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禅宗思想关系阐微
——“太极禅”的文化内涵

2022-11-05 02:32贾克斌
武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禅定杂念禅宗

贾克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1 太极拳与禅文化的融合发展

内容丰富的太极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内涵,他与儒释道思想以及中医学、心理学、美学、宗教等都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近年来其养生思想的突显与养生体系的形成,更加丰富了太极拳文化内涵。“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之理及阴阳对立统一互化,太极拳以此来诠释其刚柔虚实、动静开合攻守之变化,故名太极拳。禅宗是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相传是由菩提达摩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在六祖惠能大师时期大放异彩,“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形式。禅宗重视精神层面的提升,认为只有摒弃杂念、清心静思、保持泰然的心境,才能够通向禅定之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思为“思维修”“静虑”,安静而止息杂虑,专注一境久之可达身心轻松、观照宁静的状态,即成禅定。修禅的功夫有“四禅八定”之说,而“四禅八定”为共法,即不仅是佛家有禅定之说,其他任何修气、修道乃至于武术、健身气功、瑜伽等等都可以通向禅定之门;随着禅宗在中国的普及兴盛,“禅武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开创了中华武术的新局面,禅拳归一使得武术成为了禅修的具体修行方法和表现形式。

太极拳作为最受世界欢迎的武术项目,在禅武合一的理念下,他与禅文化的融合更加有优势,因为它的运动特点和技术风格本身就充满了禅意。比如太极拳的境界是在练习过程中,追求在“松静中正”的身法下“意、气、神、拳合一”,从而使练习者得到专一无杂念的状态,与禅修所追求的一心境界相似并且互相通融;太极拳基本技术“中正安舒,周身放松”,“呼吸绵绵,气入丹田”,“神贯于顶”以及其桩功练习方法,与禅修的调身、调息、调神有相似相通之处。禅修有养生的功效,但是它的目的并非只是养生,而是通过对身体的把控以及心理的净化,开发人的智慧与潜能,更好地认识和善待世界,比如2013年马云和李连杰在杭州共同发起成立的“太极禅苑”,它以推广太极文化为经营理念,以儒释道理念来修心健身,将禅理以及中国优秀文化融合,共同来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

2 禅宗思想对太极禅的影响启示

2.1 禅宗“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直指人心”对太极禅的启示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提到“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可以说把禅定境界一言而道明,“外不着相”即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不受影响,不生烦恼;“内不动心”指心境永远保持在清净平等觉中,得到这种智慧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要通过自己不断的修行和体验,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悟”。禅修过程总的来说是为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云何降伏其心”,其二“此心安在何处”,通俗的讲,第一步是怎样去除过多的妄想杂念,使心境得一心,而人的思想杂念一刻也不停息,即使在睡觉时也会有梦境出现,故称之为乱心。禅宗通过种种的修行方法,比如坐禅,行禅,参话头等等,以此来去除妄念,从而断烦恼得禅定而生智慧,最终的目标是“明心见性”。

太极禅从禅宗“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受到的启示,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心意识作用,“轻技击重心法”;第二,发挥太极禅者“悟”的个人体验;第三,重实质不重形式;太极禅者已经把太极拳习练从身体健康提升到修禅悟道的高度,如何除去过多妄念,净化身心成为重要目标,所以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套路的一招一式应该避免过多的技击内涵而产生的思想导向性,专注在太极拳心法上,更有利于摄心归一,比如“以一念代万念”。“悟”是太极拳境界同禅宗修禅共同的特点,“拳打万遍,其理自现”,太极拳外在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更加强调“动静相济,内外兼修”。太极禅者也应该注意气的修炼,注重调息调心,排除杂念干扰而达到心如明镜的禅境,这个过程也是太极拳者“悟”的个人体验过程;禅宗强调“心外求法皆是外道”“直指人心”,太极禅者初学阶段,着重外在表现形式是经历的一个过程,包括外在的服装,动作的优美,音乐的融合等等,而禅的境界是需要向内心证悟,太极禅者随着功夫的不断提升,应从复杂回归到简单,从外在的表现形式转到内心的悟入体会,清净自然而达到一心境界并与环境和谐统一。

