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2022-11-10 07:44张慧艳
山西农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党组织

□张慧艳

(中共沁水县委党校,山西 晋城 0482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积极谋划部署推动,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建引领是推动发展、深化乡村振兴的“总引擎”。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实现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和全面过硬,必须大胆创新、蹚出新路,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近年来,沁水县采取“县委命题、乡镇党委试点破题、总结经验在全县推广实现答题”的办法,压实责任、凝聚合力,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干事创业、建功立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沁水路径”。

1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1.1 “一梁三柱”工作机制强基固本,农村干事创业有了“好机制”

近年来,沁水县坚持机制创新,先后印发《关于规范落实“六项制度”从严农村党组织生活的通知》《农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五个管理”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了以“五强五抓”战略为梁、三项重点任务为支柱的“一梁三柱”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五强五抓”即强核心、抓班子,强素质、抓队伍,强规矩、抓管理,强服务、抓发展,强激励、抓保障。

对“三柱”的阐述具体如下。一是立实从严治党的规矩柱子。规范落实农村党组织生活“六项制度”,明确各项制度的工作流程、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并通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唤醒党员意识,吹响全面从严治党的“集结号”。二是立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柱子。实行“派工制+考核”的精细管理模式,创新农村干部绩效管理。针对部分村干部因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任职不履职”的问题推行了“派工制”,即对于村级工作,由支部书记按照副职职责分工进行派工,如果本人因故不能接受派工,可以派工给其他副职、网格员、村民组长等,接受的派工越多,派工工资越高。“派工制”打破了原有职位和工资挂钩的模式,将职位和职责分离,工资与职责挂钩,这是基层破解薄弱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的创新举措。同时实行年初定职责、定薪酬,年中和年末分别考核的“两定两考”办法,考核结果直接与薪酬发放挂钩。通过“派工制”和“两定两考”对农村干部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评,实现了定责与问责、公开和公正、考评与奖惩的统一,通过公开成绩单,有效激发了农村干部乡村振兴的热情,唤醒了干部责任意识,打造了农村干部“动车组”。三是立严村级民主管理的保障柱子。出台了管好资金、决策、工程、招投标、公开的“五个管好”办法,探索了一条集民主决策、规范管理、遏制腐败于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唤醒了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打造了创新乡村治理的“助推器”。目前,“一梁三柱”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完善,“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全面激发。

1.2 “选、帮、管、育”助力农村“领头雁”奋发有为

“群雁高飞头雁领”。选派能力较强、踏实肯干的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已成为趋势和潮流。近年来,沁水县坚持“选、帮、管、育”全过程发力,构建县委主导、县乡联动、全程把关的选用机制,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培养能干、肯干、会干的“领头雁”,实行目标管理、完善激励保障等10 条举措,坚持把政治可靠作为首要标准,着力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能经营、受拥护的党员骨干选为农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开展“双培双带”行动,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中培养发展党员,确保“源头有活水”。实施“领头雁”强体展翅行动,开展支部书记全员轮训,能力弱的定向培训,没思路的结对帮带,确保每名支部书记都“做有法、干有方”。组织农村党组织书记“走出去”拓宽视野,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探索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加快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县委组织部对农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备案管理制度,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定期综合分析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突出激励导向,稳步提高待遇报酬,畅通晋升使用渠道,切实让村级干部有甜头、有奔头。

1.3 深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沁水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全面推动养殖、蜂蜜、蔬菜、食用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完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格局。目前,该县形成了以恒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集繁育养殖、饲料加工、肉鸡屠宰等为一体的肉鸡产业链;形成了以金田园等杂粮加工企业为龙头,以4 000 hm优质杂粮基地为基础,集种植、加工、物流、营销为一体的杂粮产业链;以山西圣康蜂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了集种蜂繁育、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科研孵化、电商销售、蜜蜂科普和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现代综合蜂蜜产业链。作为全省第一养蜂大县,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持续的政策引导下,养蜂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王牌”。近年来,沁水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传承“蜂”文化,做强“蜂”产业,在党建引领下“小蜜蜂”酿就了“大产业”,“沁水蜂蜜”地理证明商标名扬天下。

1.4 农林文旅农康产业加速升级,唱好融合党建协奏曲

近年来,沁水县委、县政府抓住有利机遇,把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纳入“一个统领三五支撑”总思路和“三五百四”行动中,根据全县资源禀赋、城乡结构,结合各乡镇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推动农林文旅农康产业加速升级。

当前,沁水县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中探索了一条依托党建为传统乡村赋能,通过乡村价值重塑,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有效路径。以土沃乡为例,该乡抢抓机遇,推进政策红利,按照“快一步、出经验、做示范”的要求,结合乡域实际,确定“一路三片九廊道”总体规划,构建“有机度假、教育产业、健康产业”,定位南阳、杏则、下沃泉等5 个重点村,融合农林文旅康产业,发展6 个产业示范区,倾力打造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土沃样板”。

土沃乡南阳村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康养基地之一。过去受交通条件制约,南阳村产业发展滞后,一度被山西省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南阳村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成为土沃乡振兴之路上的一支劲旅。南阳村有一“红”、一“绿”、一“金”三大资源禀赋。“红色”资源奠定了南阳村全面发展的政治基础:这里曾设立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由陈赓大将担任校长,在抗战时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革命史话,素有沁水“西柏坡”之称,当前以党建为引领,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成为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绿色”资源奠定了南阳村全面发展的环境基础:此地系山水画派鼻祖荆浩的故里,境内有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享有“中国森林氧吧”“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国际暗夜保护地”“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等多项美誉。“金色”资源奠定了南阳村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南阳村有小杂粮、种植、养殖等基础产业,如今的南阳村通过“农业加工+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光伏发电”的模式,早已摘下“贫困帽子”。南阳村集红色基因、绿色环境、金色产业于一体,在沁水县高质量转型发展中书写出全新的发展篇章。

