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效果实证研究*

2022-11-15 23:02王强芬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生医学

王强芬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020年教育部下达《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各高校围绕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开展了积极探索[2]。医学院校适用于构建具有医药文化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3]。随着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许多医学专业教师围绕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4]。本文通过调查2020年某医学院医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总结常见的课程思政类型和开展方式,揭示医学类课程结合专业特点融入思政育人的效果,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笔者选取了12门医学类课程20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观摩主讲老师的教学开展过程,对医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实效性的问卷调查,并对老师和学生半结构式进行访谈,分别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视角阐释在教与学环节中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育人效果的影响因素。

1 调查基本情况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人体解剖学》《药剂学》《内科护理学》《诊断学》等12门医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或是学校立项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或是参与了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一定积累,具有代表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都选取一定的样本课程,课程授课对象涉及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检验、生物技术等专业。

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目标是观察这些课程的主讲老师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关注专业老师如何把医学专业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内容结合起来的方式和教学方法,观察学生学习状态,观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向医学生发放医学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活动效果的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0份,有效率为98.57% 。同时,分别对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医学院校师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的真实态度与想法。

2 教师视角:医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类型

2.1 涵养家国情怀,浇筑爱国之魂

本次研究的12门课程,专业教师都有不同程度地从爱国主义出发,涵养青年大学生与国家同心同向的家国情怀的教学案例设计。如药理学在抗疟疾药物的学习中,以屠呦呦研发分离青蒿素的艰难历程为例,辅以我国几代药理科学家对建设和发展药理学做出贡献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又如病理学在讲解呼吸系统疾病之病毒性肺炎时,结合钟南山等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事迹,引领医学生勇担服务国家社会的责任。

2.2 强化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直接服务于全民健康事业,要求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医学人才。这一点在各专业老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毒理学老师通过讲述承受巨大压力,以一人之力抵制反应停在美国上市的凯尔西,让美国免受反应停事件的危害,强调毒理学工作者的职责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认真、严谨、坚定的职业素养。药剂学老师讲解灭菌工艺的验证时联系“欣弗”事件厂家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影响了灭菌效果。强调药品生产关乎百姓的生命,不允许有一点侥幸心理,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操守,坚持做良心药。临床、护理等多名专业老师都介绍了我校女实习医生在上海街头为昏厥老人做心肺复苏的感人事迹,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体现社会担当。

P1:案例13,《妇产科学》王老师:“现在大家都在把专业课和思政教育联系起来,这对医学类课程来说,从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职业操守是最自然贴切的,也是我们经常做的。”

2.3 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医学是科学,更是人文科学,医学院校应背靠人文,面向医学,渗透医学人文教育于医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以维护医术的圣洁,成就医者天使的美誉[5]。“医学与人文融通”是某医学院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各门课程在课堂教学培养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方面做了许多探索[6]。妇产科学老师通过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的事迹,向学生强调作为一个医生,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即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药剂学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说明成功的实践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化身白衣天使的两个翅膀。

P2:案例11,《内科护理学》陈老师:“‘上海南丁格尔’蔡蕴敏是首批‘上海工匠’中的一名,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国际造口治疗师之一。她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精益求精练就的高超医疗护理技术,还因为她常年不惧恶臭,有一次从糖尿病病人的足部伤口中清理出66条蛆虫。蔡蕴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为患者解除身体和心理的伤痛,护理的是伤口,温暖的是人心’。”

2.4 敢于质疑批判,训练创新思维

医学科学的进步是医务工作者在现有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不被过去认知所束缚,敢于质疑和批判。这一思政元素也被各门医学类课程充分挖掘[7]。人体解剖学老师以解剖学之父维萨里为榜样,借助其名言“我要以人体本身的解剖来阐明人体之构造为己任”激励学生面对权威要敢于质疑批判,尊重事实。医学影像学老师介绍全球数字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领域被GE、飞利浦等垄断,GE 在CT/MRI领域的原始创新,导致医疗影像行业标准由GE制定,对比我国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激励医学生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P3:案例17,《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韦老师:“在讲授芽孢时,我通过永生细菌的发现与实验展开PBL教学,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有没有这种永生细菌?如果有这种永生细菌,你是否敢于服用或者注射到自己体内?这种做法是否有科学依据?通过讨论来训练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盲目、不盲从的精神。”

