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教学体系
——满族舞蹈在当前舞蹈教育中的教学初探

2022-11-12 20:35徐菡阳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典舞民间舞蹈满族

徐菡阳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满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满族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习俗,其舞蹈自然也有其独立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意义。然而,经历了大清统治的结束,民国时期的民族歧视以及文化大革命“极左”的冲击,再难寻觅满族舞蹈的踪迹。进入21 世纪,国家对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作为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满族舞蹈,它的价值和意义也愈发受到重视。近些年来,展出了一系列满族舞蹈剧目,如《珍珠湖》《莽式风韵》《旗韵娉婷》等,使得我们一品满族舞蹈之魅力,追忆当年满族舞蹈之盛景;与此同时,我们也展望到当今舞蹈教学发展的新方向。研究满族舞蹈文化,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而辽宁地区的舞蹈院校,地处中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是满族的聚居之地,对于研究满族舞蹈文化,辽宁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分析满族舞蹈的动律特征,提炼和整理满族舞蹈的动作元素,既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建设有地方特色舞蹈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满族舞蹈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党中央开始落实民族政策,伴随着国家对民族政策的落实,文艺界兴起了挖掘、抢救和整理满族舞蹈的热潮,但迫于历史的因素,满族舞蹈有着汉化严重的问题,所以,研究起来较为困难。欣慰的是,纵有重重阻挠,我们仍取得了不朽的成绩。《莽式空齐》《珍珠湖》等剧目跃然舞台,使得民众对满族舞蹈有了初步的认识。1980年左右,李瑞林和占肃容两位老师深入田野,学习和整理了满族民间舞蹈,编创了一套教学体系,之后,在沈阳音乐学院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此,沈阳音乐学院很早就有了满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受其影响,大连艺术学院的《满族民间舞——单鼓教学》在第六届荷花奖比赛获得指导银奖,并入围了第十一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十组之一。

二、满族舞蹈的分类

现如今,可将满族舞蹈分为三类:满族宫廷舞蹈、满族民间舞蹈和满族祭祀舞蹈。为了适应教学需要,以下主要介绍宫廷舞蹈和辽宁地区的满族民间舞蹈。

(一)宫廷舞蹈

在清代,宫廷舞蹈多是为了满足皇亲贵族的需要而设置的,多用于庆典、出征、凯旋等活动,其风格典雅,有着较强的程式性,表演宫廷舞蹈的演员也多是专业人士。满族的宫廷舞蹈大多一脉相承了前代雅乐舞,又在其程式化和礼仪化的基础上加工和创新,形成了独具满族风韵的宫廷舞蹈。“吉祥步”是满族女性舞蹈的标志性步伐,在表演时,这种步伐贯穿始终,表现了满族女性端庄典雅之态;身着“旗装”,头顶“旗头”,手持绢帕和彩扇是满族妇女独具民族特色的装扮。男性舞蹈的动作粗犷豪放,有大量再现狩猎场面,模仿动物的动作,如此,将“马背上的民族”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清代宫廷的“庆隆舞”为例,“庆隆舞”原名“莽式舞”,是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相交融的产物。据《满族舞蹈发展史》一书的记载:“庆隆舞,凡殿迁朝会宫中庆贺宴飨皆用之;一曰世德舞,宴宗室用之,一曰德胜舞,凯旋宴筳用之。三舞同制。”由此可知,庆隆舞多用于官府典礼,是一种宫廷礼节性舞蹈。表演时,男女舞者轮番起舞,高举一袖于额,另一袖置于后背,盘旋作势;又有歌者拍手齐喊“空齐”。到了后期,庆隆舞在形制上有所改变,乾隆年间,扩建其规模,并将其划分为“扬烈舞”和“喜起舞”两个部分,对其中的表演顺序、表演人数、乐器的使用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据记载,“庆隆舞分为文舞和武舞两个部分,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

“扬烈舞”的表演者有32 人,身着黄色服装者16 人,身着黑色羊皮服装者16 人;舞蹈分为五段:熊舞、猎手舞、行围、神武之功、猎成;演出前,首先要给皇帝一扣礼,然后再开始舞蹈;舞蹈者,八人骑假马,象征着“八旗”,其余人扮演野兽,八旗者追逐其间,射杀野兽,其中一野兽中箭倒地,其余野兽便随之慑服。待武舞表演结束,再表演文舞,大臣相互对舞,以此结束演出。“扬烈舞”的表演主要为再现狩猎场面,体现了狩猎民族的传统;其中的文舞,端庄稳重,为演出营造了一派祥和的氛围,体现了天下太平的盛景。

