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省视域下大庆体育产业强市策略研究

2022-11-14 03:02赵晓明
对外经贸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庆市大庆体育产业

赵晓明

(大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推进体育强国、体育强省、体育强市建设,核心之一是要发展好体育产业,通过“兴产业”实现“体育强”。尤其对于大庆这座典型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来说,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一、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要点

(一)国家层面

近十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对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陆续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育产业发展逐步成为国家战略,规模更大、业态更活、结构和质量更优,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支柱性产业作用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体育产业发展迎来了从只关注速度到速度和质量效益并重的转变。

(二)省级层面

黑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体育强省建设,2020 年9月,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 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 亿元,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黑龙江省结合实际制定了推动全民健身、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夯实青少年体育基础、促进体育产业市场化、弘扬特色体育文化等战略举措,其中针对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细化提出了优化体育市场发展环境,完善上下衔接、纵横交错的体育产业布局,推动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等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体育同旅游、康养、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装备制造、体育赛事等重点体育产业5 条具体路径。

(三)市级层面

近年来,大庆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体育产业的系列决策部署以及省政府的各项工作要求,体育产业强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2021 年1 月,大庆市政府印发《大庆市落实体育强省建设实施意见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深化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弘扬大庆特色体育文化、强化组织保障六个方面提出了26 项具体措施,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大庆市体育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

二、大庆体育产业强市建设基本情况

总体看,近年来大庆市体育产业发展注重念好“全”字经,积累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在省内乃至全国形成了“人”“赛”“场”“境”四位一体的特色优势,体育产业强市建设局面不断拓宽。

(一)全心全意培养“人”,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作用

竞技体育代表体育的高端、尖端水平,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庆市始终坚持大力培养竞技体育“高精尖”人才,争取将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效益”最大化。一是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加强上下沟通协调,建立起省、市、县专业训练和人才输送的“一条龙”体系,确保优秀苗子运动员能够及时被发现并得到重点培养。二是不断建立健全体育人才交流和培养体系,近年来,大庆市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 名奥运冠军(李对红、丁宁、王镇),向国家队、省队输送了车晓曦、石竞男、曹磊、高颂、周美微、侯凯、王超等人才。大庆市培养的竞技体育人才在各层级赛事中斩获优异成绩,不断激发后来人学体育、练体育、投身体育产业发展。三是坚持在实战中培养人才,以疫情暴发前的2019 年为例,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项赛事中获得金、银、铜牌的数量分别93 枚、119 枚和136 枚,国家级赛事奖牌总数达到16 枚。年轻小将取得成绩令人欣喜,如王泽儒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女子50 米口径步枪三姿团体预赛中获得冠军,并且平了一项全国记录;李世文参加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赛500 米项目并获得冠军。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更是到处可见黑龙江体育人的身影,中国获得的9 枚金牌中,有4 枚是黑龙江籍运动员获得的,黑龙江籍教练员占比55.56%,同时黑龙江还积极选派制冰师和雪童服务冬奥会,在“水立方”转化“冰立方”中黑龙江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上述成绩和成果,为引领大庆市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市场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全力以赴办好“赛”,不断增强赛事经济的助推作用

大庆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农村高于城镇,并位列中国居民收入百强市第54 位,同时,大庆市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萨尔图机场国际航站楼等对外开放项目深入实施,机场旅客吞吐量由2015 年的53.2 万人次增加到2020 年的85.8 万人次。无论从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还是人员吞吐能力看,大庆都具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条件。近年来,大庆成功举办斯诺克国际锦标赛、全省第14 届运动会等重大赛事225 项,“东方谢菲尔德”“体育之城”“赛事之城”等城市名片纷至沓来,大庆也逐渐形成了“举办一项赛事、带活一片产业、兴旺一座城市”的发展路径。目前,大庆举办的影响力、拉动力较大的国际级、国家级赛事包括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国际摩联花式极限摩托车世界锦标赛、WCBA 女子篮球联赛、全国田径冠军赛、全国铁人三项联赛大庆站、全国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全国冰壶混合双人冠军赛、汽车冰雪挑战赛、龙舟邀请赛等。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向国内乃至国际各界展示了大庆的体育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充分引导了市场和投资者的正向预期。

(三)全面发力搭“场”子,切实强化专业场馆的支撑保障

作为经过“石油大会战”,在荒原上拔地而起的城市,大庆与生俱来就带有“体育基因”。大庆市的政府机关、油田机关以及各厂矿,大多都配备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设施。全市体育产业资源和体育基础设施在省内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据统计,截至目前,大庆共建有2908 处体育场地,包括19 座体育场、24 座体育馆、8 座游泳馆;建设满足多功能健身需求的小运动场、室外田径场达到371 块,建设羽毛球、台球、乒乓球和柔道、跆拳道等室内健身场所1474 个,以及足球、篮球、网球、门球等较大型室外运动场地1217 块。全民健身路径超过1 万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5 m/人,每万人体育场地拥有量达到10.14个;中小学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配备率达100%,全民健身工程设施配备率社区达100%、行政村达100%,城乡体育基础设施覆盖率省内领先。此外,全市还拥有各类协会、俱乐部317 家,经常性参与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人数超过7 万人。目前,大庆的体育场、速滑馆、游泳馆等场馆已成为远近知名的地标性建筑,经常性承接吉林、辽宁、山东等多省份专业运动员来庆训练,高标准、高质量承办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田径、冰雪、水上、球类等项目赛事,还承接了浙江卫视《奔跑吧》等节目录制。全市体育基础设施保障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较为坚实。