土沃乡杏则村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支部+公司+股民”形式,盘活废弃宅基地,建设千亩连翘种植区,同步配套观光步道5 000 m,目前已建设成为集休闲、康养、徒步、观光、民宿为一体的杏则徒步文旅康养小镇,植入龙隐山居微度假、慢生活核心理念,构建“传统+时尚”的山居驿站。

土沃乡下沃泉村聚党心暖民心,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制订了田园综合体核心区详细规划,以“研学教育”为切入点,以文化元素为核心,通过民俗演艺、工艺制作、农耕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创意等方式,打造集研学教育、亲子游乐、儿童科普、生态游乐、郊野休闲、古村回忆等为一体的有记忆、有特色、有创新体验、有区域品牌带动的乡村田园综合体。

土沃乡下格碑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土地确权工作进一步向深、向细推进,破解产业用地难题,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西文兴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选创工作,赋予“柳氏家风”新的时代内涵,让空洞的文化传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文明养成。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家底薄、可用资金少仍是大问题,根本原因是产业“低小散”,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特色农产品是当前农民创收的主打产业,但很多的农业园区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存在规模小、品牌效益低、经营链条不长、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难以应对市场带来的竞争。

2.2 村干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不高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基层党组织探索了一系列基层治理的措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村级工作主要围绕扶贫攻坚各项工作目标来开展,导致村集体不能很好地回应基层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在基层治理中,基层民主管理作用发挥不够彻底,村务公开不够彻底,民主监督不够健全,村规民约发挥作用不够完善,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

2.3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乡村人才面临留不住、招不来等问题。与城市相比,乡村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等问题,当前农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一些致富能手、技术骨干、优秀大学生扎不下根,仅把农村作为一个过渡平台,真正留下的很少,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依然严峻。

3 经验启示

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夯实基层党建,巩固振兴基础

沁水县自然风光秀丽、古建众多、人文历史悠久,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资源依赖和忽视农业农村,形成守着“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的局面,欲筑其室,先治其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基层战斗力直接决定乡村振兴成败。党建引领是谋划振兴的指南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就是以组织振兴为龙头,促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使党建的优势、资源、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长板、底板、新板,形成以组织之力、干部之力、人才之力全方位发力的局面。

3.2 人才振兴,不仅要“输血”,更需要自身“造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加快各类人才培养速度,既要加紧落实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定期开设高质量培训班,推动“土老帽”成为技术骨干,还要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指路灯,对农村党组织书记实施“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

因村制宜拟定乡村振兴的路线图,让每一个村都找到出路、走上大路。吸引有识之士参与村委工作,提供新鲜血液。调查摸清乡贤底数,充分利用亲缘、人缘、地缘关系,全面开展走访摸底,建立乡贤人才库,充分发挥乡贤带头人的作用。在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退伍军人等乡贤群体中,培育一批乡贤带头人,通过组建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引导其参与家乡经济建设,帮助村两委共同管理村务,使其参与、融入到基层管理中,有效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德治、自治、法治、贤治”的良好机制。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宣传典型榜样事迹,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乡土人才成为村民榜样,形成带动示范效应。

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思维破冰”,以党建新思维构建引领振兴新格局

沁水县与南方先进地区相比,思维差距较大。“抓党建”时,如果思想僵化、思维固化、思路老化,必然导致“促乡村振兴”的站位不高、定位不准、守位不牢。对此应主动创新求变,善于转换思路,以党建新思维引领振兴新格局。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任务更重、目标更高,靠传统思维、用老办法,只能原地踏步,不能有效突破。乡村振兴必须对“引领什么”“如何引领”进行破题,主动创新求变和转换思路。沁水县乡村振兴存在的矛盾问题,倒逼抓党建促振兴的理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方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手段由多元向融合转变。要激发乡村干部推进振兴的主体、主角意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用全局思维、“云思维”、共享思维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全局思维就是要持续强化党建“聚合力”,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工作融合、协力振兴的工作格局。持续强化党建“执行力”,推动人力、物力、财力下沉基层,为乡村振兴注入“领跑”动能。通过组织联合、资源聚合、工作融合,构建“大党建”推进“大振兴”的制度机制,变“乡村干”为“联动抓”。

共享思维就是通过共享经验、共享农业资源、共享科技成果等方式激发乡村供给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新途径。比如在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团队领养、家庭领养、个人领养的不同对象提供土地,通过全托管和半托管的方式,发展“共享菜园”,让市民得体验、村民得收益。市民在自己租种的菜园上播下幸福的种子,在收获果实的同时放松心情,拥抱自然,享受喜悦。共享思维可以凝聚以村落为平台的各类资源,实现城乡生活的有机衔接,让没落的乡村焕发新动能。

“云思维”就是用“云”力量促进乡村振兴。通过抖音、快手等带货宣传平台,实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让手机、网络成为农村的新农具,实现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蓄力。

猜你喜欢
党组织
“一心”抗疫,党组织“疫线”展现力量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浏阳学校党建工作“年终考”
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党组织名单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
企业倒闭后,如何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浅谈如何激发医院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
离职学习的党员能否被提名为委员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