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问题

2022-10-30 01:42杨团团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杨团团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热烈响应。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在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目标的实现。建设“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是核心,“民心相通”是基础,而教育是“五通”特别是“民心相通”的保障,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建设“一带一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丝路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在沿袭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现代民航业架起了“空中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是构建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设对我国民航领域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民航院校属于行业特色高校,主要培养民航飞行员、航空管制员、空乘人员、机务人员、航空安保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从业领域包括民航空中与地面运行技术保障与服务,飞机与机载设备设计与制造、检修和维护,空中交通网络统筹规划及管理,以及民航经济与文化研究等。民航院校在长期服务行业的办学中形成了显著的人才培养优势,特色鲜明,在国内从业竞争力强,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行业性和应用性,存在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原始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办学理念相对封闭等问题,制约了其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发展。本文基于“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对民航领域人才的需求,分析民航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建立完善、系统的国际化民航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航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机遇

1.1.1 中国民航打造“空中丝绸之路”促进沿线互联互通

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航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许多国家仍处于资金不足、技术不足、基础设施不足的发展阶段,这为我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制造工业、技术服务与管理的“走出去”提供了现实基础。“十三五”以来,国际民航运输航线网络不断拓展,与98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我国承运人通航共建国家数量达42个,往返共建国家的航班量占我国国际航班总量的60%以上。2020年8月,民航局将我国与东盟、中东欧、非洲、中亚等地区的区域民航合作机制和平台整合,正式成立中国民航“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截至2021年6月,航空工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涉及项目220个、金额260亿美元,类型包括航空产品贸易、转包生产、国际合作和境外工程,其中,机场建设类项目多达31个。

2022年5月,民航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作为民航“十四五”期间建设“一带一路”的总纲领,提出要优化完善航空枢纽格局,加强航线网络互联互通,推动“硬联通”迈上新台阶;加强政策对接和标准联通,积极参与多边国际民航治理,加快“软联通”实现新突破;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促进“心联通”取得新进展。为促进民航项目更好地走出国门,中国民航将继续深化航空枢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绿色发展、智慧民航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民航运行管理智能化建设日趋重要。2022年,民航局发布《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明确智慧民航是民航运行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其核心建设内容包括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和智慧监管,进一步提高航空管理效率和安全水平、提高乘客出行便捷程度。民航管理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升级,也意味着中国民航将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1.1.2 “一带一路”是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显著,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行业高校能够以更加平等的角度与其开展合作,打开“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交往通道[1]。要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间的合作,提升我国参与国际教育治理的能力,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大批熟悉、了解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与智力资源优势,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两核心”“四个面向”“八大高地”等概念,对不同区域赋予了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分工,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这也为广大西部和边疆地区的高校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将传统观念中的“区位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如新疆面向中亚和西亚,内蒙古联通俄蒙,广西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等。

高校是科学技术合作、人文艺术交流的重要载体。高校五大职能中的“国际交流合作”与“一带一路”发展目标中的“民心互通”碰撞出丰富的可能性。“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要有序拓展对外合作,包括与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建立学历与职业资格互认机制、拓宽师资互访学习渠道、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等,为我国培养有志于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水平人才,同时也为沿线国家培养人才,以科教促进民心相通。

1.2 挑战

1.2.1 民航工程人才教育的短板与瓶颈

在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中,电力、交通、石油石化、建筑建设、信息技术等设施联通领域的投资占主要份额[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等教育实力较弱,产业转型升级诉求增加,劳动力专业化程度亟待提升,因此,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民航领域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对从业人员专业化要求较高,民航院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式便是输出具备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y)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行业院校的办学传统决定了民航院校的工科底色,其在工程人才培养上具有深厚的基础,然而,王璐瑶等(2019)指出,从国际化标准来看,我国工程人才教育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如工程科学基础薄弱、工程技术与实际脱节、工程设计能力与审美能力匮乏、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融合能力欠缺、工程哲学与工程伦理缺失[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其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法规各异,我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工程科技领域专业技术工人数量不足与标准体系对接困难,可见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工程人才是一种典型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求其具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不仅强调专业技术知识过硬,还要求具备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这给现有民航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较大挑战。与世界一流的民航特色院校相比,中国民航院校以飞行员、航空管制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航空技术研发、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较为落后,需要加快激活学科科研活力、加强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建设、扩大大学的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1.2.2 民航院校教育国际化建设路径相对单一

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在实践中,行业性院校、应用型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方面常模仿国内一流高校,但其办学资源又远远不及后者,因此在建设上具有滞后性。虽然民航业在技术、标准、设备、语言上具有很强的国际化特征,但我国民航院校开展教育国际化建设(国际化师资、全外语课程、留学生规模、出境交流人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相对较晚,民航教育的品牌尚未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席位。国际上声誉较高的民航领域高校,如美国的安柏瑞德航空大学(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cole Nationale de l'Aviation Civile)和英国的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虽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科学研究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具体表现为合作办学项目与跨境交流丰富、师资队伍和学生组成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等。

选取中国民航局直属本专科院校作为民航院校的典型代表,各高校现有教育国际化标志性项目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民航院校教育国际化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为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开设合作办学专业、开展援外培训。整体而言,民航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较低,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规模小,与海外高校互换留学生的合作渠道较少。目前,在全球疫情的持续影响下,民航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人员跨境流动困难,传统的国际化路径如双边留学生互换、线下学术会议、教师访学等都面临着一定困难,民航高校在后疫情时代要摆脱传统的国际化路径依赖,积极寻求国际化新模式。

