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

2022-11-20 14:08魏建霞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8期
关键词:病虫草害玉米螟株距

魏建霞

(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山东博兴 256500)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意义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简言之就是利用种植玉米的空隙地来进行种植大豆。该技术根据玉米成长期特点,利用其栽植空间将大豆种植在地垄沟里,该技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实现双赢,即使大豆的光照受到影响,但玉米边行单株产量远高于内行单株产量,这样在同一片地里,不仅能促进玉米大豆和谐共生,还可以实现一季双收。对于该技术,其关键在于品种的选配、作物播种日期的选择、玉米与大豆间的距离等方面,还可增加种植密度来实现土地的合理化、高效化利用。在其复合种植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种及播种日期这两个核心要点,在选种时,一定要兼顾玉米与大豆的成熟周期,选择种植要求低、抗倒伏性强的品种,择优栽培。再注意挑选成熟度相较于玉米慢的大豆种子,这样就可以在生长后期有效地利用玉米的空间优势和光照特点,使较低的大豆苗可以充分吸收所需要的阳光与营养,健康生长。通过实现田间优化配置,使光、肥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实现高产稳产。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际运用

2.1 选配品种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想要保证高产,对于大豆、玉米的品种选择尤为重要。由于该复合种植技术的前提条件是玉米不减产,所以,对于玉米品种的选择就成了该技术的核心。由于在该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玉米植株间距会缩小至10 cm左右,所以在挑选玉米种子时,需要侧重考虑品种的耐密性,而且玉米也需要为大豆保留一定栽植空间,以保证大豆的生长,所以也需要考虑玉米植株的类型。玉米植株的类型可以依据其主茎与叶片的夹角进行划分,可分为平展型、半紧凑型、紧凑型,植株类型的不同,对于光照效果也不同,为了保障大豆的正常生长,应选用边行优势明显、适合密植且植株紧凑型的品种。从地域差异性的角度出发,西北地区可以选用迪卡159、丰垦139等,西南地区可选用仲玉3号、正红6号等,黄淮海地区可选用纪元128、登海939等品种;而对于大豆品种的选择,则需要考虑抗倒能力、耐荫性及成熟度,应优先考虑产量高和有限结荚型习性的早中熟品种。例如,西北地区可选用中黄30,西南地区可选择贡秋豆5号,黄淮海地区可选择齐黄34、石豆936等品种。对于选种问题,还是需要从当地的实地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

2.2 模式选用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单行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模式,第二种为双行玉米大豆种植模式。这两种模式的选择的关键是确保该地复合种植玉米密度与清种种植密度相当,而大豆的复合种植密度需达到清种种植密度的70%以上,在满足这两个关键条件的基础上,再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地质地形、清种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大豆及玉米两种作物带的行距、株距等,旨在提高玉米与大豆的产量。一般来说,采用玉米、大豆2∶4的复合种植模式较为普遍,即实行2行玉米带与4行大豆带的种植模式。例如,在当地的大豆复合种植密度达到清种种植密度的70%以上时,大豆带数通常选用2~6行,窄行20~40 cm,由播种机单粒播种,株距8~10 cm,播种密度8 800株/667m2;玉米复合种植密度与清种种植密度相当,玉米带数为2~4行,窄行40 cm,株距10~14 cm,播种密度4 000~4 500株/667m2,建议两种作物带间距60~70 cm。而受环境的影响,具体模式的带数、行距、株距是不同的,对于西北及西南地区,建议大豆种3行,行距30 cm,玉米带宽≤40 cm,两作物带间距60 cm;西南地区玉米株距13~14 cm,大豆株距10 cm;而西北地区玉米株距12 cm或14 cm,大豆株距8 cm或16 cm;黄淮海地区建议种大豆4行,行距30 cm,两作物带间距65~70 cm,玉米带宽参照西北西南地区标准,玉米株距11 cm,大豆株距10 cm。

