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表演艺术及传承分析

2022-11-12 20:35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淮海戏表演艺术生活

魏 红

(江苏省淮海剧团 江苏 淮安 223000)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与我国其他剧种一样,注重意境的营造及传神写意,善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长期的发展中,淮海戏走上了与其他剧种融合的道路,但依然秉承关照底层社会生活、服务广大农民、彰显地方音乐特色的理念,因此淮海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表演艺术形式,其唱腔优美、唱段脍炙人口、曲牌别具一格且兼具北方音乐的豪迈粗犷与南方戏剧的含蓄内敛,是对江苏,尤其是苏北一带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丰富了苏北城乡人民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

一、淮海戏表演艺术

淮海戏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流行于江苏淮海一带,承载着多年来江苏一带的民俗民风,书写着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嬉笑怒骂,极富地域色彩及生活情趣。早期淮海戏表演流动性强,以唱为要点,对表演有所忽视。至班组时期,淮海戏形成了较为稳固但灵活的表演范式,此时淮海戏正式成型,以小旦、小生及小丑为主要的表演行当,并且在融合江苏地域文化、精神风貌后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表演艺术。

(一)淮海戏表演艺术形式与内容

淮海戏是苏北地方戏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民间戏剧,与柳琴戏、泗州戏并称为“三小戏”。在“淮海戏之乡”更有“三天不听淮海戏,见到什么皆厌腻”之说。淮海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其善于讲百姓故事。淮海戏唱段源自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真人真事,立足农村实际,带有浓郁的生活色彩,民间艺人将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事迹、人物进行艺术化处理,融于唱腔、舞台表演之中,所有观众都能从淮海戏的表演中找到农村生活的缩影,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演绎的情节真实可感,并且具有教化育人的价值,观众从中或受到心灵与情感的启迪,或受到文化的熏陶,都能从表演者的动态化诠释中获得美的体验。

《窦娥冤》《王婆骂鸡》《李二嫂改嫁》等是淮海戏传统剧目,无论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还是对生活细节的精准刻画,淮海戏都独具魅力,表演者于嬉笑中展现江苏一带的生活面貌,于爱恨情仇的演绎中抒发着百姓的心声,以贴近实际的表演艺术赋予淮海戏农村生活气息。

(二)淮海戏表演艺术特色与魅力

淮海戏表演艺术兼具我国传统戏剧传神写意的美学特征及地方戏剧的独特魅力。从传神写意层面来看,淮海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注重“神似”,在既定的表演时间及空间内,表演者能够简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将观众代入既脱离于现实又立足于现实的舞台空间之中,带给观众别样、特色的审美体验。从地域特色层面来看,淮海戏伴奏以民间乐器为主,将民间小戏搬到舞台之上,虽然与京剧等戏剧相比,淮海戏的表演程式自由散漫,但正是这种根据民间生活可灵活调整的表演形式才使其具有生活的韵味,并且可以融合多种地方音乐要素。从表演技法层面来看,淮海戏表演艺术与中国传统戏剧表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唱功为淮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其具有江苏一带方言的语调及语气,且说唱性较强,不同的唱腔可以凸显人物形象的特点与内心。淮海戏表演技法为“四功”,唱功是淮海戏表演的基本功;做功即表演者的舞台动作,虽取自民间生活,但民间艺术家的改造使其呈现出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特点;念功即对白,具有江苏一带方言的特色;打功在淮海戏内并不多见,主要出现在特定的剧目之中。

二、淮海戏传承及生存现状

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各类媒介形式层出不穷,淮海戏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重重阻碍。

(一)淮海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淮海戏传承以“心口相传”为主,师带徒、徒创新,才能使淮海戏在民间艺人的坚守下得以延续。但相对于西方音乐传承模式来说,淮海戏的传承并无规范的谱面或习得技巧,多依靠传承人的内心感悟,因此淮海戏的传承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传承人的艺术修养、文化底蕴、理想信念等都会影响淮海戏的发展。除此之外,当代热衷于音乐的年轻人思想活跃、富于创新,而淮海戏的习得需要传承人具备高度的民族文化精神、持之以恒的坚毅品质、甘于奉献的品格,面对内涵深厚、极富农村气息的淮海戏,大部分年轻人缺乏对其的热爱之情及传承的自觉性,在学习淮海戏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中途放弃或难以领会淮海戏精髓的问题,进而导致淮海戏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淮海戏面临受众锐减的生存危机

