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好品质而教*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语文学科育人实践

2022-11-03 09:06李吉银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悦纳积极情绪心理学

李吉银

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使命,语文学科具有“文以载道”的学科特质,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通过语文学习成长为什么样的未来人才,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近20 年来,积极心理学迅猛发展,强调通过积极心理促进人的幸福成长,认为人类所具有的众多积极美好的品质,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是人类大脑进化的自然产物,但这些美好的品质由于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晚,需要后天培养。语文课程强调“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积极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二者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在积极心理学观照下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主观幸福感,促进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进而促进语文教学与育人效益的提升。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积极情绪让我们时刻处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教语文”,更要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语文教学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学生的积极情绪而教,不仅“教书”,更要“育人”,让教学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培塑乐观性

乐观性是积极情绪的重要因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营造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乐观融进学生的个人品质中,并且能自然地表现出来。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儿童诗《怎么都快乐》,可以在精读文本后浓墨重彩地加入一个学习活动——分享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乐观时刻”。通过这些交流与分享,使学生感受到独自一个人有快乐,与别人相处很快乐,帮助别人更是一种快乐;玩耍是快乐,学习也是快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训练专注力

学生的专注力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学生沉浸在课本世界里,无视课堂时间的流逝,全神贯注并乐在其中,这正是专注力的最优体验。专注也会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获取专注力的关键在于个人能力水平和任务难度之间的微妙配比。当学生的个人能力与挑战程度相匹配,就有可能体验到持久的专注力。若任务的挑战性低,学生看似在喧哗热闹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技能却不会有提升。只有找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任务难度的匹配点,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最高能力水平去接受适合自己的最高难度挑战,学生才能保持持续的专注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任务,避免学习任务毫无挑战性而让学生感到无趣。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试着分解难度,给学生搭建学习阶梯,避免学习难度太大学生看不到希望。如让学生描绘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画面,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这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到诗句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点,再联想这个画面的构成,最后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绘画面。这样有坡度的学习,让学生沉浸其中、专注于此,学有所获。

(三)提升悦纳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幸福有两类:基于享乐论的幸福和基于完善论的幸福,前者更强调和追求“主观幸福感”。“主观”要求一个人对其生活从个体的角度去体验和评估,而不是通过外部的观察者进行评价。悦纳,正是主观幸福的重要表征。教师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自我悦纳,使其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本真追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彰显“悦纳”教育的内容,如:现代诗《一个接一个》写的是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窍门”;儿童诗《怎么都快乐》传达的是无论自己玩还是和他人玩都很好的豁达;童话《小公鸡和小鸭子》写了小伙伴之间互帮互助的情谊,可以通过讨论“如果你是小鸭子,是否会原谅偷偷跟着小鸭子下水并差点闯祸的小公鸡”,让学生充分感受“悦纳”的含义……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养成“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的积极心理。

语文教学抓住儿童积极心理规律,从文本出发,适时地激发并利用学生积极情绪的巨大力量,让学生在乐观、专注、悦纳等良好的情绪中学习语文,能让他们“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亲密关系

塞利格曼提出,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投入的生活”可以为人创造幸福。“投入的生活”强调对于活动的积极参与及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更利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目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是适应关系的产物。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言、所感、所行。语文教学理应依据积极心理学常识,通过教学培育学生的利他心、互助性、信任力,帮助学生建立与老师、同学、家长乃至社会的亲密关系。

(一)培育利他心

利他心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在当前的升学机制下,学生之间的关系多是“竞争与筛选”。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之间更应该是“共生与共存”的亲密关系。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下相处和学习,彼此之间要通过沟通、互助、分享实现共同进步。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探究是重点。合作需要所有参与者进行准确的个人定位。总以“利己”的姿态想着一马当先,不以“利他”的姿态与同学一起深入思考、共同研究,是难以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语文课堂上,同学评价时的赞赏与鼓励、合作学习中的启发与帮助、质疑时的欣赏与解惑,都内含利他心。笔者的课堂教学倡导“两步评价法”,即第一步“让我夸夸你”,第二步“让我帮助你”,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尊严,培育了学生的“利他心”。利他心是一种友好的表现,能促使师生、生生间形成亲密关系,促进了语文学习的效益提升。

(二)强化互助性

学生是课堂上“学”的主体,但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扬长补短、扬长避短,与同学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和发展学生的“与众不同”,用互帮互助的理念,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使不同学生在相应层次上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要创造机会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思维视角的学生互相交流、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本单元有两大学习任务:一是回忆往事,制作成长纪念册;二是依依惜别,举办毕业联欢会。对“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一学习任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主申报与个人特长,把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协商确定纪念册主题,明确分工,让他们共同制作。“举办毕业联欢会”这一任务,先由学生选出“筹委会”,让“筹委会”成员发挥各自特长,在环境美化、道具购置、音响借用、主持人确定和主持词撰写等各个环节互帮互助。毕业联欢会上的欢声笑语和真情流露,体现出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效果,为学生的小学生活画上了完美句号。

(三)提升信任力

积极心理学表明,只要周围的人信任你,认为你是最优秀的,你就真的会变得优秀——来自他人的信任和肯定非常重要。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时借助外界力量来激发成长潜能,其中最重要的外力就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教师让学生以“我多想……”开头,说一说自己的愿望。有的学生说多想大快朵颐,有的说想多出门旅游,有的说想多得到亲人的陪伴……无论梦想的大与小,无论句子的长与短,无论语言的成熟与稚嫩,教师都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学生在教师赞赏的语言中、信任的目光里看到了前行的方向,内心升腾起梦想的力量。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对学生多进行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的信任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品格优势

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比得森和塞利格曼通过调查研究,将人类个人优势归结为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这6 大类和勇敢、诚实、公平、谦虚、乐观、宽恕等24 小类,而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成就学生的品格优势。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学科育人”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学科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促进学生品格提升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一)渗透品德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之学、生存之道,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抱负、家国情怀和创造能力的建设人才。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堪称佳作,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有的课文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如《鸟的天堂》中就包含着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有的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如《狼牙山五壮士》展现了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精神光芒;《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一则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向学生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师要充分依托文本,如书中插图、课文语言、资料链接等,仔细研读,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找到育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品格优势。

(二)护航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升学习力,有助于发展品格优势。语文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从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学生个性出发,激发正面情绪的力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领学生感受自身的价值创造力和幸福认可度。

笔者执教《竹石》一诗,组织学生就扎根石缝的竹子的优秀品质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就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谈谈你最近一次遇到的逆境是什么?你是怎样处理的?”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逆境,什么时候到来,以怎样的方式出现,都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抓住时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他们幸福生活的能力。

(三)提升综合素养

积极心理学特别重视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是学生校内语文学习的延伸,可以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既丰富了语文的学习形式,又拓宽了语文的学习时空。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展开校外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完善人格。如教学《端午粽》,可以让学生与家人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在体验节日习俗中升华爱家人、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可以组织学生去慰问和走访退伍老兵,听老兵讲当年的故事,在他们心中种下崇敬革命先烈的种子。让语文学习走进家庭、链接社会,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可见,相比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多是表达对于真、善、美的歌颂,多侧重表现人的优秀品质,蕴含各种真挚情感,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观照语文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实现“为美好品质而教”的育人初心。

猜你喜欢
悦纳积极情绪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积极情绪的主要干预综述
悦纳自己
荦然青春
跟踪导练(二)5
北京现代悦纳正式发布
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