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的北京老城微花园绿色微更新途径

2022-11-17 07:48侯晓蕾姚莉莎
园林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老城花园营造

侯晓蕾 姚莉莎

HOU Xiaolei* YAO Lisha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北京 100102)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China, 100102 )

基于对北京老城微花园参与式设计共建持续7年的研究,并通过一系列落地实践,对微花园城市绿色微更新设计治理途径进行了阶段性和体系化探索。北京老城微花园城市绿色微更新,将“微花园”作为一种设计治理手段,以“小微空间”和“人”为更新对象,以“1+N+∞”为更新模式,通过搭建社区营造和社会治理平台、组织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和共同营造、建立共治共享的认领认养和后期维护机制等更新路径,总结出一套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从社区辐射到街区的,适应于北京老城区居民日常生活和可持续存量发展的城市绿色微更新途径。

城市微更新;微花园;街区更新;社区更新;社会治理

当前,城市发展由增量建设转入到存量更新阶段,城市更新逐步进入到精细化治理的微更新进程,小微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成为北京老城微更新的重要关注点。“微花园”作为一种城市绿色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从尊重百姓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出发,以小微绿色空间为切入点,以公众参与为核心,通过重构景观空间、激活社区活力,实现公众参与和社区治理,对城市公共空间和绿色生态的补充与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微更新的研究背景

1.1 相关政策背景

随着“存量更新”理念逐步成为城市空间规划的新常态,尤其是在2017年住建部推进我国“城市双修”的政策背景下,以小微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为改造对象,以“拆旧补新、修复再生”为特点的城市微更新,成为城市存量更新阶段的主要模式[1]。《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 - 2035年)》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 - 2035年)》中提出“开展留白增绿、补齐短板、改善环境、提升品质的城市修补工作”“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完善绿地体系,开展绿化美化建设,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舒适的公共空间”等指导意见。住建部印发《2022年“口袋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包括建设计划、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以及保障措施等,最终形成国家级的1 000处小微空间提升示范。该文件首次将小微空间、口袋公园的建设实施计划作为国家级政策实施引导,对于拓展城市绿色小微公共空间、方便居民就近游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可见,随着我国城市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城市社区和街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品质与公共生活逐渐被重视,对城市复杂性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绿色景观环境提升和参与式设计日益被强调。近年来,以北京为例,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合作等途径,陆续开展了“微空间·向阳而生——朝阳区小微空间再生计划(2019)”“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2020)”“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100个公共空间(2021)”项目,探索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模式和经验。

1.2 城市微更新的多元模式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存在多种模式驱动(图1),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多元合作型、社会自治型。总的趋势是从早期自上而下的政府大包大揽,逐步发展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多方共建共治共享,居民和社会组织在城市微更新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和主动的作用[2]。

图1 城市微更新的多元模式图解Fig.1 A multi-modal diagram of urban micro-renewal

政府主导型:在政府主导管理型模式下,政府作为投资方、建设方和管理方,全程推动城市微更新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等各个阶段。

多元合作型:多方共建共治型的城市微更新,往往是居民或者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进行提案,政府认同后进行立项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多方参与的基础上共同决定城市微更新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进程[3]。

社会自治型:探索居民自治是长远的目标,但是目前该类型大多还做不到完全的居民自治,需要进一步的长期培育。

2 微花园:作为一种多元合作型的设计治理手段

2.1 微花园设计治理的意义

微花园采用多元合作型的城市微更新模式,是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案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的目标[4]。党的十九大将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下放到基层,社区成为国家治理的最小单位,要求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力量对社区治理的协同作用[5]。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对加强社会治理提出了创新型要求,以空间设计作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社会治理,即设计治理。城市微更新需要与社会治理进行充分结合,将小微空间的设计治理作为突破口和聚焦点。

“微花园”的“微”字具有双层解释:一方面是微小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微更新”的含义。在北京老城区,遍布着众多小微尺度的绿色空间,一般称之为北京老城区“微花园”。北京老城区的整体保护,是对于历史、人文、建筑、景观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全面保护。“微花园”的基地往往是一些居民自发种植并有杂物堆积和空间侵占等问题的空间,通过参与式设计和多方协作提升这些小而美的绿色空间,从而达到景观美化和邻里关系促进的双重效果[6]。以社会治理为视角,微花园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绿色微更新设计治理手段[7]。

2.2 微花园社会治理的内容

自2015年起,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在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史家社区和中社社区培育基金的支持下,对北京老城区微花园进行了多年的持续探索。“史家胡同微花园系列2015 - 2022”是在北京城市内涵式发展转型背景下,以微更新介入北京老城胡同社区,提升老城空间功能和协同居民社区参与的研究实践。微花园是北京胡同居民自发而普遍的环境美化方式,经常集观赏、食用等功能于一体,是居民日常生活和环境塑造的结合。在更新改造过程中,社区居民自发拆除违建,提升空间环境的同时改善了社区关系。北京老城区史家微花园探索分为:Mapping观察记录、互动展览和社区营造、公众参与互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通过以上4个阶段的设计治理,逐步构建微花园的网络化格局,打造微花园城市绿色微更新的模式(图2)。