2.5 增强辩证思维,提升哲学素养

不少专业老师,尤其是临床医学的老师从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融合哲学思维中的辩证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普遍联系思维来讲解专业知识。如药理学老师通过介绍发明阿司匹林和海洛因的霍夫曼,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说明药品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能治病救人,让患者远离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当药品出现滥用或错用的时候,不仅无法缓解病痛,还加剧病情甚至变为毒品,危害社会。免疫学老师告诉学生免疫细胞NK 的表面具有杀伤活化性受体和杀伤抑制性受体,激活后可活化或抑制杀伤作用;T细胞表面有共刺激分子,分为正性共刺激分子和负性共刺激分子,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讲解这些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免疫细胞功能的精密调控。

2.6 传承传统文化,坚守法治精神

《人体解剖学》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关于吃就有“细嚼慢咽”的说法,说明在细嚼慢咽的过程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病理学在讲解病毒性肺炎时,介绍中医中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励医学生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作为医生也需要懂得法律,这一点也反映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开展活动中,不少医学课程老师在介绍临床案例时候,会适当结合临床上曾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教育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培养严谨职业态度和高尚职业道德。

P4:案例3,《人体解剖学》于老师:“立足中国象形字文化,阐释‘活’字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解剖学。为什么“氵 + 舌 = 活”?“氵”表示什么?为什么舌边有水就是活?活人的口腔里总有口水,我们观察实验室里的大体老师,他们为什么没有口水呢?口水是不是生命力的象征?通过一个“活”字,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结合人体的体会变得生活化,解剖学活了、传统文化活了。”

3 学生视角:课程思政教学育人调查结果

3.1 医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态度

调查显示,在医学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伦理、价值观培育等思政元素,得到学生肯定,68.41%的医学生很赞同,25.22%基本赞同,6.23%表示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访谈时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已在思政课接受过类似的教育了,部分专业老师重复教育没有必要。“医学遗传学课堂上,老师在讲解5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时,他举了一个出生时就被诊断为成骨发育不全的遗传病患者李帅,通过讲解其身残志坚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但我希望老师更多是从专业角度教我们如何认知这种遗传病,如何用专业知识帮助他,如何预防,避免更多人的患病。”(临床男-医学生20200128)访谈发现,对于适时、适度,自然地从专业角度融入思政元素,大部分医学生比较认可与欢迎。如果课程思政“匠气太重”,则不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专业课上讲思政,不是一定要拿出多少时间长篇大论,画龙点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药剂学黄老师讲授中药炮制等传统工艺,在课程结束时引用了同仁堂的名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课后我一直在品味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中医药人炮制药物时的严谨认真,同时这一对联里的语言魅力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着迷。” (药学女-医学生20200316)数据表明,学生对急救医学课采用团队合作与角色实践教学模式,在培训急救能力的同时增加医患沟通、换位思考、人文关怀等教学元素,53.04%的非常赞同,39.13%的赞同,可见对于无痕无声自然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活动,大部分医学生是非常肯定和欢迎的。

3.2 医学生对课程思政不同类型教学活动的态度

针对医学类课程常见的7种课程思政类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强化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敢于质疑批判,训练创新思维,增强辩证思维,提升哲学素养这些与医学职业素养关系密切的思政类型,医学生喜欢老师采用显性教育方式。“诊断学潘老师授课时多会穿插一些具体临床案例,揭示疾病诊断与医生的理论思维水平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告诉我们科学思维离不开辩证法。我们也希望更多老师在临床诊断教习中,多多培养我们的临床辩证思维。(临床男-医学生20200133)其他与医学职业素养关系间接的思政类型,大家都倾向隐性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这一类型的课程思政教学,医学生倾向隐性教育,他们认为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他们才是德育力行处。“我还记得第一次在解剖课上见骆老师样子,瘦瘦的身材,讲话声如洪钟,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位与癌症搏斗了三十多年的病人。大家都称呼他为斗士,他一边与命运抗争,与病魔搏斗;另一边带病坚持教书育人三十余年。上骆老师的课,同学们最积极,想坐前面的座位都要提前去占座才行。他总是强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不能忘本,况且想要有好的身体,就必须有文化的滋养。他认为绝大部分的疾病来自于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他经常开玩笑的说:我最擅长的是“话疗”。确实,经过和他“话疗”,我又会重拾信心,开始我学医之路的漫漫征程。”(临床女-医学生20200116)

