,需及时喷洒叶面肥,为花生提供营养。对于结果较多的花生田,可在中耕除草时施用钙肥。追肥时要结合田地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水分。

2.4 旱灌涝排

花生在花针期若田地干旱,可能会降低开花量甚至难以开花,这会影响果针生长,此时需对田地做好灌溉管理,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土壤因干旱而板结,保证果针顺利入土。若田地遭遇涝灾,要注意排水,避免烂根。

2.5 适度化控,抑营养生长

当花生植株生长高度达到30 cm以上时,为了避免茎枝徒长而出现倒伏,需在生长较旺盛的区域及时对叶片喷施生长机制剂,例如矮壮素、多效哩等,最好在清晨和傍晚施用,用药量根据使用说明严格控制,避免滥用而引起植株早衰。

2.6 保叶防衰,排水防烂果

花生在结荚期对营养物质需求很高,需重点关注叶片活力,增强叶片功能。一般采取叶面喷施的方式提供养分,对于生长正常的花生田,需喷施浓度为2%左右的过磷酸钙水溶液,对于花生植株生长态势较弱的区域,需喷施浓度为1%的尿素混合浓度为2%的过磷酸钙水溶液。结荚期土壤水分管理十分关键,当土壤含水量超过12%时则需要排水,避免果实腐烂霉变。

3 花生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3.1 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3.1.1 茎基腐病

花生茎基腐病在花生生长过程中常有发生,会导致花生减产,尤其在多年重复种植花生的区域,发病率可能达到30%以上。该类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水流和气流传播,若花生植株表皮有伤口也会导致病菌直接入侵。每年6月下旬及7、8月是花生茎基腐病高发期,气温较高,土壤湿度大会导致花生植株更容易感染该病,特别是长期干旱后突遇阴雨天气,则感染情况更严重。在播种前进行预防,使用浓度为50%多菌灵对种子进行消毒。针对已经感染的植株,需在茎部喷施800倍甲基托布津。

3.1.2 根腐病

花生根腐病主要发生在花生植株根部,患病初期植株会生成黄褐色斑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变成黑褐色斑点,此时花生植株根部较易腐烂,植株矮小,结果率降低。该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流水或施肥传播,在地势低洼处容易被感染,长期阴雨也容易发病。使用50%多菌灵对种子进行消毒。当发病植株数量占到5%时,将多菌灵800倍液在整个花生田内喷施。

3.1.3 叶斑病

叶斑病主要发生在花生植株的叶片上,茎部和叶柄有时也会被感染。植株感染叶斑病后,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并有可能导致叶片脱落。该病容易发生在植株开花期间,特别是植株生长的中后期,植株感染该病初期会出现黑色斑点,该病多发于7、8月份。当感染该病的植株数量达到总植株10%时,可将50%多菌灵稀释800倍液喷施2~3次,也可以选择70%代森锰锌800倍液。

3.1.4 白绢病

花生白绢病会导致花生植株早熟、叶片脱落,影响结果。该病具有爆发性,常爆发于8月中旬,若不加干预,数十天后会进入流行期。降雨过多会导致植株更容易感染该病。防治花生白绢病,可以喷施75%百菌清600倍液及20%粉锈宁500倍液。

3.2 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3.2.1 蛴螬

蛴螬种类较多,在很多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威胁花生荚果,可能导致减产。蛴螬幼虫一般在土壤里越冬,春季不出现,在气温升高时,幼虫移动向土壤表面,可能导致植株死亡。适量的白僵菌对于蛴螬虫卵有很好的灭杀作用,播种时可加入白僵菌,苏云菌灭虫卵效果较好。在花生播种时将其施入到播种沟内,控制好用量,也可以选择苏云菌拌种,能够很好灭杀害虫虫卵。在培土迎果针期间选用辛硫磷颗粒剂进行防治,每公顷花生田施用药剂45 kg。

3.2.2 棉铃虫

棉铃虫对花生危害比较严重,会直接吃掉花生植株叶片,导致花生结果率降低,引起减产。棉铃虫三代和四代幼虫对于花生植株威胁较大,该虫害普遍发生在7、8月份。可以向花生叶面喷洒苏云金杆菌防止棉铃虫。

3.2.3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会吃光大部分花生叶片,导致花生结果率降低。甜菜夜蛾会直接产卵于幼嫩植株,对花生叶片消耗极大。可将5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50%的辛硫磷乳油稀释至1 000倍后混合,防治效果较好。5%抑太保乳油、5%卡死克乳油使用率也很高,可以灭杀绝大部分甜菜夜蛾。夜间可选用诱蛾灯光诱捕成虫。

花生由于其较高的食用价值及经济效益,其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提高花生品质,增加花生产量,需积极应用科学的花生栽培技术,同时也要注重花生田间管理,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花生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结荚中耕开花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榆阳区大豆大田种植优质品种观察推选
词语开花
马铃薯中耕施肥机的研究与应用
屁股开花
中熟优质长豇豆——鄂豇豆12
玉米花粒期管理技术要点
简述玉米标准化生产耕作技术
黑豆新品种“泗豆13号”
大棚专用豇豆新品种——春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