图2 北京老城“1+N+∞”的微花园地图(以朝阳门街道为例)Fig2 Map of the old district micro garden “1+N+∞”in Beijing (with Chaoyangme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3 “1+N+∞”:网络化的微花园城市绿色微更新模式

“1+N+∞”的微花园微更新模式,是一个微花园的网络化布局结构。通过落地1处微花园示范中心,带动周边实现N个微花园试点,通过公众参与式营造活动触发基层治理,为居民参与活动赋能,带动无穷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更新路径中,最终形成北京老城微花园绿色微更新社会治理的提升路径与模式。“1+N+∞”的工作路径,将艺术和设计带入生活,并通过社区营造、互动展览、参与式共建等方式影响更多人,创建社区居民、基层政府、社会力量的共享共治平台。

3.1 1个示范中心:打造北京老城微花园示范点位

微花园示范中心是在社区原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未被使用的庭院基础上设计建造的,居民可以来到这里学习多种微花园的设计和营造方式,感受生活美学。“可食微花园”是通过种植当季食用的植物,丰富城市植物生态多样性,传播有机生活态度(图3)。“疗愈微花园”是通过种植芳香植物和设计柔软的景观材料,打造“五感”体验的放松型微花园(图4)。“胡同生活微花园”通过将居民的生活闲置物品进行改造,例如设计旧物改造盆栽等方式,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场景,营造生活美学气息(图5)。同时微花园示范中心还建设了提升生态环境的景观设施,螺旋花园、昆虫旅馆、蚯蚓塔和立体攀援等生态装置帮助提升微花园环境生态。设置北京老城种子交换站帮助居民开展种子交换活动,沟通邻里感情,促成社区共建,居民可以带着自家多余的种子来这边交换,线上或线下交流的同时获得更多种植灵感和乐趣。

图3 微花园示范中心的可食微花园Fig.3 Edible garden at the micro garden demonstration centre

图4 微花园示范中心的疗愈微花园Fig.4 The healing garden at the micro garden demonstration center

图5 微花园示范中心的胡同生活微花园Fig.5 Hutong old things garden at the micro garden demonstration centre

微花园示范中心同步探索了多项工作实施路径:征集社区微花园志愿者参与到认领认养和后期维护,从点滴做起美化身边的环境,逐步实现老城绿色环境的整体保护和针灸式渐进微更新,最终打造生态和谐、全龄友好的绿色微空间。微花园志愿者小队承担起日常养护工作,定期喷洒自制的橘皮水、烟蒂水控制害虫,使用酵素水和堆肥作为肥料,利用自然生态的方式进行种植。居民的认领认养和志愿者值守保障了微花园示范中心的可持续维护。

3.2 N个落地试点:形成北京老城微花园网络化布局

微花园营造是从试点更新开始的。通过建设社区营造机制,邀请居民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共同建设,充分的公众参与促进了居民维护微花园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通过逐年推进,统筹实现N个不同类型的居民参与式微花园样板落地,探索出多场景下的微花园设计模块与共享共治模式。例如,位于史家胡同54号院门口的墙根儿微花园,与居民宗奶奶深入沟通交流,对微花园进行了全程参与式设计共建以及认领认养机制构建。设计通过尊重原始场地固定的竹竿搭种的种植方式,增加耐阴植物,营造“花枝半倚墙,园畦多种瓜”的闲适生活场景感与叙事性,将空间的叙事性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图6)。

图6 微花园的落地试点——墙根儿微花园Fig.6 The landing site of micro-garden-micro-garden at the base of the wall

3.3 ∞个居民和社会力量:多元参与下可持续的社区营造力量

居民的认领认养和志愿者值守保障了微花园的可持续维护。同时,招募社区在地组织和社区园艺能人参加活动,讲解微花园理念及操作方法,传播生活美学营造理念,同步发放《微花园手册》和微花园启动包,建立社区园艺团体,为居民提供交流学习园艺种植的平台,居民们可利用微花园启动包中的花草和花器布置多个特色的微花园,自行建设培育微花园,根据手册进行养护,培养园艺兴趣爱好(图7)。∞代表着微花园生活美学理念的持续传播。

图7 微花园的公众参与和社区园艺团体Fig.7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icro garden

4 从社区更新到街区更新:崇雍大街街区微花园的探索

微花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尺度虽然小,但遍布在老城社区的胡同和院中,也遍布于街区公共空间中。从社区微花园到街区微花园,微花园作为一种绿色微更新途径,能够渗透到城市中的各个角落,促进城市的社区更新和街区更新,同时促进公众参与到街区公共空间的共治共享中。

