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2-11-05 04:24白清平田韵歌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贫富差距共同富裕苏联

白清平,田韵歌

(陕西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2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对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将其重要性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透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理论认识提出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始终把握全局的伟大的领导者。他早年不仅在西方的法国进行过勤工俭学,而且在“半东方”的俄国留过学,再加上他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这些为他之后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再者,当时的时代背景直接促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诞生。

第一,邓小平以“贫穷的社会主义”为反面教材,提出共同富裕思想,这是国内的历史经验。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劳加尔时讲到:“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很贫困。发展停滞迫使我们考虑问题。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从这段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发展速度仍较为缓慢,国民生活水平从整体看依旧偏低。邓小平针对那样的现实条件点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总之,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出发,提出“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

第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样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经验。众所周知,“苏联模式”曾经积极地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它也存在严重弊端。从经济角度看,实行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相背离,抑制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实施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忽略了均衡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在政治方面,由于政治制度过度集权,难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随着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和苏联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苏联领导人开始急切地寻求苏联体制改革的道路,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苏联领导人实际上不是对苏联体制进行改革,而是改向资本主义,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尽管苏联解体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却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邓小平道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里所说的共同致富也就是共同富裕。随着苏联的变革,东欧也发生了革命。“东欧剧变”因素众多,但最根本原因是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导致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进而发生变革。邓小平正是根据“东欧剧变”以及苏联的改革没有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而是改变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历史教训,将共同富裕定位至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高度。

邓小平曾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他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历,苏联和东欧以及非洲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成为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参照。

第三,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得的“新鲜经验”,使邓小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与日俱进,一部分人快速地富裕起来。有人认为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背离。但邓小平认为让部分人先富,就是要帮助、要带领广大人民一起致富。他认为,少数先富起来者,可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的势态下,唯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当前,资本主义生产力在其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还有相当大的发展余地,但贫富差距很悬殊,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是资本主义致命的弱点。正基于此,邓小平表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正是共同富裕,这印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可见,社会主义要体现出其优越性,必须实行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充分认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准确剖析其中包蕴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所在。邓小平多次提及“共同富裕”这个问题,概括其核心思想:允许、鼓励通过正当的劳动和合法的经营使一部分个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要准确地理解其科学内涵,就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核心,必须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它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邓小平曾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目的。其余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和目标而设计,只要动摇了整个目的和目标,就是对社会主义根基的破坏。这是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理解和把握。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使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政策、方法,始终不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关键,必须把共同富裕和“同步富裕”明确区分开来。邓小平表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步富裕”强调的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达到富有。目前,由于不同地区和部门生产状况不同、经济发展结构也不平衡且个体差异较大。“同步富裕”的实现不切合实际。“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共同富裕是人们最终实现的依归,但我们不会实行齐步走式的“同步富裕”,而是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才能达成共同富裕。

第三,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思想,必须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邓小平说明了允许“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让一部分人或地区先富起来,这样才能使落后的地区得到发展。我们不会在平均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有违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的。可见,先富是权术,以先富带后富;后富是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先后问题。先富是前提,若无先富,最终也不能实现共同的富裕;后富是目标,是以先富为本的结果。可以说,先富是量变,后富就是质的变化,先富起来的区域带领和帮助落后地方实现民殷国富,这是建立在当时不发达的社会基础上的。

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犯“极左”的错误。1957—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第四,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思想,必须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即先富。这里把先富单独拿出来讲,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先富、如何才能做到先富、为什么要先富,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如何通过先富达到后富。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们认为要允许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实际上,先富的人因为自身努力和辛勤劳动使收入多起来,生活富起来。以勤劳致富、依法经营致富,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具体体现。先富者的重要角色在于其具有表率和激励功能。邓小平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这也要求落后地区不能坐等国家的政策倾斜和投资增长,而要在这种正向的示范、带动下奋发图强、奋勇赶超。邓小平规戒我们,让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但绝不是拉开贫富差距。他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可见,对那些率先富裕的对象,要指导他们怎样科学地扶助落后的对象。

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先富思想,以便有效地淬炼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武器来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大意义及其启示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大意义

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它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更加充实饱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发展,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1.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影响至深的理论创新价值。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的特征。”而邓小平却明确地指出其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进行了清晰深刻的阐述。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定义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其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清晰阐释了社会主义的目标、特点与核心内容。邓小平将科学社会主义引领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从而使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衍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2.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它是制定我们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改革推进都有深远的指引作用。它为我们谨防“左”、警惕右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确定了前进方向。它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指明了走向,即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它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即先富帮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突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我国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对贫富差距问题进行具体剖析,抓住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将其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始终坚定共同富裕终将实现的信念。

1.正确审视贫富不均。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引,在共同富裕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出现合理的、适度的贫富差别现象是正常的和客观的。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贫富差别现象,不能一有贫富差别现象就认为背离了邓小平理论,背离了社会主义。

2.确保先富带动后富。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但必须保证先富要带动后富。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现象越发严峻,其产生的原因众多,但先富带动后富不力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确保先富能够很好地带动后富,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3.合理引导先富。我国当前出现贫富差距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先富者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先富者往往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存在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所以,政府在这些方面要下大力气,从修改导致贫富差距产生的制度、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从而有效化解不均衡的贫富差距情况。

由此看来,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非但具有影响深远的理论意蕴,而且具备不可或缺的实践要义。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深入系统地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全面准确地掌握其科学内涵,将会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共同富裕苏联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武装保护苏联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改革开放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述评
报告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