表1 中国民航局直属本专科高等院校标志性国际化项目统计

2 创新国际化民航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

2.1 以智慧民航为指引,加强学科专业顶层设计

中国民航要加强“空中丝绸之路”品牌建设,中国民航院校要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打造“人才品牌”,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声誉,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我国民航院校服务于我国民航产业的发展而兴起,培养人才覆盖民航主要技术领域,主要学科包括交通运输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门类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门类为辅。以“智慧民航”建设为指引,民航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学科建设突出优势特色,构建主力学科、支撑学科和基础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生态,同时战略性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学科专业,整合传统学科专业资源,树立人才培养标杆。行业院校要瞄准行业前沿,做好科学研究与行业科技瓶颈、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缺口的衔接,从被动服务行业需求到主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面对行业新业态与新要求,民航高校唯有“超前探索、领先创新”才能“夯实基础、支撑发展”,才能防“卡脖子”于未然,甚至站在创新链的源头,形成行业资源集聚的磁场,推动重构全球航空产业链的格局,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5]。学科专业建设重点任务如下:

(1)凝练学科方向。面向民航安全、适航审定、空事信息系统、国产大飞机、绿色民航等重点任务,凝练学科方向,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提升民航领域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能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技术在民航产业的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2)汇聚学科队伍。“引”“育”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与规模,加强教师科研及教学能力提升。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抓手,着力引进领军型人才,搭建“雁阵型”学科团队,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队伍建设、学科战略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校内教师在职学历提升、能力提升。通过“引进来”“送出去”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进修渠道,如去企业和政府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问交流。

(3)打造学科平台。学科平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学科平台建设要打破传统的二级学院“圈地式”投入观念,避免分散投资导致平台规模小、水平低,减少重复建设、降低设施设备闲置率,重点投入校级公共科研平台,提高平台使用率,打破二级学院管理壁垒,促进跨学科资源共享和科研合作。

2.2 整合优势资源,扩大院校“朋友圈”

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民航院校学科专业规模较小且偏重于工科,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技攻关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院校需扩大对外合作,以共赢共享的理念整合优势资源,拓宽合作渠道,“借力”以形成更大“合力”。

(1)拓宽校际合作,形成行业高校联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高校战略联盟发展迅速且逐步呈多元化,通过共同的愿景将高校连接在一起,有效汇聚联盟成员的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同时也有助于联盟成员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校级之间的实际性科教合作。如西安交通大学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所高校成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兰州大学发起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已涵盖27个国家和地区的173所高校;此外还有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等超过30个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教育联盟[6]。民航院校办学各有侧重,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具有全球一流的飞行员培养能力,中国民航大学在民航工程技术研究领域有多年积累,若民航院校能形成行业性校际联盟,改“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成员之间就能够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是形成品牌效应、打响中国民航教育国际声誉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国际高校形成联盟,有效拓宽教师、学生双边流动的渠道,是解决单一院校国际声誉不强、办学资源不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坚持市场运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之一,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力量,具有主体地位。因此,民航院校需加强与企业的有效互动,共建科研团队或平台,形成学术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合作长效机制,搭建产学研平台,为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应用实践的平台。通过与企业(航空公司、机场集团、航空工业、通用航空公司、高端制造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直面行业痛点,提炼企业人才需求,把握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供给侧改革化解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矛盾。

(3)加强校地合作,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民航院校应与地方政府携手共创,建立校地政策沟通渠道,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所处的四川省是航空全产业链大省,是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省份,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均位于沿海城市,拥有国际枢纽机场,具有对外开放的政策和资源集中的优势。高校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经贸“出海”的机会,积极参与区域国际化政策制定、服务相关重点产业、做好教育对外宣传,打造“城市+高校”的名片,如在属地政府的主导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或建设以科研为主导的中外联合产业园区,为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输送国际化人才[7]。

2.3 着力新工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7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提出开展新工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强调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寻求对工程教育理念、模式和质量的突破。工程人才培养是民航院校的传统强项,但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工程人才,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创新,包括:

(1)加强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创新是新工科建设的根本。国际化工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外语技能,还需要从专业知识、工程哲学、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行业的国际标准和发展现状,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同时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8]。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设置时,应增加国际性与跨文化的内容,如按照国际标准规划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更多融入国际性议题、在通识教育中加入更多跨文化及全球性课程、开设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等方式,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学习能力。

(2)重视职业资格衔接。新工科建设“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与行业院校面向产业界培养人才的传统是不谋而合的,而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工程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与国际职业资格的衔接。法国的大学校(Les Grandes Ecoles)在工程人才培养上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如矿业、航空、军事等行业,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强调工程师执业证书的获取。

(3)推进工程项目育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道:“坚持工程科技难题攻关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补足相关国家科技动力供给不足短板,为人才培养提供科技动力支撑。”工程项目是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实践基地,工程技术骨干也是宝贵的师资,技术项目攻关的过程既能培养工程科技人才专业知识、问题解决能力、工程伦理道德素质,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总结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民航强国”战略需求,民航院校需从自身发展定位与目标出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智慧民航建设为引领,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打造“人才品牌”;积极拓宽校际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地合作,通过对外合作形成更大合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新工科建设为突破,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如促进课程体系国际化、推进职业资格与国际接轨、落实工程项目育人。同时,要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以“国际化、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打造中国民航教育的靓丽名片。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