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化路径

2022-11-10 07:44刘丹丹
山西农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供给现代化农民

□刘丹丹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1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优化供给的意义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美丽乡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效、优质及可持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将逐渐并彻底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乡村真正美丽起来。向上看,其意义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向下看,真正美丽的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1.1 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和发展农村生产

村容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改善村容村貌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增强农村的吸引力。村容整洁与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才能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才能为农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想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就要下大工夫改善村容村貌。

1.2 有利于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乡风文明

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只有现代化的农民才能有效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种养殖技术,改善传统落后的种养殖方式。

1.3 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重大且深刻的社会变革,旨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是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重点在城市,城市越来越美丽,各项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限制了农村的发展。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2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困境

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力度较大,农村在道路硬化、水利灌溉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课题组调研发现,几年前,河南省西部地区的很多农村硬化道路只到村口,村里的主干道仍是土路,遇到雨雪天气,村民出行极不方便。目前,在政府补贴和村民集资的基础上,道路硬化已至每户家门口,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要求。

农村的水、电、气以及照明基本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M 村80 多岁的刘奶奶说:“以前晚上串门都得用手电筒,现在家门口就有一个照明灯,不仅串门方便,整个院子都亮堂了。近几年村里还专门设有垃圾中转站,有专人负责清理垃圾,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与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比较,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整体供给依然不足。

第一,养老和医疗方面,农村严重匮乏养老机构,一些乡镇下辖30 多个行政村,却只有1 个公办养老机构,现有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满足全镇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同时,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农民无法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二,基础教育方面,农村儿童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校外培训,无法培养兴趣爱好与特长。

第三,技术培训方面,课题组通过问卷调研发现,M 村很多村民都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也没有听说过此类培训。

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

2.2.1 硬件公共产品和软件公共产品供给失衡

农村公共产品按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硬件公共产品和软件公共产品。硬件公共产品是指可以量化的、短期之内可以看到效果的公共产品,例如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等;软件公共产品则无法用数字量化,作用相对比较隐性,例如基础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失衡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现实问题。硬件设施因其作用明显,容易凸显工作业绩,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和重视,而软件服务因周期较长不受重视。戴维·森布罗姆认为,“基层行政人员可能更利己地而不是自动地去服务于公共利益。他们可能忙于‘表面事务’,努力做那些容易处理和让他们的绩效看上去更好的工作”。事实上,软件建设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

2.2.2 供给与需求失衡

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为各级政府,需求方为个体农民。供给和需求只有达到高度匹配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现实困境是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很难满足农民的真实诉求,农民的利益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回应。在整体性治理下,公民成为政府治理的主体,掌握着核心资源及资源的主要流动方向。政府资源的流动缘起于公民的整体诉求,发端于社会最底层的公民。

2.2.3 生存型公共产品和发展型公共产品供给失衡

公共产品按照其作用和功能可以分为生存型公共产品和发展型公共产品。生存型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公共产品,发展型公共产品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以生存型公共产品供给为主,基本上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精准化、发展型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好不好”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产业发展活力不足,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的买卖或者土地租赁,但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非常低。多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出售收入,例如苹果、杏、桃子等,部分家庭的收入来自于出租土地的收入。

此外,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很多农村成为“空心村”。M 村缺乏特色产业,村民收入不理想,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家种地的收入,因此,选择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该村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就选择外出打工,全村现以老人和儿童居多。人才的大量外流必然会导致人才的匮乏,人才匮乏会严重制约农村产业发展。

2.3 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监督主体单一。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政府供给主体和监督主体的双重身份使其难以有效监督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

第二,农民缺乏参与权与监督权。基层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主体,供应主体在掌控资源分配、提供公共产品时是否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等,谁来客观评价和监督?无疑,按照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应该由作为公共产品享用者的农民群众评价。

3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化路径

3.1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健全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据此,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使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

农村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对于类似于俱乐部产品的一般准公共产品,可以由非营利性机构或部门提供。政府应理性看待公民社会中非营利性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法律上进行规范。对于在性质上类似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由企业提供。在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过程中,要厘清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和企业的关系,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整体水平和供给效率。

3.2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结构

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要想平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关系,就要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充分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将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精准、高效供给,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硬件供给高效、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大软件供给力度。

第一,重视基础教育,农村现代化的起点和目的是农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现代化。应以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促进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实现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第二,加强技术培训。政府部门除了经常派技术人员到农村定期培训外,还可以委托农业大学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以L 市为例,该市以苹果为主要经济作物,售卖苹果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当地苹果的售卖价格差别较大。L 市S 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被当地一家企业承包进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引进了新的苹果品种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使苹果品质明显优于传统品种,售卖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且广受消费者喜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仍远销很多南方城市。

第三,及时向农户提供信息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易。但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买方往往会利用信息优势故意压低价格,从而损害农民的实际利益。因此,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户及时掌握商品的价格、质量、供求等市场信息,确保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

第四,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生理上、物质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产品供给,整合、盘活农村现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故事、绘画、宣传栏、乡村图书馆等形式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自觉摒弃低俗的娱乐休闲方式,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在X 村,春节会举办村民篮球赛,中秋节擅长文艺表演的村民会表演特色社火,社火表演已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平日里,有人组织大家跳广场舞,锻炼身体。访谈时,X 村李阿姨认为收入比较理想,房子宽敞,生活充实,她认为X 村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她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民。

3.3 培育现代农业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阶段,要强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小农户不适应大市场问题、保护农民利益的最佳途径。正如李昱姣(2021)在文章中所说,“合作社是农户自己的组织,内部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其经营目的是通过分散、弱小的农户合作实现共同利益”。

实践经验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课题组调查中有合作成功的案例。L市X 村北临黄河,土质松软肥沃,极其适宜黄花菜生长。该村全村种植黄花菜,其投资小、收益高、见效快。村民不仅出售现摘的黄花菜,还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制作干黄花菜,增加其附加值,拓宽增收渠道,村民称赞“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皆真金”。

X 村在种植黄花菜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效应,效果显著。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及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人才匮乏,需要培养带头人,由带头人带领农民发展农村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未来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化供给中,政府必须加强对人才资源的输送,通过制度安排,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组织者的问题。

3.4 健全监督体系,提高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公共权力的体现,权力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任何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受到严密的监督。

第一,加强政府的监督。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起到主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第二,重视市场监督。对于企业提供的准公共产品,需要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监督。

第三,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在监督体系中,应强调农民的监督权,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群众代表参与工程招标、经费开支以及质量验收等活动,调动其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农村协商民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以农村公共服务为切入点,健全村民决策参与制度和落实反馈制度,才能真正培育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切实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供给现代化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耕牛和农民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农民
“供给侧”何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