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建设美丽乡村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2022-11-10 07:44□卢英,杨
山西农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云南省美丽生态

□卢 英,杨 茹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我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云南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在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曾取得了重大成就,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云南省应当抓住机遇,促进美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整体目标提供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机遇

1.1 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

过去的几年对于云南省来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云南省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20 年云南省保质保量完成脱贫任务,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群众收入增加,消除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有效解决,8 500 多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有效解决了云南省长期以来存在的贫困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大力发展农村相关产业,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农村改革“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加强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契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云南省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千百万”示范工程,其中需要建设10 000 个美丽村庄,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同时要发展林下经济,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目前,云南省已经建成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有红河“东风韵”小镇、弥勒可邑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建水临安古城、建水西庄紫陶小镇、红河水乡、元阳哈尼梯田小镇、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喜洲古镇、沙溪古镇等,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1.3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

云南省有“彩云之南”之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都是其生态环境优美的象征。苍山、洱海、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普达措等地让人流连忘返,成为云南省生态环境优美的典型代表。云南省气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动植物品类丰富,因此享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省,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云南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云南省到2035 年的主要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可见,在未来发展规划中,云南省的重点工作仍然集中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推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

1.4 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机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要提质增效。此时,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同样要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正视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一步解放思维,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良好机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利用自身的优势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云南省乡村先天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因此抓住优势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加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开辟云南农业现代化新路、推动云南农业实现跨越发展,是推动云南省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

2 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人力资源匮乏

云南省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云南省的定位依然是欠发达省份。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的障碍是人力资源匮乏。大部分村落中年轻人口逐渐远离乡村,村庄中的老龄人口比重增大。没有年轻力量的支持,乡村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基础。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整体的全局性的规划,更需要专业人才落实相关政策。

现阶段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村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和村民自身的力量落实上级的政策和指示,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缺乏专业的人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没有人才支持,难以建设适应市场化的产业,难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建立完善的人才补充机制对于美丽乡村的智力支持尤为重要。

2.2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

美丽乡村建设包括发展特色产业,使村民生活水平达到富裕,乡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是关键。云南省很多乡村是以种植型的农业为主,大部分产品都是初级产品,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空白,因此乡村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和综合开发薄弱,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持续偏低。如云南省澜沧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产业集中在林业、畜牧、茶叶等传统产业,产品主要是初加工产品,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在云南省很多乡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乡人口流动逐渐加剧,农民不断从农村迁出,进城务工。同时,伴随乡村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资本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等提升空间受限。

2.3 人居环境有待提升

人居环境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云南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系统工程就是乡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在云南省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的状况,很多污染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加重了人居环境的负担。

乡村的环保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有些地方设立的基础设施由于使用人员少、运行成本高而不能运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垃圾处理方面的制度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依然不够完善,给执法机构和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能对违法企业做到有效惩处,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

2.4 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重视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但是就公众来说,生态文明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村民对乡村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特别关注,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工作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云南省很多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都很丰富,但这些资源没有能得到合理开发,乱开滥采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滇东北包括鲁甸、巧家、昭阳区、东川区等13 个区(县),当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铁胆石、煤炭以及其他有色金属等,但该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导致土地开垦过度,存在大片土壤裸露,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水土流失较严重,森林覆盖面积不到10%。当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最终形成了人口增加—生态破坏—经济贫困的不良循环。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统筹城乡规划,做好科学布局

乡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表面上来看只是对于乡村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考察,但是用全局性的思维来看,其背后蕴含解决“三农”问题的“良方”,也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

云南省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打造“一村一品”,让美丽乡村建设与居民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乡村的空间布局和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对农村地域空间综合价值追求的高标准规划和建设过程。

乡村的空间布局规划要满足村民日常的生活需求,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要注意协调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利用乡村原有的地势条件开展规划,完善乡村景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更加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

3.2 打造美丽产业,深化价值内涵

产业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价值内涵。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地域景观上发生了改变,更需要有内在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即使乡村在环境获得上有优势,也会在后期的持续发展中失去动力,使美丽乡村不能得到持续性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应立足于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走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打造支柱性产业的方式多种多样。产业发展可以和文化底蕴相结合,打造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产业发展可以和人居环境的规划相结合,利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民对于自然风光产品的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为乡村发展提供增收渠道。产业发展还可以利用生态农业打造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云南省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生态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特色产业的发展,要转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引进特色项目打造自主品牌,逐步拓展消费市场,助力村民致富。

3.3 统筹推进乡村环境治理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方案提出,到2025 年,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有新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推动云南省乡村环境整治,应当树立系统观念,先规划后建设。要立足云南省当地特色,注重保护乡村风貌,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应保护其特色文化。结合乡村生态产业项目,加快农业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最终实现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等互相促进。

在乡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云南省各民族地区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把村民作为乡村环境整治的主体,着力引导村民改变不良生活和生产习惯,提升村容村貌。要不断健全长效保洁机制,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乡村环境的持续提升,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为群众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3.4 挖掘文化资源,重视精神引领

美丽乡村建设的不仅是物质景观,还需要乡风文明作为支撑。培养村民的生活习惯,引导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作贡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基和基础,加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不断挖掘特色民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运用进行深入思考,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云南省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给云南省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宝贵的资源。云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促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转变,让传统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同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但要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也要挖掘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让文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云南省美丽生态
童眼看兵器
云南青年齐相聚 点亮青春大盛会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