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2022-11-04 09:35赵亚东
成才之路 2022年2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语文教学德育

赵亚东

摘要:中职语文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对拓展课堂容量与提高德育成效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德育渗透的思想和手段等方面加强创新,将中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与德技双全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文章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中职教育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8-0025-04

中职院校是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面对中职毕业生思想道德素养缺失的问题,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中职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传承优秀语言文化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利于实现“四有”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拓展德育渗透的方式及内容,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

1.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下,中职教育需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发展情况的分析,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德育与语文教学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包括对学生素质修养的提升,这与德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可见,德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提高学生的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现阶段素质教育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全程渗透德育,不仅有利于加速学科教学改革进程,而且有利于确保德育教育成效,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第二,采取融合发展模式,是中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将语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涵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修养,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在自身品质和修养的支撑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也能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推动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中职语文教学中包含了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借助这部分内容渗透德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背景相关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语文教材,抓住德育渗透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德育的意义,推动学生的情感、思想正向发展,实现德育和学科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2.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突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科素养及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思想行动统一,从而带动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提升,逐步向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要求靠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是否可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标方面分析。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养成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展健全的人格。只有加强教学工作改革,才能促进教学目标尽快实现。德育目标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人格品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在中职教学中,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高度一致,为德育渗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内容方面分析。语文学科有知识面广和思想性强等特征,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教学内容中有关传统文化以及德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加强与德育间的联系,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中职语文包含了很多德育元素,为德育的渗透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文与道的关系分析。语文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能够体现人文与道理的密切关联。切实发挥语文教学与德育在学生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也是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不仅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中职语文教学相对于学生“德”的提升,更注重“智”的发展,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德育渗透之前,教师需要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德育渗透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优化,保障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充分发挥中职语文对学生的德育作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学校层面分析。部分中职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而对德育渗透工作给予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工作展开,普遍缺乏人文性,急功近利、应付了事和形式化等问题突出,灌输德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德育渗透的意义认识片面,甚至存在德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脱节等情况。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方面要提高对德育渗透工作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本教育理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渗透德育。

第二,从德育内涵分析。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德育的内涵逐步扩大,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注重學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需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不具备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很难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会使学生及时调整好心态,勇于挑战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但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不足,难以打破德育的瓶颈,导致德育渗透效果不理想。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1.把握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应加强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灵活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度。

第一,在作者介绍环节融入德育。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以名家名篇为主,作者的学识、情感及思想非常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学习价值。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人生经历等,让学生受到作者高尚品质的熏陶,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学生也可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当然,为了强化德育渗透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要避免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自主探究的形式深入探究德育内容,接受德育熏陶,提高德育效果。例如,在《卖白菜》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整理莫言先生的简历、成就以及代表作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莫言先生的了解。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总结汇报,并谈一谈莫言先生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解,进行作者背景知识的介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充满怨乡和怀乡的复杂情感,有“寻根作家”的称号。介绍莫言艰苦的童年经历和珍惜文学创作时间的品格及文学创作的荣誉,讲解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社会环境,能让学生有坚持梦想和克服生活困境等方面的思想触动,为后续的文章精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在情感分析环节融入德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德育内容有更深的感悟,才能达到理想的学科教学和德育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文本内涵,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特色和表达的巧妙性,以切实感知文本的情感。教师应遵循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减少学生思维发展受教师思想观念的影响和限制,提供充足的生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时间。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重独立思考和成员讨论的结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大胆发表个人观点,得出结论,以此深化情感教育效果。

第三,在人物形象分析环节融入德育。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善良与坚韧。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注重德育的渗透,以达到净化心灵与升华情感等德育和学科教学目标。例如,《卖白菜》在人物描写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外貌描写的手法。文章利用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母子俩卖白菜的过程及母亲因作者不诚实而落泪等事件,将母亲性格坚强、正视苦难及思想端正等人物特征进行了重要描述。虽然文章中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拥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鲜活。教师利用课文带入母爱的情绪,让学生进入到角色互换的情境中,在心灵方面产生强烈的撞击,有利于提高德育效果。

第四,在重点分析环节融入德育。教师应在重点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和有计划地渗透德育,帮助学生轻松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词语重点分析的学习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双重意义,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等问题的重点环节,教师可采取两篇同题材小说对比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强化生活、情感及阅读等体验的基础上,掌握在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及交代社会背景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重点解析环节渗透德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考维度,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

第五,在习作训练环节融入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习作训练环节的德育重要性不能忽视。在仿写、扩写及续写等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方向和中心思想等,引导学生在习作训练中逐步强化弘扬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为了提高习作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与用心感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发现与表达生活美的能力。在作文评价环节,教师可采取赏识教育,肯定与激励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加强细节问题的把控与纠正,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发展“互联网+德育”的教育模式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德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课前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文章主题相关的励志名言和作者的小故事等学习素材,课上为学生讲解与分享,从而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与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二,课堂教学。在教材阅读和欣赏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在线上教学平台道德资源库中调取社会资源和历史资料等德育素材,保持教学的新鲜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口语交际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在演讲比赛、角色扮演及辩论比赛等活动中,自主查找资料确定设计方案。第三,课后总结与复习巩固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利用德育资源库和教学平台收集学习资料,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个人成长观念及生命发展观念,营造争当德育榜样的良好氛围。例如,《国殇》描述了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无私奉献和英雄气概,表达了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目标是在作品赏析中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作者巧妙的语言表达和文风;了解楚辞的特点;了解屈原崇高的人格品性。在课前,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屈原,包括其人生经历与作品等。在新课导入环節,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梁启超、闻一多、冯友兰等名人对屈原的评价,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的精神,调动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积极性。在精讲探究环节,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概括本诗的主旨”与“自选内容和角度进行诗歌的鉴赏”等学习任务。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能够感受悲壮浓烈的战场气氛,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体会屈原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要注重线上、线下的整合,而且要注重课内外的整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需体现德育内容,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将德育内容的巩固放在课外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采取课上强化训练与课后实践活动巩固训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工作汇报、工作布置及公众场合演讲等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语言表达,展现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三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如针对喜欢阅读的学生,可指导学生展开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古代诗词和名家名作的过程中,受到传统美德的影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例如,在《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德育目标是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以下形式的活动:“艾青,我为你骄傲”的演讲活动;为《我爱这土地》写推荐语;建立微信公众号,通过设计介绍艾青的栏目,弘扬艾青精神;阅读诗歌《中国的土地》,对比分析两首诗在情感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新农村建设近几年变化的社会调查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产生热爱故乡与祖国的情怀,从而达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双重目标。

四、结语

总之,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落实教师职责要求、满足学生就业发展需求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現的现实需要。但受教学经验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德育渗透效果不理想,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还需在德育目标和渗透点及评价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此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利用多种手法呈现德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中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与德技双全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新玲.在中职语文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格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25).

[2]王栋栋.将德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分析[J].课外语文,2020(34).

[3]张慧.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0(47).

[4]孟庆军.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分析[J].吉林教育,2020(25).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Zhao Yado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enter of Fengning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Hebei Province, Chengde 068350, China)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which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expanding the classroom capacity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but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eaching ability, requires teachers to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trengthen innovation in the ideas and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and cultivat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to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new era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and both morality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of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 Chineseteaching; moraleducation; talentcultivate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