淮海戏诞生之初,是江苏一带城乡人民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但多元媒介形式层出不穷、社会文化信息广泛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娱乐及文化生活方式,弱化了人们对淮海戏的热情。再加上长期以来淮海戏未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宣传与推广,其生存环境愈加恶劣、传承渠道受阻。除此之外,当代音乐创作技术门槛进一步降低,电子合成音乐掀起一股“快餐式”音乐之风,人们倾向于从节奏简单、旋律直白的音乐中寻找片刻的听觉享受,忽视对音乐本质的追求、对音乐内涵的感悟。这导致淮海戏受众锐减,民间艺人难以传唱、年轻传承者纷纷转向其他音乐领域,加剧了淮海戏传承与生存危机。

三、淮海戏传承路径

淮海戏的保护传承,并非将淮海戏局限在地方或艺术馆内,而是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群体等“生态环境”,通过创新赋予淮海戏发展的源动力;以多种策略的交融互补激发淮海戏传承人的自觉性;借助规模效应整合表演淮海戏的民间艺人以增强淮海戏传承的凝聚力;运用多元化媒介形式扩大淮海戏文化的宣传覆盖面,使淮海戏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入人们的内心,以其独特的魅力开辟新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推陈出新,以创新性增强淮海戏传承源动力

创新是淮海戏保护传承的驱动力,在不触及淮海戏文化根基、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对淮海戏唱段、唱腔、舞台表演形式等进行创新,可以激发淮海戏的生命活力,彰显淮海戏表演艺术魅力。比如,将淮海戏唱段内容由江苏一带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等延伸至全国各地区,广泛整合契合淮海戏表演形式、精神内核、艺术魅力的题材资源,以拓宽淮海戏创作及表演的艺术视野,将各地区的故事转化为淮海戏的唱段,不仅可以促进淮海戏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还能使全国公众看到淮海戏的包容性。又如,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淮海戏舞台布景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实交织的舞台空间,表演者动作与背景环境的交互可带给受众似真似幻的审美体验,更加凸显淮海戏传神写意的表演艺术特征。此外,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分隔舞台空间,表演者穿梭于屏障、物体之中,给人以真实感、代入感,也可增强淮海戏的艺术表现力。

(二)多方并举,以聚合力培育淮海戏传承人

为突破当前淮海戏“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应聚集合力解决淮海戏传承人最担心、最关心的资格认证、未来发展、技艺研习等问题。要尊重淮海戏传承人,帮助其创办表演团队,鼓励其广纳有意愿、有能力的淮海戏民间艺人,不断扩大淮海戏传承人规模。同时,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培育淮海戏传承人提供一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为避免资金滥用情况的发生,可引入一定机制,进一步明确淮海戏传承人的义务及相应的责任,通过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淮海戏生存环境调动传承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并约束其行为,使其以传承淮海戏为己任,投身于淮海戏表演创作、革新发展之中,进而为淮海戏的传承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三)团结协作,以艺术联盟增强淮海戏传承凝聚力

当前,江苏高度重视淮海戏的保护传承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及指导文件鼓励淮海戏的创新发展。但目前淮海戏发展依然面临着规模小、分布零散的现实困境,从事淮海戏表演的民间艺人分布各地,且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淮海戏表演方式,无法统一展现淮海戏的表演特色。为此,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全面梳理本区域范围内淮海戏的表演风格,总结淮海戏剧目并制定淮海戏传承人名录,召集各区域淮海戏传承人共同商讨淮海戏的保护传承策略,将尚未形成规模的淮海戏表演结合为有机整体,以联合表演、共同参赛的形式增强淮海戏传承凝聚力、降低淮海戏传承成本。

(四)广泛宣传,以生活性赋予淮海戏生命力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媒介的发展为淮海戏文化的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媒体平台、交互式平台等能够全方位展现淮海戏的表演艺术、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为此,应注重淮海戏相关短视频、图文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并推动淮海戏跨领域融合。比如,依托中小学“第二课堂”开展淮海戏鉴赏及表演技艺学习课程,使学生了解淮海戏的基本知识,领会淮海戏的魅力与生活情趣,通过淮海戏与教育领域的纵深融合开辟淮海戏传承新路径。又如,以淮海戏为核心打造体验式文旅项目,向游客宣传、推广淮海戏,也可推进淮海戏的发展。此外,还可推进淮海戏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将淮海戏的装扮、唱段等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如摆件、屏风等,可以使淮海戏融入人们的生活,以生活性赋予淮海戏生命力。

四、结束语

淮海戏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剧形式,蕴含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江苏一带民俗民风的真实写照。为突破淮海戏生存与传承困境,需坚持推陈出新、多方并举、团结协作及广泛宣传,致力于将淮海戏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猜你喜欢
淮海戏表演艺术生活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淮海戏
——连云港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生活感悟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对淮海戏男唱腔女性化问题的一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