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越西彝绣的传承路径研究

2022-11-20 06:20杨芳刘美莹
西部皮革 2022年19期
关键词:绣娘彝族刺绣

杨芳,刘美莹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61004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明确了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农村,为我国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1-2],从其制作材料的选择到纹样的取舍无不蕴含着民众的认知与智慧,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民族瑰宝都受到了程度不一的冲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则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试以凉山州越西县的彝族刺绣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其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的传承路径。

1 越西彝绣概况

越西辖区内17 镇3 乡,全县总人口约37.4 万,县内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①。文中的“越西彝绣”是指在凉山州岳西县彝族聚居地的特定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刺绣艺术。彝族刺绣多以图案的形式体现在五彩斑斓的彝族服饰上,常用图案纹样有日、月、星、彩虹、白云、山、水、波纹、鸡冠、羊角、牛眼、树叶、花卉、什物器皿、几何图案等,根据图案需要再用以红、紫、蓝、黄、绿、灰等色彩搭配。彝装常用彝绣的部位主要是男子的项背、衣襟、袖臂、裤筒,女子的头帕、衣领、项背、袖臂、烟包等。2021 年7 月,笔者有幸在成都参加了由岳西县政府牵头举办的“‘美丽乡村·手艺先行’彝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主题展”,展览中所见绣品工艺之独特、技艺之高超、纹样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越西彝族刺绣是越西县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凝结着代代越西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信仰,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对彝绣的传承是赋能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以其为着力点发展经济,继而以点带面,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2 越西彝绣的传承困境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越西彝绣的生存环境已发生极大改变,这为越西彝绣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生存空间弱化

这里的“生存空间”是指彝绣产品需求的减少和市场的缩减。过去彝族服饰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女性均需习得刺绣技艺以为生活所需。然而,外来市场的介入为越西带来了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服饰,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市场上购买现代服装。越西籍的一位校友向笔者叙述:“现在的越西,除了农村里的老人还有穿着全套彝族服装外,其余多数为彝装和外来流行服装混穿,学生和儿童几乎都穿现代流行服装。”②此般现象就导致了彝装需求的减少,亦使得愈来愈少的人从事刺绣活动,越西彝绣的传承渐露危机。可见,当全社会的主导经济发生变化,某项大众消费减弱时,原本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某种技艺也就逐渐衰落成为仅有少数人掌握的技艺[3]。

2.2 传承主体出现断层

刺绣作为一项口传心授的“活态”技艺,传承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过去,刺绣作为彝族女性的一项必备技能,女孩们从小便开始学习刺绣,而如今孩子们很小就进入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再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刺绣技艺。此外,商品经济对人们的价值观亦造成极大影响,越西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外出就业,而少有人决心留在家中学习彝绣、传承彝绣。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就发现,在越西的绣娘群体中多为中老年人,鲜有30 岁以下的绣娘。老一辈传承主体年岁渐长或离世,而年轻一辈基于主客观原因不愿意继续学习刺绣,越西彝绣的传承人出现了断层。

2.3 市场拓展不足

就目前而言,越西彝绣的市场主要被定位在彝族群体,针对彝族之外的人群市场生产的成品还不多,然而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成品完全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就笔者所见,越西彝绣2021年于成都举办的主题展参展人员主要是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媒体机构及部分彝学学者和彝族同胞,很少其他民族和社会领域的人员参加。此外,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一位彝族阿妈也透露出他们的绣品主要是售卖给自己民族人士的信息。越西彝绣若仅仅将受众定位于本民族本地方之内,其消费市场将受到极大限制,也势必会影响越西彝绣的传承与发展,故而笔者认为市场拓展不足是越西彝绣传承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3 越西彝绣的传承路径

3.1 融入现代生活,拓展适用范围

非遗之所以会衰落,主要在于它的生产方式、产品审美样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当下的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已经不太相匹配,急需在传承非遗的图形和色彩之美,以及文化符号和手工技艺特征的同时,与当代设计、艺术和现代生活对接,通过改革和创新,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实用需求[4]。千百年来,越西彝绣作衡量女子聪慧的标尺,成为越西女性群体的必备技艺,而伴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彝绣的使用频率下降,传承的必要性亦随此消减。彝绣传承过程中最突出问题也正是因为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改变而带来的绣品需求减少,致使其不断被边缘化。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既是导致越西彝绣式微的原因,也是彝绣创新发展的契机——即从消费群体的现实需求出发,提取越西彝绣的核心元素进行创新生产,打造适合当代生活的产品,进而拓宽彝绣的适用范围。

彝绣技艺要实现长远发展,重中之重就是尽可能地融入当下的社会生活,在尊并利用传统元素的前提下创造符合当下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绣品。例如选用传统彝绣的纹案和技法制作外套、披肩、围巾、提包等现代服饰产品;选用日、月、花草等元素绣制适宜框裱的收藏品等。当彝绣能够获得更多受众,并成为我们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时,于其传承而言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3.2 关注传承主体,助力彝绣传承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要素,没有传承主体,彝绣的传承便无从谈起。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彝绣现有传承人的生存境遇,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彝绣传承人的培养。

