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视角下的女子才情之辩
——以叶小鸾和林黛玉为例

2022-11-01 04:33◎胡
今古文创 2022年38期
关键词:曹雪芹林黛玉诗词

◎胡 萌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一、叶小鸾和林黛玉的关系

叶小鸾作为现实中的人物是明末江南女性的代表,林黛玉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清代江南女性的代表,她们两个最大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有名的才女,却在豆蔻年纪早早逝世,而且逝世的原因也很相似,与婚姻有关。两个人不光外貌极其出众,性格也极其相似。被寄宿在别人家里的两人,即使得到了极致的宠爱,但因特殊遭遇使得思想早熟,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表现出敏感幽怨的情绪以及与年龄不相符的心态。两个人在诗词中表现了自己的叛逆与反抗,都希望挣脱世俗的束缚,然而最终还是屈服于世俗。在《午梦堂集》出版后,叶小鸾的诗词受到了很大重视,其诗词的展示以及对她才貌的描述,满足了那些文人对才女的想象,所以叶小鸾被称为是最典型的才女形象。

林黛玉是曹雪芹塑造的完美女子,同时她和叶小鸾又极其相似。吴新雷在《红楼梦与曹雪芹江南家世》中说:“曹家……在康熙二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来到南京……曹雪芹小时候是在南京长大的,所以对江南的文化是耳濡目染,另外,他所接触的文人、文学作品,大都是江南的。”所以他的《红楼梦》描写的就是这类特殊的女性人群,在书中他肯定女性的才华,尤其是他笔下的林黛玉,在贾元春省亲时展露才华,作诗时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中信手拈来,轻轻松松不费力气,她的才华甚至是男子都不及的。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在这些女子身上的描写完全体现了叶氏家族女性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德、才、色”三者兼备的主体意识,全面揭示了对于女子在那个时期面临的生存困境,表现出了对女性尊重的超前意识。可以说叶小鸾的形象对于《红楼梦》中女子的创作体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曹雪芹以叶小鸾为标准,又在其之上创作出了他心中女子的形象。

二、叶小鸾和林黛玉的诗词创作分析

(一)成长环境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通过品读两人的诗词作品,能让人们了解到一个妙龄少女为何年纪轻轻就表现出与其年纪不相符的多愁善感,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有着看透世事的无奈,最终含恨离世。叶小鸾和林黛玉都是属于书香世家的小姐,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了她们学习的机会,家长们也是极力培养她们的才华。

沈自炳在《返生香》的序中说:“余甥琼章……年十余,知词赋。十三四,工篇章,并古文及齐梁体,皆过目能诵,操翰林成章,朗隽遒逸,咸遵其致。十五学琴与弈,摹古人书画,无师而解其意。”夸赞了叶小鸾的聪慧。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是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父母鼓励她读书,并且给她请了老师教授学问,而且书中的判词 “堪怜咏絮才”也肯定了她的才华。叶小鸾和林黛玉的家庭都没有对她们有过多的约束,而是积极培养她们的才能,在这样开放的场景下,她们能大展身手,创作了很多诗词。因为没有受太多传统妇德的约束,在诗词中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们的创作除了有表现豆蔻年华的天真烂漫外,她们创作风格还多了些伤感忧愁的情绪,这是受她们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所影响的。身边环境的变化促使她们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叶小鸾母亲沈宜修的郁郁寡欢,常常在诗词中表现出伤春怀秋的凄婉心境,姐姐叶纨纨也是因为婚姻的不和谐,半生与愁相伴,所以在诗中表现出更多压抑凄厉的情绪。叶小鸾也亲眼目睹了舅母张倩倩情绪上的愁闷和悲伤。

林黛玉因为本身就带着淡淡的忧愁,后来又经历了父母相继去世,自己寄宿在别人家里,处处小心翼翼地做事,自己和宝玉的感情又得不到好的结果,更刺激了她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在无人述说的情况下,在她的诗词中就不同程度了表达了心中的苦闷情绪。两个人的经历使她们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想要改变现状,她们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只能将自己的情绪寄予诗词中,把诗词作为心灵的寄托之处。

(二)诗词中的抒情技巧

首先,两个人在诗词中都善于咏物,将物和自己相比较,来感叹自己无奈的处境和命运的身不由己,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将其与自身联系起来,看到景物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所以在诗词创作中表面上在写景物,实则在写自己的遭遇。将娇艳美丽的事物与忧愁苦闷的人生多方面地反复进行对比和烘托,从而寄托自己那不好与外人道来的感情。试图用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内心寂寞忧愁的心境,并将这种情绪深刻化。

林黛玉的《桃花行》“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让她早早地察觉到自己生命的结局,处处都要小心翼翼生活的环境使她更加压抑自己,因此消沉、哀怨的情绪更加浓烈,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在这首诗中将人和桃花放在一起,不仅有形象的对比,还有花和人的互动,二者相互映衬,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如这桃花般的命运。

