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架起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桥梁*

2022-11-03 09:06张绍俊王应标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研修导师共同体

张绍俊 王应标

为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本土化乡村骨干教师队伍,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快速发展,2015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同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 年)》,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江苏省从2015 年至2020年,每年开展市、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淮安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发挥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桥梁作用,构建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积极引领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基于“双体”联动的组织架构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群由具有共同教育愿景的管理者和教师所组建的团队。团队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以相互合作与分享为主旨,采取“个体+母体”“双体”联动的组织架构,开展持续性学习与反思活动,以此实现个体学科的专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团队、学校甚至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双体”联动,既强调“母体”提供适合的平台成就个体的专业发展,又充分强调发挥个体特长助力“母体”的发展壮大。淮安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母体”,导师阵容强大,包含各级教研人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本地专家和部分高校专家。培育站学员依据所属县区划分在不同的研修小组。每个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研修领衔人,负责研修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确保研修活动行动合拍、思想同频。研修小组一方面定期开展学员和导师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研QQ 群上传学习资料、研修简报,分享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探讨教学问题,实现时空交流的无缝衔接。培育站每次研修活动既“报天气”,又“接地气”,确保理论高度和实践基础相融合。目前培育站已经成为市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供血站”,起到了“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辐射效果。

二、聚焦专业指向的方案设计

立足专业视角,精心设计研修方案是培育站得以稳健发展的基础。几年来,培育站建设紧扣“聚焦乡村数学课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项目主题,围绕“职业认识”“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模块设计培育站研修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有效地促进培育站向学习共同体演进,让站内的乡村教师普遍获得了专业发展。

一是尊重专业自主,突出研修重点。研修方案的确立,着眼于乡村教师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个体终身发展的需求,服务于个体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培育站立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学员交流等形式,确定研修的主题和重点。例如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员对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关注度较高,设计方案时便充分考虑这一方面。又如,针对部分学员对现代教学技术使用不够熟练的实际状况,在设计方案时增加了几何画板的学习与运用、纳米黑板使用及微视频制作等方面的研修内容。

二是依循问题引领,科学谋划举措。针对部分学员职业认同感不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学科发展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培育站从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阅读教育名著,制定自主阅读计划,增强学员的职业认知和专业理想。二是开展交流研讨,组织开展“乡村教师的需求与困惑”主题沙龙,明晰学员的职业追求,解决其专业困惑。三是名师榜样示范,通过经验分享、同行激励提高学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四是专家引领指导,围绕“教师职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员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完成专业发展档案。

三是注重项目考核,坚持评价导向。培育站对学员的评价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学员参与研修并完成相关要求的任务型评价,二是学员示范引领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发展型评价。任务型评价是基础,发展型评价促提升,不同层次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发展。

三、指向自我教育的实践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乡村教师由于客观原因,“囿于经验缺乏理性自觉、困于琐事缺乏系统思考、怠于发展缺乏专业自信、甘于平庸缺乏职业追求”,培育站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激发乡村学员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是开展专业阅读,加速成长进程。组织学员交流专业阅读的感悟,通过分享个人教育故事等形式让教师的自我价值在共同体中得到认同,使教师在自我教育中优化职业状态,提升职业素养。为了丰富学员的学科理论素养,培育站为学员配发了《深度学习教学改革丛书》《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签》《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书籍,还指导学员精读了《教学的艺术与科学:有效教学的综合框架》《给教师的建议》等外国教育名著,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了学员素养的提升。

二是举办专家讲座,规划成长路径。通过专家讲座、分享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员明晰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增强自我教育的驱动力。培育站通过专家讲座,为学员讲解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鲜活具体的案例,指导学员接触前沿研究成果,拓展学员的学科视野,重建教学理念,学会批判反思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果。培育站还向学员们介绍于漪、李庾南等特级教师的教育故事,用特级教师“一直坚持走在路上”的教学箴言和“永远保持一个行者的姿态”的教育精神砥砺学员,指导学员确定个人三年、五年、十年发展规划。导师组对学员每学期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帮助学员快速成长。