调查表明,“强化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76.52%)和“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75.65%)这两种思政类型在实验、见习课和校园活动采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好,更受到学生喜欢。98.99%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营造医学职业精神的校园文化这种隐性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如开展医学生宣誓仪式、实验动物的默哀仪式、开展医师节护士节等节日活动,传承职业精神。访谈的学生大多对学校《人体解剖学》第一课进行的拜师、除垢、鞠躬、默哀、送别仪式,教师讲述目前遗体捐赠的现状,以及人体标本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带领全体医学生代表进行解剖学誓词宣誓等活动表示认可。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感受敬畏生命、感恩回报、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像这类将枯燥的专业课演绎成深刻“人生大课”的课程思政教师们表示欢迎[8]。

3.3 医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数据显示,42.9%学生非常满意专业老师课程思政教学活动,48.55%比较满意,8.12%表示教学一般,有待提高,0.43%不满意。关于课程思政教学对自己提升职业素养、涵养道德品质、培养哲学思维、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16.67%表示帮助非常大,53.33%认为帮助较大,20.87%帮助一般,5.07%选择帮助较小,4.06%认为帮助非常小。而且从年级看,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对自己提升职业素养等帮助非常大会随着年纪的增加而递增。他们认为思政元素添加生硬(41.3%)、教学内容脱离专业实际实效性不强(22.61%)和授课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17.83%)这三个因素最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36.81%的学生最希望专业教师在课堂讲解思政内容时能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访谈时有学生建议通过临床技能大赛、病理技术大赛、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护理礼仪展示活动开展思政育人更受学生喜欢。访谈还发现,在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同一思政元素和案例被大部分专业老师用于教学,那么协同育人的叠加效应不仅不会发生,反而会出现“回弹效应”。冲在抗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应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和屠呦呦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两个案例几乎出现在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由于该案例被过度挖掘,引发回弹,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佳。

4 讨论与建议

4.1 坚持显性和隐性的统一,重在隐性教育,协同育人无声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思政元素融入医学专业教育,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开展方式,对于从职业道德、辩证思维这些与医学职业素养关系密切的课程思政类型,适合采用显性育人;而对文化自信等与医学职业素养关系间接的课程思政类型,采用隐性育人方式比显性教学效果更好。事实上,课程思政作为近几年我国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新形态[9]。医学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键在于“润物无声”。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要善于把“融德于教”蕴于“随机”,在不着痕迹的情况下,用自然的行动去启发和感染学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研究发现,医学类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隐性教育,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隐性渗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校园氛围的熏陶三种浸入式隐性教育,让思政元素如“盐”般融入专业课课堂这碗汤里。研究还发现,医学的实践性与服务性特征,加强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的思政育人,效果更好。七成以上的学生希望思政育人不仅仅体现在理论课,应加强实验、见习课、校园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的环节的思政育人。临床见习及实验实践课是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大的承载体[10]。我们应充分发掘临床见习课程、医学实践项目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实践教学实施浸入式育人,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出发寻求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的隐性结合。例如把“服务学习”理念融入教学中,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了医学类课程“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11]。

4.2 推进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嵌入层级协同,协同育人耦合

调查发现,12门医学类课程都存在部分案例被过度挖掘,产生回弹效应,还发现部分医学生担心课程思政会减少专业知识的教学,这说明顶层设计与各门课程层级协同的必要。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层级协同,避免回弹效应的发生。层级协同是指公共基础课以实现课程思政根本目标为主,侧重培养理想信念和公民道德等;专业基础课以实现课程思政基本目标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等;专业核心课以实现课程思政职业目标为主,侧重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分类分层协同育人,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确定各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和切入角度,形成系统化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12]。

4.3 彰显课程思政特色创新,明晰办学个性,协同育人精准

共性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个性指某一事物所特有的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据。每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良传统、风格和显著特征,这一办学个性是这一学校的内在精神气质和鲜明特质[13]。因此作为医学院校,依托于学校定位和教育模式等鲜明特色与优势,将医学特色融入思政育人体系中,构建基于医学特色的“大思政”格局,才能充分发挥出学校德育的优势[14]。凝练医学类课程思政的特色,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不盲目照搬其他学校和其他课程做法,而要突出自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精准育人。调查结果表明,61.74%的医学生主张医学类课程有其独特的专业品格,应该挖掘特色的育人元素。协同育人的精准不仅体现在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还体现在因时制宜。调查发现,15.07%的学生还希望老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受2020年疫情影响,线上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常见方式[15]。访谈发现医学生希望老师充分利用线上工具提供更多的课程思政育人服务,如用微信等方式推送课程背后含有思政元素的故事、史料等资源,把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到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在线教学过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生医学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类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