2.2 禅宗“以戒为本”对太极禅的启示

禅宗文化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在“戒定慧”三学中戒是修行的根本,而“五戒十善”是根本的根本,五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在思想内涵上对应着五戒。仁即仁慈,相应的是不杀生这一戒律;义即正义,相应的是不偷盗;礼即礼敬,相应的是不邪淫;智即理智,相应的是不饮酒;信即守信,相应的是不妄语。陈式太极拳门规戒律,记载了门尊十二严,基本上包括了五戒五常的内涵:1端:举止端正;2公:公正;3仁,仁慈;4浩;浩然之气;5忠:忠诚老实;6诚:诚心诚意;7敬:恭敬尊重;8正:正直正派;9义:正义;10勇:见义勇为;11信: 守信;12德:品德。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从古至今都是武者严格遵守的准则,习武人都具有仁义情怀,把培养高尚的品德放在第一位。太极禅从禅宗“以戒为本”的思想得到的启示重在“意念”上,禅宗的戒律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武德已经从身体和语言的表现加以约束规范,而意念上的“贪瞋痴”是太极禅功夫境界提升的重要障碍,从五戒深层意义来讲,一不杀生,不仅仅是不伤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都放在这一戒律而不敢为之,太极禅者应该保持仁慈儒雅之风,“含蓄礼让、以德服人”“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在任何环境下都与外界和谐自然的相处。二不偷盗,禅宗认为一切损人利己、占人便宜之心皆为盗心,太极禅者在当今快节奏充满物欲的时代,应保持平常心的“恬淡虚无,清净无为”,物质生活更是朴实无华而知足常乐。三不邪淫,太极禅者不仅仅在行为规范上保持武者的举止端庄、老实正派,心理上更要保持恭敬尊重的浩然之气。不饮酒以及不妄语的深层内涵,武德的“理智、守信”已包含其中。

2.3 禅宗“生活禅”理念对太极禅的启示

“生活禅”强调的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强调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要求不仅仅把禅落实到工作劳动办事中,而且要将禅落实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去,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禅的精神,禅的喜悦。生活禅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指在生活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要依据五戒十善的原则,用禅宗精神来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第二点: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强调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无从谈起,“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观照当下一念的方法;第三点:将禅宗思想融化于世界,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宗文化思想融于现实生活,从而使世间变得更加清净美满;第四点:将个人融入大众,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修行不能一味离群索居,而应该融入社会大众并为之服务,“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禅宗“生活禅”理念对太极禅的影响和启示尤为关键,太极禅在实践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相应的思想内涵,第一,将太极拳修身文化以及身心之法融入生活中,功夫的提高过程作为禅修境界进步的体现,以净化身心为目的,也就是生活禅体现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第二,“安住当下,守一专注,灵光独耀”。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追求在松静中正的身法下,意、气、神、拳合一,从而使人得到专一无杂念的状态。生活中的工作劳动时时以太极拳身心之法要求自己,“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专注在当下而不起妄念,体现禅定一心的境界。第三,融于社会并服务大众,禅生活是向善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太极禅者习练太极拳过程是不断净化自我的过程,功夫的提高从而获得健康智慧的生活,感恩社会并服务于更多的人民群众。

2.4 禅宗“坐禅、行禅”,“行住坐卧皆是禅”对太极禅的启示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出自禅宗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旨在说明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安定自然在禅的境界里,圣严法师在《禅与悟》中提及论述了许多行禅的方法,“禅的修行原则不出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要素,目的在于调理身心;中国的禅者,有少林寺的拳法,道家丹道派的运动方法尤其繁多,后来则演化为太极拳,东方人的许多运动方法是禅者于修行之际,身体自然发生规律的柔软运动而来,禅拳不分家。” 为了更好的把禅修融于生活,他借鉴内家拳的方法,创编了一整套行禅的方法,例如头部运动,全身按摩,走的方法,卧的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方法,目的就是在行住坐卧等日常杂事中都能心无二用,不起杂念,这便是时时刻刻行禅的方法,即“动中求静,观照自性”。

太极禅从禅宗“行禅”中得到的启示显而易见,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得出参禅于生活中的“行禅”目的是“心无二用,不起杂念,动中求静,观照自性”,太极禅为表现出行禅的要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行拳或桩功练习时,将禅意融入拳法,功法的练习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步骤入手,逐步达到身心合一、凝神专注、空灵忘我的禅境。其二,生活中的工作劳动,行住坐卧等等,时时观照自己,都能以太极拳身心之法要求自己,“中正安舒,周身放松”,“呼吸绵绵、气入丹田”,“意、气、神、动作合一”,以此来达到禅境,即“动中求静,心无二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洗衣扫地时,平常人因动作己熟练,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念想其他事情,即妄想杂念伴随在劳动中,而太极禅者洗衣扫地时,以太极拳身心之法要求自己“松静自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动作到”“神贯于顶”而入禅的一心境界。

禅宗“坐禅”对太极禅的启示笔者认为主要在“随息”上。打坐修禅即禅宗之坐禅,而“数息观”是禅宗打坐修行的最重要方法之一,称为“六妙门”,分别是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六个过程,“随息”即注意力跟随着呼吸自然的进与出,心息相随。“知息出入,知息长短”,妄念排除而得禅定。太极拳无论是在行拳还是桩动的练习,对呼吸的注意力控制始终贯穿在其中,太极拳的呼吸讲究“深、长、细、缓、匀”,动作的开合即是一呼一吸的过程。太极禅为达到禅修的一心境界,追求在松静中正的身法下“气与拳合一”,表现在行拳过程中,气入丹田的呼吸融入在套路动作的开合中,“动作随息”是气与拳相合而得一心的体现。桩功练习中调身后的“调息”以及“守丹田”也都会借鉴于坐禅的随息之法。真正要练好太极拳也是需要配合参禅打坐的,太极禅在实践过程中亦复如是,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习练者的功夫境界,获得心灵宁静而更好发挥太极拳的养生之效。

