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及对策

2022-11-07 14:45杨国丽
新农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兽疫圈舍防控

杨国丽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以下简称PPR),因其发病引起羊只发热、腹泻、肺炎、口腔溃疡等,故民间也称其为肺肠炎。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能引起山羊和绵羊发病,一旦感染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50%以上,年龄越小的羊只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PPRV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RNA病毒,该病毒有囊膜,病毒粒子外观大多为球形,核衣壳为螺旋杆状,还包含有亚单位。

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一般的潜伏期为4~6天,最长达21天。感染该病的羊烦躁,无精神,被毛不光泽,口鼻发干,没有食欲,流黏脓性鼻液,眼内分泌物增多而遮盖住眼睑,口腔内齿龈、颊部以及舌头等位置出现坏死性病变,口腔黏膜充血呈现红色坏死灶,可延展到下齿龈和下嘴唇部位,羊只表现为流涎,病重的脱水和消瘦。体温达到40~42℃,发热3~5天后出现死亡羊只,而后体温下降,出现严重腹泻、呼吸困难而恶臭和咳嗽症状,母羊会流产,这样的羊只治愈的概率很小。

剖检病羊可见眼部结膜炎和口腔坏死性口炎,严重病例在咽喉和硬腭部位出现病变,呼吸道黏膜有出血点,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等肺炎病变,胃部瘤胃、网胃和瓣胃没有病变,皱胃糜烂和出血斑,脾脏肿大坏死,肠道出血坏死,肠系膜肿大,盲肠和结肠部位有斑马状条纹。

2 流行病学

PPR主要感染牛、羊、鹿等小型的反刍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唯一宿主,山羊感染后发病要比绵羊重,幼龄动物较成年动物易感。该病大多发生在多雨季节和寒冷干燥的季节,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发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食用过的草料和饮水,发病圈舍的工具,饲养人员的衣物和动物活动的牧场等均具有传播该病的风险。此外,如果圈舍空间狭小或密闭,存在羊只气溶胶感染的风险。

3 诊断

可根据羊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例变化作出初步的诊断,但确诊该病还是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实验室诊断分为病毒分离、血清学、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通常不具备资质的实验室不能开展病毒分离试验。血清学诊断主要是通过ELISA方法,病原学诊断主要是通过荧光RT-PCR方法,免疫学试验方法主要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和胶体金试纸等。

4 病因及防控措施

该病的主要病因是饲养密度过大圈舍空气流动差、天气突发骤变、饲料质量低导致营养不良、羔羊未吃初乳得不到有效的母源抗体保护、饲养环境不整洁导致抵抗力下降等。因此本文提出以下防控措施。

4.1 科学饲养

提高饲料营养配比,杜绝变质和发霉的饲料,有规律地饲喂羊只,不同发育阶段使用不同的饲料,做到科学、规范饲养。

4.2 预防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最有效的手段。定期开展疫情排查,加大监测力度。根据监测评估免疫抗体保护水平,然后根据抗体水平调整免疫程序,注意不能盲目免疫,要在最佳时期加强免疫,提高整个群体保护力。同时应注意其他疫病(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的预防免疫,可选择羊五联疫苗进行免疫。

4.3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饮水清洁,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及时更换饮水和垫草,彻底清除体外排泄物,做好日常消毒(圈舍、外环境、养殖进入圈舍前)工作。保持环境卫生清洁良好,降低该病的感染风险,给羊只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羊只机体抗病力。

4.4 做好宣传培训

由于没有有效的PPR治疗方法,防控PPR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对PPR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掌握相关防控措施,加强对疫情的敏感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积极配合调查监测和妥善处置病死动物。

4.5 规范引种管理

不从疫区和高风险地区引进羊只,引种前严格实施报备、检疫和隔离期限要求,安全隔离期后方可引进场。进场后如有条件,养殖户可再进行观察一段时间无任何风险后,再混群,饲养效果最好。

猜你喜欢
兽疫圈舍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浅析小反刍兽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