叶小鸾也曾用花自况,她的《梅花》十首,通过对梅花处境的描写暗喻自己现在如梅花一样的生命,如“春色还迟半柳条,凄风凄雨冷偏饶。隔帘飘落知多少,树下香魂应自消”,这其中一首写梅花在“凄风凄雨”中,被风儿无情地吹落,默默地凋零,再美丽的花儿也逃不过凋零的结局,想到自己也是如梅花一样,虽然一开始是美丽的,但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美好会被消耗掉,生命也终会走到尽头。

其次,两个人也都善于伤春怀秋,通过描写秋天的伤景来烘托自己的哀愁自怜,所以两个人都创作了很多与秋相关的诗词。

叶小鸾的《秋暮独坐有感忆两姊》:“萧条暝色起寒烟,独听哀鸿倍怆然。木叶尽从风里落,云山都向雨中连。自怜华发盈双鬓,无奈浮生促百年。何日与君寻大道,草堂相对共谈玄。”在秋天的暮色中想起自己的姐姐,思念涌上心头,随之写一首诗来排遣情绪,整首诗用秋暮、寒烟、哀鸿以及落叶等这些秋天里的特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悲伤的氛围,紧接着,诗人感叹人生到白发不过须臾百年,不知何时才能再相对而坐谈论学问,表现出消极的心态,已经意识到曾经姐妹随性欢声笑语的时光不会再回来,如今只有孤单的自己,极尽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林黛玉在《秋窗风雨夕》的开头先用一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来感叹秋天的漫长,紧接着“那堪风雨助凄凉”一句表达了风雨更加剧了秋天的凄凉感。这些秋花、秋草、秋雨唤醒了诗人心中的愁怨之情,想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羸弱,不觉得悲凉之感更加浓烈,看着这景象不自觉的已潸然落泪,一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让人们感觉到诗人在当时环境中极度消沉的愁绪和对命运的无奈。

(三)诗词的意象特征

意象是诗词中不可缺少的,它能将诗人的感情融入景物中,诗人借助意象营造出各种氛围和意境,从而烘托出诗人此刻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在叶小鸾和林黛玉的诗词中也是充分地运用意象,将自己的感情与景物深深地结合在一起。

首先,两人利用了意象的象征性,将景物比喻成自身,生动地展示出自己的意识,两个人天生心思细腻敏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多年的诗书学习造就了她们性格中的忧郁和悲怆,所以在她们的笔下更多的是自怜自怨。因此,感时、恨别、伤今是她们诗词的主要旋律,伤春悲秋是她们的主要基调,也常常用景物来象征自己。

林黛玉《咏菊诗》的第三首《菊梦》中“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与前两首《咏菊》和《问菊》相互联系,用菊花来表现自己的深情,借着问菊也是在问自己,孤傲绝世的你怎会生活在这繁华的世俗中呢?随后被蟋蟀的悲鸣惊醒发现那只是一场梦,诗中的雁也暗喻了远离家乡的诗人,寄人篱下使林黛玉更显悲伤,没有人可以倾听自己的孤单寂寞之音。

其次,两个人诗中的多愁善感也表现了她们对生命的感触,妙龄少女身上有着超出年龄的认知,受环境的影响,她们提前感悟到了生命的真理,所以她们诗词中的意象也具有哲理性。

叶小鸾被身边人愁闷的情绪所影响,所以她常常从伤春悲秋的角度感受身边事物,如她的《浣溪沙·春闺》:“几日东风倚画楼,碧天清霭半空浮,韶光多半杏梢头。垂柳有情留夕照,飞花无计却春愁,但凭天气困人休。”诗人独自倚靠在画楼上,看着外面的垂柳和飞花,意识到它们会很快凋零,内心就不自觉生出了芳华易逝的感慨,人生也会像它们一样逐渐逝去。我们应该去大胆地追求自由,但是无奈受环境限制,只能默默接受。

林黛玉的《葬花吟》写尽了她的悲愤与辛酸,当她认清残酷的现实时,花落的样子就像自己的生命,哭花的同时也是哭自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已经意识到生命会像这花儿一样突然就逝去,花落了有人葬,却不知谁会安葬自己?漂泊无依的自己是多么凄凉和无奈。叶小鸾和林黛玉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将自己忧愁哀怨的性格与景物完全融合,用诗宣泄自己的痛苦和悲愤,

三、叶小鸾和林黛玉的悲剧意识

从叶小鸾和林黛玉的诗词中不仅看到她们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两人诗词中的悲观情绪,年纪轻轻就已经体验到了韶华逝去的悲情和人生苦短的绝望。聪慧过人的两人常常顾影自怜,敏感的性格让她们体会到了别人没有体会的感伤,郁结于心头的苦闷也导致了她们短暂生命的结局。