三是积极搭建平台,展示成长风采。在研修过程中,培育站广泛搭建各种平台让学员进行风采展示,通过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微型讲座来增强学员的专业自尊,促进自我教育达到更高层次。培育站组织学员参加省市优课和论文评比,指导学员围绕“设计理念的立场”“设计环节的逻辑”“设计内容的价值”精心打磨、优化课堂教学;导师组对学员论文的选题、撰稿等环节进行科学指导,在提升论文质量的同时,涵养学员的治学态度、学术修养和人文情怀。微型讲座,是培育站为学员量身定制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既能阶段性地检测学员的研究成果,又实现了学员之间共同思考、集体学习和互助构建。

四、基于学员发展的精准演练

培育站研修活动采用“双主体”策略:一是导师作为引领主体,整体架构,理论指引,提供机会和舞台;二是学员作为研修主体,自主研修,同伴互学,提升专业素养。“双主体”围绕“立足数学课堂,引领行为改变”的主题开展聚焦实践的精准演练,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一是优化观摩课的学习策略。传统的教学观摩课一般是先听课学习,然后评课交流,这样的观摩学习缺少基于学员思考的课前“预习”环节,学员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充分。听课前,培育站组织学员对将要听的课进行“预备课”,并组织学员交流讨论各自“预备课”的设计方案和所思考的问题,随后带着思考去观摩听课学习。课后交流、评课时,学员结合自己的“预备课”内容有的放矢地交流听课收获。这样的教学观摩活动由学员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思考,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学观摩研修更具针对性,对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更为有效。

二是组织多样化的现场演练。演练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种:演课训练,即根据不同课型抽签备课,现场进行教学演课,导师和学员进行“点穴式”现场评课,让上课教师经历磨炼,收获改进建议,感受成功。优课评比,即响应省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优课评比的号召,开展全员参与的优课评比,展示学员课堂教学水平。说课演练,即根据课题开展说课演练,展示学员理论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命题竞赛,即开展命题竞赛,提高学员研题、解题和命题水平。

三是融合学科教研走进乡村课堂。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培育站全体人员深入学员所在学校开展“爱在乡村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员代表、市级名教师同课异构,同台献课,全体学员和当地教师代表共同听课研讨,之后培育站导师组开设专题讲座,就乡村数学教育教学进行指导,以此纾解乡村教师的教学困境,唤醒乡村教师的成长意识,点燃乡村教师的学习热情,鼓舞乡村教师的发展斗志,真正发挥培育站“星火燎原”的作用。培育站还通过走进乡村课堂的系列教学展示活动,优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样态。

五、基于交互便捷的共同研修

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师徒结对的相互促进、以课题小组为团队的共同教研,丰富了培育站“学习共同体”的研修方式,激发了学员的自主教育意识。

一是开展指向共同学习的网络研修。在岗位研修过程中,学员通过培育站QQ 群提出问题,获得专家导师和其他学员的指导和帮助;学员的作业提交、导师的批改指导都在网上进行,降低了研修成本;没有及时参加网上研修的学员通过回看学习,有效解决工作与研修之间的时间冲突问题;导师、学员之间利用网络分享资料传递信息,拓展了学习共同体交流的形式和渠道;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网络开展远程同步教研,促进了城乡学校教研一体化的实现。网络的交互便捷使学习共同体研修实现了活动开展常态化、形式展现多样化、内容呈现多元化。

二是开展指向精准帮扶的师徒研修。学员和导师之间开展师徒结对,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修学习。导师根据学员的发展状态,开展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诊断发展障碍,解决成长难题,及时给予鼓励和鞭策。学员立足自身发展实际,虚心向导师请教,努力突破自身短板,寻找成长空间,激活发展潜能。通过徒弟展示课、自我发展评估、阶段成果诊断等方式,借助导师指导获得思想境界、师德涵养、专业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更高境界的跃升。

三是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课题研修。课题源于课堂教学,又反哺课堂教学。培育站围绕课题开展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学员立足课题,强化专业阅读,让课题成为“研究场”。学员的学习能力、研究意识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增强。课题“倒逼”培育站的全体学员“脱胎换骨”,学员实现了由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由阶段性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由浅表发展到深度发展,由个体发展到集群发展。

经过几届培育站的建设,学习共同体中的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在唤醒中觉醒,在觉醒中觉悟,专业发展状态由起步到迈步再到箭步向前,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发展样态:所有成员每年都能在培育站内举行示范观摩课,举办微讲座,收获专业自信;部分成员参与县、市级优课评比并获奖,参与课题研究,发表专业论文,感受专业成长;部分学员获得市、县表彰,成为县、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育站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以培育站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初中数学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架起了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桥梁,有效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研修导师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