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旅游景观的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分析

2022-10-30 01:42韩雨瞳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景区

杜 艳 韩雨瞳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旅游景观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空间载体,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地域文化、传承地方文明的重要工具,交通可达性的探究对于区域旅游联合、均衡发展以及旅游景观的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从旅游景观的概念界定、价值评估、规划设计、旅游交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学,出现了“旅游景观”新概念[1]。旅游景观是由人、网络、媒介以及科学技术等异质性组合元素所构成的网络[2],是存在于旅游区内的由自然和人文多种要素有规律地组合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地域客体[3],既包括具体景点,又涵盖由景点所形塑出的一种抽象景观统治秩序[4]。旅游景观价值评估过程,既是对景观本身旅游功能价值的评价[5],又是对整体经济社会价值[6]、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科学生态价值[7]等层面的自身品质和丰优程度的评价。旅游景观规划依据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文化更新与继承以及参与性原则[8],从景观功能分区、空间规划、形象设计和生态建设等方面[9]探讨旅游景观中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三类景观元素[10]的规划设计内容。交通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1]。基于以上认识,学者运用旅游吸引力系数模型法[12]、距离度量法、社会网络分析法[13]对旅游城市间交通工具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可达性进行评价。针对旅游景观空间分布的研究,认为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主要受景点分布和路网结构差异的影响[14]。除此以外,还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以及地区差异的间接影响[15]。然而已有研究忽视了欠发达省级边界区域旅游景观整合研究。淮海经济区具有典型的跨边界特征,正面临缺乏凝聚力、城市功能协同性差的问题。以旅游联合发展为依托,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以加强区域衔接、推进一体化进程势在必行。因此,本研究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旅游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并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旅游景点交通可达性进行探究,以期为优化旅游景观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平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揭示国家级旅游景观空间集聚特征,通过可达性分析国家级旅游景观的交通便利性。

1.1 平均最近邻指数

式(1)中,Do为平均近邻距离,取值为每个节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的均值。

式(2)中,De为期望平均最近邻距离。

式(3)中,n为淮海经济区5A级景区数量,Au为淮海经济区面积。近邻指数小于1,分布模式为集聚;近邻指数大于1,则分布趋向分散。指数越小,集聚程度越大。

1.2 核密度

式(4)中,f(x,y)为位于(x,y)位置的密度估计,n为观测数值,h为带宽或平滑参数,k为核函数,di为(x,y)位置距第i个观测位置的距离。

1.3 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利用交通路网从某地到达指定活动地点的便捷程度。

式(5)中,Ai为节点i的平均出行时间,值越小表示节点的可达性越优,Tij为从节点i通过交通路网中耗时最短的路径到达节点j的出行成本,n为节点数量。

2 国家级旅游景观分布格局

2.1 空间集聚特征

运用最近邻指数对淮海经济区旅游景观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59<1,说明淮海经济区旅游景观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淮海经济区旅游景观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核密度分析。淮海经济区中北部为旅游景观密度高值区,在西部开封市和北部济宁市、泰安市形成了3个高集聚区,在亳州—徐州—连云港、济宁—淮安形成“十”字形的7个次级聚集区,而在其他城市形成趋于连带、连片的低聚集区。西南部(周口市、阜阳市等)、西北部菏泽市、北部蚌埠市和东南部(宿迁市、淮安市)为景观密度低值区。这体现出淮海经济区旅游景观的分布表现为“北多南少”,旅游景观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核串珠式”非均衡分布模式。

2.2 类型结构特征

淮海经济区由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四大板块构成,其景观数量与类型分布受区域地形地貌、历史文脉与经济发展影响而差异显著。从景观数量来看(见表1),淮海经济区内旅游景观的总数量为134个,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最多,占全域旅游景观总数的67.16%,国家级森林公园占比17.91%,5A级旅游景区占8.21%,国家地质公园类占3.73%,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最少,均仅占总量的1.49%。从四大板块的景观类型来看,鲁南地区旅游景观数量在四大板块中居于首位,占总量的49.25%,其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文保单位分布都最为密集;苏北、豫东地区的旅游景观数量分别占比21.64%、20.90%,这两个区域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旅游景观;皖北地区各类旅游景观数量较少,表现为散落分布的特征。

表1 淮海经济区四大板块旅游景观数量

3 国家级旅游景观可达性

3.1 旅游景观可达性比较

从整体上看,淮海经济区旅游景点可达性较好,85.07%的区域可达性在45 min之内。从旅游景观类型看,国家自然保护区区域可达性最差,平均可达时间为104 min;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可达性相对较差,平均可达时间分别为93 min和76 min;5A级旅游景区的平均可达时间略高于国家级森林公园,两者可达性较好且差异不大,分别为46 min和45 min;国家级文保单位区域可达性最好,平均可达时间为30 min。由此可见,淮海经济区内,国家级文保单位、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可达性优于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地质公园。

区域内不同城市旅游景观的可达性差异比较明显,可达性最差的区域分布在西北部的菏泽市和南部的阜阳市、蚌埠市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可达性较好的城市连片分布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徐州市、枣庄市、济宁市等),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优势显著。

3.2 旅游景观辐射范围比较

在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旅游景点的交通辐射范围进行划分,以15 min、30 min、45 min为节点,将淮海经济区旅游景观可达性划分为4个时间段,分别计算各旅游景观在这4个时间段内的覆盖面积大小及占比,结果见表2。