首先,两个人生活的环境导致了两个人心智上的过早成熟,性格上的悲伤和愁绪。叶小鸾从小身边就围绕着“愁怨”的氛围,在舅母张倩倩家生活的时候,看到舅母因为独守空房以及对丈夫思念整日郁郁寡欢,唉声叹气,最后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后来叶小鸾回到家中,又看到母亲因为和父亲分离的寂寞思念,以及婆婆对母亲的为难,导致母亲也是眉头紧锁,所作诗中常常愁绪满怀。还有姐姐叶纨纨的婚姻不和谐也对她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叶纨纨并没有把苦闷和家人诉说,但是感受到她苦楚的神情和诗中的悲痛愁苦,都给叶小鸾留下了心理阴影,再加上叶小鸾十岁左右才和家人一起生活,这中间感情的缺失,也让她感觉到了在家里的不适应,所以她更加觉得无奈愁闷,作品也更添一些伤感,常常能看到景物背后所展露的凄凉。林黛玉因为父母的双亡,自己不得已寄人篱下,过着小心翼翼地生活。天性就敏感的她总是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又极力地适应着环境,再加上她本身体弱多病,所以这更加使她多愁善感,更加觉得自己孤孤单单,心情郁结。

其次,最大的悲剧是她们的婚姻悲剧,这也是促使她们早逝的主要原因。两个人都曾读过《西厢记》和《牡丹亭》,里面的张生与崔莺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感情深深触动了懵懂少女的心,尤其是杜丽娘为爱情的大胆勇敢,让她们意识到恋爱可以自由,婚姻可以自主,因此两个人对理想爱情非常向往。叶小鸾和林黛玉不同点在于,叶小鸾从目睹了身边大多数女性婚姻的不幸遭遇,导致她的婚姻观发生变化。所以在她闺情闺怨作品中的那种柔弱幽怨,反映她对不确定的未来的隐忧,以及潜意识中对婚姻生活的抗拒。直到自己的婚期将近,愁绪在少女的心头久久萦绕,最终少女不堪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结婚前日匆匆离世,当家人们疑惑健康的她怎会突然逝世时,这对她来说却是最大的解脱。

而林黛玉在贾府生活,是她和宝玉懵懂的感情支撑她生活下去,可以说这份感情是她生存的希望,当她收到宝玉给她的旧帕子,她甚至不顾外人的眼光在帕子上提了《题帕三绝》作为回应,可见她对这份感情的珍惜。但是最后依然抵不过现实,听到宝玉要和别的女子结婚,精神崩溃失去了生存的希望,最终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新婚之夜去世。最终在悲凉的环境中,结束了悲剧的一生,这大概也是最好的方式,

四、总结

开明的家庭文风给了她们自由发挥的机会,促使她们意识的觉醒,但是这也加剧了她们悲剧的发生。虽说女子已经有了“德、才、色”三者兼备的意识,但是这些反而更加剧了她们的悲剧,叶小鸾也曾表示不愿让别人拿她的美貌评论,这过多的关注使得她敏感的性格更加沉闷,所以在她的诗词中更加强化了这种忧愁哀怨的主体意识,最后在家人的不解及过度的精神压力中香消玉殒。然而人们对待“才女命薄”的残酷现实,常用种种富有神秘色彩的“仙女”传说,为夭折的才女们塑造玉洁冰清的女神形象。就像叶小鸾的家人无法接受她的突然逝世,就造出了她羽化成仙的说法,再加上叶小鸾在自己的诗词中多次表示自己游仙的思想,幻想着自己能够遁世,使得叶小鸾“仙化”一说更具有了真实性。

在《红楼梦》中一开始就把林黛玉设定为仙子,下凡来报恩,为她后面早逝也提供了正当的理由。林黛玉是出现在叶小鸾之后的作品人物,她代表的是这类女性群体。叶小鸾的遭遇让人们开始认识到才女薄命的事实。林黛玉就是对这种意识的觉醒和反抗,曹雪芹打破传统的桎梏塑造了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女性角色。两个人婚姻的遭遇体现了当时社会女子生存困难的处境,她们一直是被世俗社会禁锢着,作为当时典型的叛逆者,她们的力量是薄弱的,被迫接受外界社会强加的压力和束缚,所以两个人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诗词中,也成就了她们很高的文学成就。比起叶小鸾,林黛玉更具有悲剧性,曹雪芹将她的叛逆不屈、孤标傲世的性格融合在她那些柔美凄婉的诗词之中,使她的形象得到了悲剧美的升华,更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更是将女子“命薄才情”的现象展现得更加具体。

猜你喜欢
曹雪芹林黛玉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曹雪芹邀棋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
音乐剧《曹雪芹》开排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