(二)辽宁民间舞蹈

满族的民间舞蹈很多来源于宫廷,后经时代演变,下移到民间;民间艺人将其加工整理,改编为适应劳动生活的民间舞蹈形式,颇受民间百姓青睐。在村田、地里,它是农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满族民间舞蹈动作质朴,劳动气息浓厚;受其源流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满族民间风韵。

例如,本溪县的太平秧歌,它属于地秧歌的一种,是满、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据记载,元明之时,建州女真的斡多里部由依兰沿牡丹江南下,1440 年,开始涉足本溪县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由于明王朝在经济上实行怀远的政策,设立“清河城马市”,使本溪成为满人与汉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由此,马背上的民族得以从马背上抽身落地,在与汉民族进行经贸往来的同时,也促进了相互间艺术的交融。本溪太平秧歌的表演程式包括祭祀、对礼、走阵、唱唱和浪唱,既反映了女真民族的信仰、礼节,也体现了满族能征善战的民族精神。

在民间,其队伍由多由24 名上装和24 名下装组成,上装称拉花,身着满族妇女的服饰,手持彩扇和手绢,下装称跳丑,手持彩扇或爆花鞭,表演时,始终两膝弯曲,多有摆胯动作;队伍中,又有引队的“老鞑”,凶猛古怪的“克里吐”,诙谐幽默的“丑公、丑婆”。老鞑头戴红缨帽,身着黄色对襟便服短褂,手持苍腰帚,腰系彩带,斜挎腰刀,是满清军官的统一服饰;克里吐反穿羊皮袄,手持皮鞭,身挎铜铃,一副怪兽的形象;丑公身着黑袄,左手拿烟袋,右手持拐,腰系酒葫芦;丑婆身着黑袄,左手挎小竹篮,右手拿大烟袋。

2013年,宁夏青龙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南省安阳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中获第二阶段竞赛管材制造一等奖和“先进管材制造单位”称号;被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评选为“2011—2012年度全国优秀水利企业”。发起成立了中国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质量联盟,现为该联盟理事长单位。

太平秧歌的基本动作原则是:上高下矮,上稳下摆。“上高下矮”是指上下装的表演姿势,上装表演时,不低头不弯腰,显示出满族妇女端庄大方、温文尔雅的性格特征;下装始终微屈膝盖,如“蹲步摆胯”“蹲步转扇”“扭逗步”等。“上稳下摆”是指在扭法上,上装稳,由于保持身体稳定的需要,脚和腰的动作幅度相对要小;而下装为了突出其动律特征,身体各部分动作幅度都较大。其他的人物角色也各自有其特定的动作章法,如老鞑对礼时的“对刀把”“扛肩膀”“顶膝盖”等动作,一招一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现如今,太平秧歌已经进入清河城镇的村落小学,娃娃兵成为了太平秧歌的新生力量,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排练,在辽宁省内外赢得了极大关注。这既保证了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也让我们看到了满族舞蹈课程建构的可行性。

辽宁散落民间的满族民间舞蹈艺术还有很多,如灯官、清源竹马、罕王十八鞭等,都有待我们去研究、考察。

三、满族舞蹈的价值分析

(一)为中国古典舞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重建中国古典舞成为了舞界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历史留给我们太多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用血汗,用时间去回答;时至今日,重建中国古典舞仍然是舞界一项尚未完成的任务。但无论如何,舞蹈前辈在重建中国古典舞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都是不容抹去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如今,中国古典舞形成了“戏曲派古典舞”“汉唐派古典舞”“敦煌派古典舞”这三个流派。然而,我们在看到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细细思考萦绕耳畔的非议之声:有的外国专家将中国古典舞视为“土芭蕾”,有的专家质疑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元素、风格属性。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种:一方面,在20 世纪50 年代,迫于时局的压力,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事业较为匆忙,加之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难免会出现照搬西方、风格混搭的尴尬;另一方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文化,岂是短短半世纪之久能够完成。

如今,满族宫廷舞蹈让我们看到了建设中国古典舞的新视角。其可行性表现为:首先,清代是距今最近的朝代,避免了获取和解读资料时的重重阻挠。其次,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秦时期的“肃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挹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宋、辽、元时期的“女真”都与之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保证了其文化沿革的久远性;最后,满族的宫廷舞蹈多为一脉相承前代的宫廷雅乐舞,这保证了其经典性。综上所述,满族宫廷舞蹈有理由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新流派。