4.1 城市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激活策略

崇雍大街微花园是微花园从社区更新走向街区更新的创新型空间探索。2019 - 2021年,在东城区政府和城管委的支持下,十七工作室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于崇雍大街沿街公共空间中见缝插针地设计植入了多处各具特色的体现老北京在地文化的微花园。街区微花园满足了居民和游览者的休憩休闲活动需求,同时提升了街道空间的景观艺术品质(图8)。

图8 崇雍大街街区微花园Fig.8 Micro garden in Chongyong Street block

设计团队根据微花园的现场问题进行选点,为街道空间量身定制提升方案。街区微花园规模较小,却解决了街道空间的现实问题,例如微花园可以提供遮挡裸露箱体、垂直绿化和休息设施等功能。同时微花园从北京文化汲取养分,将“老北京遛鸟”“放风筝”“转风车”“糖葫芦”“滚铁环”“斗蛐蛐”“兔儿爷”等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观艺术装置植入街道空间。崇雍大街的微花园软化了沿街建筑边界,见缝插针式地补充绿化和休息设施,同步增设了一系列景观装置,提升了街巷空间的生态绿色和北京文化特色,营造出北京老城区的生活美学。

4.2 街区微花园的商户共建机制

2021年5月,崇雍大街东四街道组织开展“共建微花园 携手靓崇雍”活动,以共建共享方式建设、维护街区环境。35家商户代表和花友汇的热心居民通过社会自治的微更新模式,共同将一棵棵海棠、丁香、玉兰树苗种植到商户门前的大街花坛里。为了提升崇雍大街景观风貌,崇雍大街沿线商户选定30多处微花园点位,并号召商户认养门前的微花园,后期与热心居民、花友汇成员共同维护,建立起长效的维护机制。

5 微花园绿色微更新手段

5.1 搭建多方参与的治理平台,持续推进参与式设计和共建

将微花园作为一种以空间切入的社会治理手段,首先应该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平台。治理平台的组成各方包括政府(街道和社区)、责任规划师、设计师、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并在治理平台中讨论确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各方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治理平台的搭建是保证微更新项目有效推进的前提和基础[8]。其次,需要运用平台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治理模式,例如“1+N+∞”的微花园微更新模式[9],制定并细化相关的社会治理途径和制度,明确微更新运营和持续的路径。合理具体的设计治理模式能够保障微更新的顺利推进。

搭建多方参与的治理平台和模式后,应推进居民全程参与微花园设计和建设,使居民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参与者和主人翁,而不是形式上的建议者与反馈者,并充分展现其对空间的使用和管理需求[10]。整个过程,设计团队根据已有的设计架构和方案对小区居民进行引导,并对居民提出的设计意见和建议给予判断、整合和方案转译,与居民进行全程共同协商,直至达成一致方案意见。全程公众参与的设计和共建是微花园微更新的核心内容。

5.2 挖掘社区能人和自组织,开展持续的社区营造

在微花园微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挖掘社区能人和自组织,推进“微花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居民建立在地组织团体,立足社区绿色微更新和生态微治理,挖掘社区能人和积极分子,以自发力量推进微花园微更新。微花园商议指定认领认养者,微花园示范中心组建微花园志愿者小队,承担起日常养护工作。如崇雍大街的商户进行商户门前街区微花园的认领认养工作。

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系列活动,赋能社区营造进程。微花园线上活动结合社区团体对植物种类识别和植物生长周期判断的需求,开展园艺知识科普培训、专家团体解答疑惑、与社区团体产生良性互动。线下活动开展种植培训,通过带领居民体验组合盆栽制作,了解植物的习性分类以及正确的移栽植物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居民参与微花园微更新的积极性[11]。社区营造形式多样,包括园艺种植活动、社区文创设计、参加设计周、志愿活动等。

5.3 建立共治共享维护机制,保障微花园长效维护

建立共治共享维护机制才能够保证项目的可持续运行,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是微更新是否真正有效的衡量标准[12]。通过公众参与提升居民的积极性,同时促成多个利益方的意愿和诉求。使多元主题能够全程参与方案的分析研究、方案制定、维护管理等相关环节,从而有效监督和维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微花园微更新的社会治理[13]。微花园是一个持续的绿色微更新过程,可持续的微更新过程需要基层力量的保证。微花园在参与式营造过程中征集微花园志愿者参与到认领认养和后期维护中,以“责任制”的形式保障社区微更新的公共治理和共同营造的长效维护机制。

注:文中图1为姜可佳绘制;图2为张思琴绘制;其余均为十七工作室团队合作绘制。

猜你喜欢
老城花园营造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夜晚的花园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