(四)全民健身入佳“境”,持续夯实体育产业的群众基础

大庆市坚持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体育健身体系。同时,大庆有着“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良好环境禀赋,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27 天,宜居城市竞争力跻身全国第26 位,室内室外健身环境优良,全民锻炼、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一是群众赛事活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大庆市常态化举办“百万青少年上冰雪”“中小学生雪地足球赛”“健身气功站点联赛”“机关事业单位系列体育比赛”“东方惠杯乒乓球联赛”“广场舞表演赛”“大学生篮排足‘三大球’联赛”等系列群众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160 余项次,参与人次超30 万。二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体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强。通过持续不断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全市街道社区、乡镇村屯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提档升级,杜尔伯特、肇源、肇州、大同等县区分别完成了新场馆建设或老场馆改造工作;以黎明湖、滨州湖全民健身长廊为中心,逐年加大对市区公园、农村乡镇体育设施器材匹配力度,积极打造覆盖全市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百姓构建出门健身“15分钟健身圈”;全市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三是趁势谋划了一批全民健身新项目。大庆市抢抓承办第五届全省旅发大会的有利契机,谋划了万宝湖体育公园,奥体中心基础设施配套,三永湖、滨州湖、新潮湖、黎明胡、明湖、燕都湖改造项目等休闲健身项目,将进一步带动市民参与健身,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有待提高

相比于南方发达城市,大庆市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传媒、金融、科技、地产等产业在合作深度、广度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未能通过有效互动来提高各自的产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消费拉动力、品牌影响力以及核心竞争力,体育产业的质量和服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多数集中在萨尔图区、让胡路区、龙凤区、高新区等主城区,县域体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实。居民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还不够完备,现有设备质量还有待提升,实体运作的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运动员教育、教练员素养及科研保障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大庆市现行的体育产业政策以承接落实国家、省相关部署的实施方案、行动计划为主,多数是围绕辖内龙头体育企业、具体体育产业项目“就事论事”,应充分结合全省、全市体育产业发展阶段、实际需求以及未来走势创造性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进而有效形成政策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领。

2.体育产业的资金支持相对滞后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血液”,金融对体育产业支持力度有待提升,体育企业仍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待解决。

3.配套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大庆市在体育产业统计体系、部门协调机制、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等方面都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科学有力的配套保障有待加强。

四、大庆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强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新时期建设体育强省视域下,立足大庆建设“世界著名的资源转型创新城市、中国新兴的数产深度融合城市、全省领先的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产业政策落实、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强化、人力资源发展、配套保障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发力,切实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体育产业强市。

(一)明确大庆体育产业强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1.全力构建“大体育”格局

坚持“搭平台、创条件、优服务、造氛围”多措并举,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品牌体育发展,努力建设体育强市、健康之城。一是夯实群众体育,推动体教融合走向纵深,做到结合民俗传统搞体育、突出冰雪特色搞体育、注重寓教于乐搞体育,稳步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力争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 平方米。二是提升竞技体育,推动校园、社会组织、专业俱乐部、相关部门多方联动,打造竞技体育发展体系,集中选拔培育竞技体育人才,纳入大庆人才发展整体战略和实施规划。三是强化体育品牌建设,以全民健身“六边工程”为牵动,探索举办全民健身日、“赏冰乐雪”等全民健身品牌示范活动,积极发展就近就便、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日常健身活动,立足提高实体化、规范化、社会化程度,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用足用好各级体育协会,形成网格化竞相发展局面。

2.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建立健全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入手,政府为引导方、企业为参与方,制定统一公平的市场规则,推动有序竞争,实现体育产业高效运转,进而吸引各路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大庆市体育产业,拓宽大庆市体育产业发展渠道和上升空间。抢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掀起全民冰雪运动热潮,以及大庆承办全省第五届旅发大会的重要窗口期,积极发展体育经济、赛事经济,围绕大庆百湖特色,发展一批精品冰雪旅游路线,吸引资本积极涌入、媒体争相报道、群众“不请自来”。坚持走融合发展路线,推动“体育+医疗”“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教育”“体育+康养”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

3.优化体育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因地适宜、优势互补,用足用好全市体育学校、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体育俱乐部等资源,培育更多体育经济“孵化器”。一方面,依托张宁羽毛球训练基地、王镇竞跑俱乐部、郑武篮球训练基地等体育明星品牌,发展球类、田径等体育培训,在提高全民体育参与度的同时,厚植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依托大庆速滑馆、游泳馆等各类优质体育场馆资源以及河湖资源,发展速度滑冰、冰壶、冰球、滑雪、游泳、击剑等冬夏季运动项目,提高场馆设施利用率。