(二)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教学体系

现如今,各大舞蹈院校、舞蹈培训机构、舞蹈团等,无论是民族民间舞蹈演出还是民间舞蹈课堂,都是以藏、蒙、维、朝、傣为主,满族舞蹈常常处于被冷落的位置,仅有寥寥几个舞蹈院校开设了满族舞蹈课,总体来讲,满族舞蹈尚未形成科学性、程式性的教学体系;如此,建设满族舞蹈课程成为我们的新任务。由于地域性和师资力量的优势,建设满族舞蹈课程的任务首先应落实在地方舞蹈院校上。

辽宁地区的舞蹈院校,地处中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是满族的聚居之地,对于研究满族舞蹈文化,辽宁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调查,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已经开始了满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尝试,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的教师刘鹏说:“我们先后把非物的传承项目,海城的高跷秧歌、抚顺的满族地秧歌,把这两个传承的项目移植到我们教学当中来以后,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学生们更加立体地,更加直观地吸收了东北民间舞蹈,特别是东北大秧歌各方面的风格特色。”

分析满族舞蹈的动律特征,提炼和整理满族舞蹈的动作元素,既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建设有地方特色舞蹈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满族曾是清代统治阶级的主导,其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文化精髓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满族舞蹈作为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它在中国舞蹈界的地位和意义自然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作为继承与发展的重要纽带,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满族舞蹈的特殊价值表现在它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从满族舞蹈的内涵方面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岁月悠悠,辗转千年;辽宁这片黑土地,不仅生出了千亩良田,还生出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通过教授学生满族舞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满清文化的魅力,从而打破以往“藏、蒙、维、朝、傣”为民族民间舞之主流的思维惯式。此外,由于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了满族、汉族,还有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所以它的文化表现为一种多元共生的态势,满族舞蹈自然也带有不同民族的风格;学生学习满族舞蹈,有利于他们建立起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各个民族文化的理解。

从满族舞蹈的外延方面来说,“满服”独具满民族特色,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表征。由于满族地处中国东北部,纬度高,气候寒冷,为了御寒,满族妇女习惯于穿袄;服饰限制了满族妇女的肢体动作,如此更体现出满族女性舞蹈端庄典雅的特点;男性在舞蹈中,多有将自己装扮成野兽的,如此体现出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的精神气质。学生在学习满族舞蹈时,可以配合着服装和道具,从而让学生切身体味满族舞蹈独特的魅力,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建立满族舞蹈课堂教学体系的途径

(一)改革地方院校的教学体系

对于专业的舞蹈院校,可以设立独立的满族舞蹈院系,让一批学生专攻满族舞蹈。所设置的课程包括满族古典舞(宫廷舞蹈)和各类满族民间舞蹈;设立满族舞蹈学科,让另一批学生将满族舞蹈视作一门新的学科。由于满族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所以有很多不适于课堂教学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加工,去粗存精。在民间,满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多为民间艺人,他们从小就接受过满族舞蹈训练,能将各种高难度动作做得炉火纯青;然而,当这些舞蹈进入课堂,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建材的难度应由浅入深,对于带有高难度动作的民间舞组合,可以放到最后一学年,并将其作为选修课。例如,高跷秧歌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放到最后一学年,或将其作为选修课。

对于辽宁地区的综合类院校,应把握好院校的地域优势,多与专业舞蹈院校互动,积极向专业舞蹈院校学习。与此同时,在本学校设立满族舞蹈选修课,并且大力宣传满族舞蹈,以此调动各个专业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到满族舞蹈的学习中。

由专业的舞蹈院校带动,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再由点到面的辐射到辽宁各大综合类的高校,形成辽宁的区域教学特色;最后,通过比赛、学术研讨活动等途径,让满族舞蹈走到全国,扩大满族舞蹈的影响力,以期建设出完善而又成熟的满族舞蹈教学体系。

(二)特色的授课方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我国满族舞蹈起步较晚,就目前来说,学生对满族舞蹈的认知尚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为他们开设满族舞蹈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可以借助课件教学,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满族舞蹈。

2.“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辽宁满族人口众多,有着良好的研究基础;据调查,从沈阳到辽宁的各市、各县,都有满族舞蹈的遗存。因此,学校应利用好地域优势,多为学生提供采风的条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满族舞蹈文化。

五、结论

满族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研究满族传统文化,正是迎合了当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潮。满族舞蹈作为满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建设满族舞蹈学科是弘扬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然而,至今尚未形成科学的、严谨的满族舞蹈学科体系,有关满族舞蹈的文献也相对较少,由此,建设满族舞蹈的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地域和师资力量的优势,满族舞蹈的建设任务首先应落实在辽宁的地方舞蹈院校上。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逐步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进而以点带面地将建设成果辐射至更多的院校,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古典舞民间舞蹈满族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