3.2.1 关注传承人的生存境遇

过去越西女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作时间相对自由,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刺绣活动,但如今女性的职业已发生很大转变,她们或为家庭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选择外出就业,或因外出求学而脱离本乡本土,再无暇从事刺绣手工艺创作。故而我们在探究如何传承越西彝绣时,要充分利用好乡村振兴的机遇,努力发展彝绣产业,为更多绣娘提供工作岗位和生计来源,进而走出一条既能传承好彝绣技艺又能关照到传承主体的双赢之路。

3.2.2 推动彝绣传承进校园

据笔者田野调查所知,越西的中小学会邀请部分非遗传承人前往学校开展主题讲座,但是因讲述次数不多、时间有限,学生很少能够和传承人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这就导致学生对其讲述内容仅仅停留在浅显的认知层面。笔者认为可将彝绣知识纳入越西现有中小学美术课与劳动课课程教学范围,聘请有资历的传承人作为专项教师,为学生教授有关彝绣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技艺,让学生体验、学习倍具魅力的彝族刺绣,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对彝绣的认识,培养对彝绣的兴趣。

3.3 拓展销售范围,转变市场定位

现有彝绣产品多将消费群体定位在彝族群体内部,这极大阻碍了越西彝绣销售市场的扩大,因此,越西彝绣应转变销售策略以走出越西,走出凉山。首先便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除上文中所论述到的创意生产之外,还应对消费群体进行分级,即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力度和需求采取“手工+机器”相结合的制作模式。柳宗悦在《日本手工艺》中谈道:“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手制作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5]。纯手工技艺产品凝结着更多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价格必然居高,此时,消费群体受到限制。但若采取“手工+机器”的模式,用机器生产胚样,再由绣娘在关键位置绣制纹案,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大大降低绣品的价格,让更多人能够消费得起彝绣产品。

其次就是提升越西彝绣的对外知名度,对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通过抖音短视频、直播、微博等平台记录彝绣的生产制作过程,同时配以口头或文字解说,展示越西绣娘的匠人精神和精湛技艺,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4 增加文化知识教学,丰富培训内容

在越西,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已将技能培训纳入彝绣传承重要途径,但是现有培训多是针对绣娘的刺绣技艺进行技能方面的辅导,缺乏对彝绣文化知识层面的教学。此外,个性化的市场要求也对绣娘提出更多挑战,因此,笔者认为还需加强对彝绣创意与设计理念方面的培训,只有这样,越西彝绣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出路。

3.4.1 增加越西彝绣的文化知识教学

所有的刺绣作品,都不只是一种祝福,一种愿望,还渗透着中华数千年的传统思想,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每件刺绣作品都承载着厚厚的文化内涵[6]。越西彝绣正是因其特殊的渊源、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而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故而彝绣的传承不仅仅需要技艺的沿袭,独具魅力的越西彝族文化作为彝绣灵魂所在,亦是越西彝绣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急需关注的重点。访谈过程中,每当笔者向绣娘问起她们所绣图案含义以及色彩选取原因等问题时,得到的总是诸如“一直都是这样”“就这样传下来滴”一般的答案,可见,绣娘对于刺绣文化的内涵知之甚少,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应当增添这方面内容,提升绣娘对彝绣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的了解,反之,传承下来的技艺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4.2 增加创意与设计培训

彝绣技能的培训,提升了绣娘的刺绣技能,但于彝绣产业发展而言,越西彝绣创意产品的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绣娘们不只是要具备良好的刺绣功底,同时还需要有创意的思维和一定将传统彝绣与当下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对此,在培训课程中,首先需要为绣娘及时提供现行市场流行的纹样、款式等,丰富绣娘现有的刺绣内容,启发她们的创作做思维;其次针对传统彝绣没有的设计内容,则需专人教学,指导绣娘们学习新事物的刺绣技法。对此,可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利用高校师资资源为越西绣娘培训设计知识,还可协商建设高校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为越西彝绣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可起到对外传播作用。还可带领绣娘们前往成都等大城市开阔眼界,了解市场流行趋势。

3.5 数字化记录,永久性传承

数字化记录,通俗地说,就是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记录对象,通过录入、扫描、摄影、转录、摄像等方式生成数字资源[7]。刺绣技艺是高度动态化的过程,数字化手段刚好契合这一需求,这就使得数字化记录成为彝绣传承不可替代的途径之一。由于刺绣手艺高深的绣娘年岁渐老,一些独门技艺存在消失的风险,对此,可以邀请资深绣娘演绎刺绣的整个流程,并讲述刺绣方法要点、颜色搭配、图案意涵等内容,利用相机等工具进行影像录制,如此,无形的记忆则变成了“有形”的实体。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对彝绣技艺进行永久性记录,避免技艺失传。与此同时,采录的影像、文字等还能供技艺不足者学习和相关学术研究之用。

4 结语

越西彝绣产生于越西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承载着越西民众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传承好彝绣既能够使其经济价值得到更好实现,也可推动越西地方文化与习俗的传递,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越西彝绣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围绕彝绣核心元素进行创意生产,注重传承人的培养、文化内涵的沿袭和市场的拓展,同时,也要认识到数字化应用对越西彝绣传承的重要意义。

注释:

①截至2022 年3 月数据,https://www.yuexi.gov.cn。

②访谈时间:2022 年3 月10 日;访谈地点:成都;访谈人:伍各莫,彝族,23 岁。

猜你喜欢
绣娘彝族刺绣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绣娘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