表2 旅游景观空间可达性分析

从同一旅游景观辐射范围整体走势来看,国家级文保单位、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随时间变化的覆盖面积呈现一种“偏正态”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态势,国家级文保单位在15~30 min时段的覆盖面积最大,占40.77%;而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都在30~45 min时段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分别占淮海经济区总面积的30.26%、29.60%。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的辐射范围随时间增长而逐渐走高,在45~60 min时间段实现服务范围最大,分别占比6.78%、12.96%、17.59%。

从各个时间段不同类型旅游景观在空间上的覆盖范围来看,在0~15 min和15~30 min时段内,国家级文保单位辐射范围都最大,分别占淮海经济区总面积的17.32%、40.77%。国家级森林公园在15~30 min时段的覆盖面积大于5A级旅游景区的覆盖面积。在30~45 min和45~60 min时段内,5A级旅游景区覆盖面积均为最大,分别占比30.26%、27.99%,且在45~60 min时段内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辐射范围不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的辐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在哪个时段,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辐射范围都最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淮海经济区被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的背景下,旅游资源对于加强区域融合、崛起升级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本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淮海经济区内旅游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交通可达性差异。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以联合发展为视角,从不同类型旅游景观入手研究分布格局,弥补了单一研究某一城市或某一类型旅游景观的不足,为欠发达省级边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提供参考。具体结论如下:

淮海经济区的旅游景观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格局。不同类型旅游景观空间分布差异较大,5A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沿东陇海铁路、沿京沪铁路线路地区,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均衡散布在区域东部城市;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在地貌类型多样的区域集聚分布,越往北数量越少、越分散;国家自然保护区数量少,分布在地势低平、河湖众多的江苏境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区外围区域;国家地质公园在东部地区聚集分布,南北区域差异较小;国家级文保单位主要分布在南部历史气息浓厚的历史名城,呈现出南多北少的非均衡特征。各类景观辐射范围方面,国家级文保单位区域可达性最好,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区域可达性次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可达性相对较差,国家自然保护区区域可达性最差。30 min内,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辐射范围最大;30~60 min,5A级旅游景区的覆盖面积最大。

4.2 建议

4.2.1 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一是旅游节点,一方面,依据旅游景观的影响力,打造不同等级的旅游节点;另一方面,整合同质性旅游景观,形成不同特色旅游节点体系。

二是旅游线路,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实现的主要手段是合理组织旅游线路。皖北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稀缺,需要将与其空间邻近、性质互补的旅游节点相联合,实现点带线、线带面,形成多元素旅游空间效果,打造徐州—淮北—阜阳旅游线路,增强苏北、鲁南、豫东方向旅游景观的相互联系。同时,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以强弱结合、内容互补为原则培育出有发展潜力的旅游线路。

三是旅游区,根据文化主题,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中、东、西文化旅游区。中部红色文化旅游区、两汉文化旅游区以徐州市为中心辐射点向外拓展,带动周边城市形成旅游发展潜力区;东部运河文化旅游区、山海湖文化旅游区自然环境、地理条件良好,适合打造生态旅游景观;西部诸子百家文化旅游区、宋文化旅游区以开封市为重合点,合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要协调好旅游区间合作与竞争关系,重塑多赢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4.2.2 分类整合旅游资源

一是历史文化旅游。济宁、周口、开封、亳州、枣庄5市联手,以孔孟儒家、老庄道家、墨家文化为核心,打造诸子百家文化名片。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地区,加强与商丘、淮北、临沂、枣庄、宿州、亳州在资源开发、景区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精品两汉文化旅游线路。开封引领以宋文化为代表的古城文化发展潮流,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宋文化资源的挖掘。

二是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印迹遍布整个区域,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禀赋,培育“临沂—枣庄—徐州—宿州—亳州”红色旅游品牌。

三是运河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大运河遗址标识和历史定位的国际知名度,建立起跨地区、跨部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联动机制,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产品,赋予其文化吸引力。

四是山海湖文化旅游。蒙山、泰山等山体景观,日照、连云港的滨海景观,盐城滩涂湿地景观,徐州、济宁、宿迁、淮安的生态湖泊景观,共同构成区域内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各旅游景观要立足自身优势,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以资源共享为原则,创新跨行政区域、集山海湖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在区域间形成良性合作的旅游产业链。

4.2.3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各城市要升级改造城市内部交通网络中易拥挤路段,打通、拓宽景区周边通行瓶颈;加快建设连接城乡地区的公路、轨道交通;依托重点景区、风景廊道、重要交通节点,开通用于城市内部各个景点之间游客运输的交通直达专线、旅游交通环线、交通驿站,提升景区间的空间联系。城市间要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为重点,推进以高速交通为基础,以普通国道、省道、公交客运班线为辅助的辐射性交通体系建设。提升核心区域与边缘地带的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对接淮海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组合式的、优势互补的便捷旅游交通格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增设完善景区旅游标志与交通安全指示标志,绿化、美化现有公路交通网络,营造出沿线美丽交通旅游风景线,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与旅游体验。淮海经济区的各地各级政府要打破行政边界与交通壁垒,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加快旅游景观间连通性道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旅游景点与线路的整体开发和有机衔接。

猜你喜欢
淮海经济区景区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四牌楼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淮海决战定乾坤 淮塔园林慰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