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感

2022-11-12 20:35焦博琳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者意境

焦博琳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丽产物,在中华民族重“意”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拥有着独有的意境相融的典雅气质。“不入乐为诗,入乐为歌”。中国的艺术歌曲自古以来诗与乐相生相伴,诗与乐共同承载着“以口之言达心之志”,从诗经、楚辞、乐府、律诗、词体歌曲、琴歌、散曲到小曲等,不同的体裁演绎着“诗入乐”的历程。《诗经》中记载:“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乐府总序》曰:“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古诗词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集声、形、韵、律之美之大成,充分地展现出独有的中国文化的意境与气韵。

一、意境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特有的核心范畴,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中国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中。关于意境,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美学,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如“道、气、象、有、无、虚、实”,以其美学思想作为源头形成的还有“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虚实结合”等。“道”被认为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源,决定着整个宇宙和万事万物。宇宙的存在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人类想要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规律的和谐统一,便只有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食其力,所以中国古典艺术更倾向主观意识的体现。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首创了“意境”这一名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唐代诗歌的蓬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意境”这一概念的内涵。清代郑板桥曾指出艺术家通过在写意画中表现并突出人的意境来表现其主观精神所表达的境界。近代词人王国维先生提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千余年以来对于意境问题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阐述。王国维先生将东西方文化结合总结了我国古代的意境理论,提出“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情景交融”在《人间词话》中已有过相应的阐述,简而言之它是营造意境的重要特征。

意境就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而言,它是指作者直接描写和叙述自然景物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借助作品抒发情感、表明主观思想;就演唱意境而言,是通过演唱来表达艺术歌曲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和蕴含于歌词中的主观思想情感,表现出自然景物的画面感。境中有意,意中显境,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艺术性呈现。

二、意境的创造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并使用“意境”一词。意境的创造是以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在主客体结合、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可以获得“生于象外”和超越意象的诗意意境。中国古代诗歌历来注重意象的创造,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对自然山水有着依恋与热爱,如庄子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除此之外,一些怀才志士因为社会矛盾、政治斗争等原因为躲避矛盾斗争而选择隐居山林,大批的田园诗、山水诗开始涌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境界的向往,体现出中国人把对山水的热爱作为精神追求,形成了以山水为背景的意境,使中国的意境在情景交融、山川怀旧、故乡怀旧的基础上,成为永恒的主题特点。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解读

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是诗意的音乐形象与诗意的完美结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性意境是由诗歌语言、声乐、伴奏构成的。诗词借助音乐增加艺术表现力,音乐借助诗词使情感表达更加清晰立体。白居易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来表达音乐语言和意境,音乐的“无声”与“激昂”的声音对比,充分体现了音乐以“虚实结合”的方法创造意境,与诗词一样,音乐意境的创造是音乐创作和表现的灵魂。

就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而言,意境是指作者直接描写和叙述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风光和事物,并通过作品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观思想。中国艺术歌曲的意境是表达现有艺术歌曲中所描述的、包含在歌词中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自然景物感,境中有意,意中显境,是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中国古诗《虞美人》为蓝本创作的同名艺术歌曲,以真挚的情怀、短小精致的篇幅、深邃的意蕴、清新的风格谱写而成,用春花秋月来表达哀秋、故土、亡国的思想,充满了对人生的悲观理解和思考。古诗词艺术歌曲《杏花天影》分为两阙,歌词表现此人的羁旅愁怀和对女人的思恋,音乐创作上运用“起调毕曲”的手法,即每阙的起与收用同度或者八度调式主音,尽显细腻又丰富的情感。

四、古诗词歌曲演绎时的意境表现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音乐形式,需要演唱者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认真把握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和曲调风格以及情感意境,在此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中国艺术歌曲大家黄自先生对古典文学、古典诗词造诣精深,他在创作中十分注重歌词曲的结合,词的节律和韵味与之相对应的优美旋律,使人印象深刻。钱仁康先生曾说黄自的抒情歌曲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和诗歌结合得非常妥帖。在他的作品中,旋律与歌词的吐字发音相协调,具有很强的音乐形象塑造性,流露出自然的情感和音乐的意境美。

如由白居易的诗创作的艺术歌曲《花非花》,整体结构简单,旋律流畅优美,意境幽静,感染力强。整首曲子共两个乐句,旋律线条的展开是按照古诗的平仄、声韵的规律设计的,体现了诗词的缥缈意境。持续欲扬又抑的旋律,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不确定感、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惆怅。旋律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完美结合。在演唱“去似朝云无觅处”时,将“云”字延伸到下一节的第一拍,“无”字落在第二拍,根据诗词的语言节奏进行处理,使诗词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融为一体,形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根据诗歌的意境,演唱时声音气息要慢而稳,每句的开头要轻描淡写,强调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一部分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演唱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戏曲的元素,如元代燕南芝痷创作的《唱论》所提出的“字真”“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等,类似于我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听到的“字正腔圆”,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字”与“腔”的结合要恰到好处。如古琴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演唱这首歌时,要注意诗词节奏的技巧、音乐线条的连贯流畅、声音的控制和对古典含蓄情感风格的掌握,尤其是模拟古琴演奏中的“揉吟”的特点。比如“色”“尽”字的演唱,如此可以通过声音的装饰来增加画面感,促使演唱者感受到古曲的深邃意境。徐大椿《乐府传声》中“曲情”一章中指出:“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简而言之,声情并茂是演唱的灵魂所在,其中以“情”为重,不应只注重声音,而忽略了情。另外,在演唱过程中,还要注意“真味”“真情”“深意”。高尔基说作家的作品应该能够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在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拓展思维、展开想象,去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方面,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强调声韵与意韵之美,在各界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界定看法中,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必须是诗意的语言。诗化的语言属于文学的范畴,人的核心是“情”,所以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要在演唱过程中将人的全部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便需要演唱者正确理清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唱法的艺术处理思路。歌唱者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来感受作品的内在形象,通过对作品灵魂的挖掘,诠释歌曲的艺术意蕴,艺术作品利用“意”这一艺术特征通过虚实结合、物我统一的意境表现出来。可以说,艺术歌曲所展现的艺术性不管如何绚丽多姿,呈现出的“样貌”都是演唱者对生活和阅历的映射。

五、结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呈现出具有审美意义的音乐意境。音乐元素的融合和修辞之美,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和意义。与西方咏叹调不同的是,演唱者在演唱此类作品时,需要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欣赏作品的意境。作为演唱者要将古诗词作者描绘的意境美融入到作曲家创作的旋律之中,融入诗词的字里行间,相互碰撞、交融。同时作为连接诗词作者与曲作者之间的桥梁,应最大程度感受并细腻演绎他们所创造的审美情境,赋予作品以艺术生命力,实现声、情、境的和谐统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践行文化自信的社会,普及文化教育、弘扬古诗词、传播艺术歌曲,都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绎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的形式,在当代传唱中也被赋予新的意义和生命力,“以诗为乐,以声传文”也更具有时代感和美育价值。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演唱者意境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