3 太极禅的文化内涵

3.1 太极禅的内涵

太极禅的内涵是指禅修者通过长期的太极拳练习,不仅能够在练拳中保持松静自然,一心一意的禅定状态,而且能够在生活工作以及劳动中以太极拳身心之法贯穿其中,排除过多的思想杂念,从而更容易保持忘我专一、系心一缘的禅定境界。

3.2 太极禅是太极拳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思想交相辉映,贯穿于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根脉。太极拳之所以受到当代人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运动魅力和精神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它以运动来体现身体的养生,以文化来体现其道德的养生,这便是太极拳独特的一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是当代社会之必须,“文化自信”的提出更是时代的要求,太极拳有责任和义务为民族文化传播做出贡献,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太极禅,可以发挥太极拳与禅宗文化在世界交流中的双重桥梁,禅宗智慧融入太极拳,增强了习练者的武德意识,而太极拳亦可成为一种独特的行禅方法,两者的融合能够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3.3 太极禅是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包括修身养生、运动养生和生活养生三个方面,其中修身养生主要体现一个人的德行文化修养以及美德善德的践行和发扬上,这便使太极拳成为传统文化思想载体的文化拳,太极拳修身养生包括了儒释道各家文化的养性修身思想,比如道家文化的“虚静观”“自然观”“柔和观”“守一观”等。儒家文化的“中庸”“孝悌”“仁者寿”以及“浩然之气”等等。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太极禅自然成为了太极拳养生修身思想的组成部分。禅定是高级的养生方法,根据西方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禅修过程中人体的氧气消耗、呼吸率、每分钟通气量以及动脉血乳酸显著下降,这种禅定状态的静心过程也是人身体与心灵的净化过程。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科学的养护生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极拳养生功能的思想从而逐渐突显,太极禅从太极拳文化内涵来讲是其养生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禅武合一”理念的表现形式。

3.4 太极禅是禅修简单易行的入门方法之一,是“生活禅”理念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打坐是禅修最主要的方法,而心要达到“静虑”不一定非要坐禅。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思想信息量摄入呈现方变化、复杂化和依赖性特点,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的思想杂念更多,烦恼欲望更多,忧虑焦躁的情绪更加严重,传统的禅修方法很难引入门路。“太极禅”是为了方便当代人性格特点而提出的禅修方法,初习禅定者的坐禅往往面临两个问题,其一,坐禅需要盘腿及身体放松,因身体的过于僵硬,调身不佳而无法持久。其二,坐禅时因为心只系在一个外缘上,身体没有动作,纯粹依靠心意本身的凝聚,呼吸不顺的粗糙气息往往很容易影响内心的状态,常常因为散乱或昏沉而无法持续下去。太极禅是以太极拳运动作为禅修的方法,对于初修禅定者所遇到的问题都能相应的解决,太极拳不仅能增加身体的柔韧度及专注力,又能改善呼吸状态,而且在练习中又不会鼓噪内心而失掉安定。太极拳运动用意不用力并且松柔缓慢,以内在的意识引领身体的动作,真正是外示安逸而内在专注的“动中禅”。禅修功夫的体现,是在行住坐卧中,所以在生活工作中如何修禅定,如何消除妄念而伏住烦恼才是其价值的体现,“生活禅”被推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生活中如何修禅定并没有具体有形的方法,因为生活中有劳动工作,有走路站立,加上现代社会的信息化使人们过多的思想杂念很难专一做事,禅修者打坐时的境界并不一定能融入生活中,而太极拳有开合,有动静,有松缓,有急应,它的境界很容易融入生活中去,所以太极禅者可以通过太极拳身心之法来提高“生活禅”的境界,体现“生活禅”理念。

3.5 太极禅是太极拳武者文化修养境界的功夫体现

功夫次第以太极拳武术技击角度来讲,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到“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着熟即达到立身中正安舒,动作连贯圆活,内外相合,熟能生巧;懂劲即懂得自己的内劲和懂得推手时对手之劲,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境界。神明即“神妙高明”,神、意、气、力、形融为一体,形成条件反射,达到神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随心所欲。功夫次第以太极拳气功养生来讲,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三个阶段。武者以“武德”为重,技艺最终会成为其修身育人的工具,功夫逐渐提升到其文化修养及人生境界中,此时的太极拳不仅仅是战胜对手的武术技艺,也成为“格物致知”的克己方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修身养性、净化自我的宝舟,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太极拳到最后阶段应该走入修道的途径较为圆满”。

猜你喜欢
禅定杂念禅宗
禅宗软件
《坛经》中“人”的生存意义
平天湖,禅意的水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登山的奥秘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练功解“瞋”
不要误解“排除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