4.强化体育产业发展地企合作

要秉持地企合作“新四共方针”,围绕打造地企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树牢“唇齿相依、荣辱与共”思想,不断建立健全高层次、专业化的组织领导机制,全方位、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项目化、菜单式的合作清单机制,互补性、共赢式的合作招商机制,双通道、交互式的干部交流机制,经常性、全覆盖的跟踪督办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的政策保障机制,形成大庆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合力”“最强和音”。

(二)抓深抓实体育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

推动大庆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根源是贯彻落实好各项体育产业政策。结合大庆实际,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抓体育产业政策宣传引导

要想方设法强化政府部门、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体育产业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可考虑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党政干部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强调体育产业政策对发展壮大体育产业的关键作用。同时应不断强化体育产业政策落实的督导与考核,尤其是将国家、省、市体育产业政策中涉及的土地、财税、金融、消费、知识产权等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督考重点,倒逼各部门增强落实体育产业政策的主观能动性。

2.抓体育产业政策统筹谋划

要根据黑龙江省对大庆市重点发展水上运动产业的布局定位,结合大庆湖泊水面众多的特点,围绕龙舟、帆船帆板、冰雪运动、雪地风筝、雪地足球等业态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要以发展赛事经济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基础性和市场关键性作用,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体育业态发展促进议事协调等工作机制,形成特色品牌。

3.抓体育产业政策长效机制培育

以提升产业政策可持续性为核心,推动财政资金、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加大对体育公园、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探索出台机构、个人表彰激励举措。要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信用体系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体育企业信息归集和公开公示,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要将文化引领作为大庆市体育产业政策的特色内容,根据大庆城市文化底蕴,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体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庆名片”。

(三)建立体育产业多元资金支持体系

1.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多元资金需求

一是合理整合财政资金,设立“大庆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资金跟踪、定期会商和使用效果评估机制,将有限财力高效用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刀刃”上。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探索建立“大庆市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绘制“大庆市体育产业链图谱”,梳理形成《大庆体育产业资金需求清单》和《大庆市优质体育产业投资标的名录》,促进体育产业资金需求与省内外私募基金、风创投机构、战略投资者精准对接,吸引各路资本投资大庆亿鑫化工女篮、大庆育才篮球学校、万宝湖体育公园、大庆银浪生态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三是形成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引导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联合发力的体育产业资金支持体系。

2.创新金融工具服务体育产业发展

一是引导保险机构研发并广泛推广常见体育项目运动险种,如篮、排、足“三大球”和乒、羽、网“三小球”。同时,针对潜水、跳伞、攀岩、探险等极限运动,以及专业竞技体育特点,研发推出相应保险产品。二是用足用好互联网创新金融工具,提高体育消费者投保保险、寻求金融服务的自由化、便利化体验。三是加大金融对体育产业支持力度,指导推动全市各县区、各产业园区建立体育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相关融资产品常态化调查机制,形成体育企业融资项目库和产品资源库。建立“部门推、县区报、平台找”的体育企业融资需求摸排机制,推行2小时内电话联系、1日内实地调查、5 日内反馈融资方案的“215”金融机构快速响应机制,提高体育金融服务质量。

(四)完善体育人才供给体系

一是规范体育人才培育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方向,逐步建立体育人才评价体系,同时在体育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大功夫。二是依托大庆市高等院校,围绕各自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强化体育人才培养,逐步实现体育人才、体育产业人才多管道“培、育、选、用”。三是注重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探索从法律、金融、文化等行业跨专业培养体育职业经理人等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体育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四是深入开展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交流,支持有条件的部门和机构推行大学生实习实训、联合培养等项目。

(五)强化配套保障体系建设

在全面完善设施配套,增强大庆体育产业“硬实力”的同时,还需不断完善各项配套制度机制,提升大庆体育产业发展“软实力”。

1.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

深入研究国家关于体育产业的统计标准和规范,深化体育管理部门和统计部门协调联动,结合大庆市实际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并将体育产业统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帮助党政决策部门更好掌握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全貌和真实底数。探索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大庆市体育产业统计平台,推动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数据进行常态化收集、整理、监测和发布,并针对性做好统计分析。研究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建立涵盖产供销各环节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补齐体育产业统计短板。

2.完善多部门协调机制

推动加强体育管理部门与发改、财政、统计、税务、金融、科技、市场监管、公安、安监、卫健等部门合作,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衔接配合,不断夯实体育产业统计基础,深挖体育产业税源潜力,简化优化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商事登记流程,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体育产业倾斜,提高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服务质量,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氛围。

猜你喜欢
大庆市大庆体育产业
大庆市盐碱地治理措施探析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加快大庆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
大庆市房地产业供需现状与建议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
九曲黄河第一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