2.3 合理施肥

在肥料施用时必须按照减量协同、高效环保的原则进行科学化、合理化施肥,通过播种施肥机进行施肥前,要综合考虑玉米、大豆的不同需求,需要在满足玉米用氮量的同时减少大豆用氮量。按照玉米的正常需氮量施加氮肥,由于需要保证大豆正常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则需要控制氮肥用量,可以选择施加含氮量低于20%的低氮肥。在控制氮肥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施加有机肥来保证其土壤肥力,及时补充所缺乏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从施肥量的角度出发,在玉米单株的施氮量与单作相同的情况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的施氮量与单作玉米、大豆的总施氮量相比要低4 kg。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区玉米需采用50~65 kg/667m2施用量的高氮缓控释肥,间作区大豆则需要选用15~20 kg/667m2施用量的低氮缓控释肥,并且使玉米大豆种子与肥料行距保持8 cm以上。在大豆玉米带状套作区,在播种玉米时,施加高氮量的专用配方肥,并且保证化肥施用量在20~25 kg/667m2,待玉米的进入大喇叭口期时,配合播种大豆,在距玉米20~25 cm处追施配方肥,并且保证化肥追施量达40~50 kg/667m2,以保证玉米大豆肥料公用的目的,提高肥料利用率。但追肥通常是在基肥与种肥不足的情况下施用的,在此情况下,要特别注意不能在灌溉地区将肥料混入水中进行灌溉,否则,会导致大豆氮含量急剧增长,抗倒伏能力变弱,致使产量下降。

2.4 适期播种

在进行单作时,一般大豆的播种在夏秋两季:对于夏播,由于大豆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宜早播,通常在小麦收获后就可以进行播种;而秋播大豆则大多在8月10日前进行播种。对于玉米的播种季节一般在春秋两季,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不同,春玉米在4~5月份进行播种,秋玉米在7月份进行播种。而对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来说,播种前需要综合考虑考虑各地区的差异性。例如,西南地区,需要在3月下旬~4月上旬先播种玉米,再在6月中上旬播种大豆;在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玉米大豆却可以同时播种,西北地区于5月上旬播种;而黄淮海地区需要在6月15~25日小麦收获后进行播种。但是若播种前墒情不适宜播种,土壤含水量低于60%,则需要对进行灌溉,也可以采用播种后喷灌的方式来增加含水量。

3 病虫草害防治策略

3.1 主要病虫草害类型及特点

较于单作玉米与大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病害抑制率为4.2%~60%,主要病害发病率大幅降低。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有穗腐病、粗缩病、纹枯病、玉米螟虫、蚜虫、桃蛀螟等,其中玉米穗腐病由病原菌及产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玉米整个生长周期,该病多发于土壤黏重的低洼地块,而且症状复杂多样,极易混淆;桃蛀螟在玉米虫害中广为人知,在玉米穗期直接影响玉米感染穗腐病。大豆主要病虫害为根腐病、病毒病、斜纹夜蛾幼虫、大豆食心虫等,病害受气候、降水因素影响较大。大豆根腐病的发病周期较长,从苗期到结荚前均可发病,而带状套作的种植模式,使土壤中微生物增多,降低了发病率;大豆食心虫多以幼虫入住豆荚,侵食豆粒,并且大豆食心虫虫害较为广泛,多地都有发生,但带状间套作的种植模式对于大豆的病虫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在该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内的杂草总量及杂草丰度较为单作作物均有下降。

3.2 病虫草害防治措施

3.2.1 合理用药

由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不同时期的病虫草害种类有一定差异,所以要根据玉米大豆生长周期及生态区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来制定防治计划,把握玉米大豆主要病虫草害类型的关键防治期,科学合理用药。在玉米播种前,应加强种子处理,利用种子包衣技术,在玉米播种前使用吡虫啉+肟菌·异噻胺按药剂与种子比例1∶400对种子进行包衣,可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及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等土传病害;玉米播种后,在大喇叭口期选用1.5%辛硫磷颗粒剂“丢心”,防治玉米螟;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40~80 g/667m2的药剂量与5%井冈霉素水剂5~7.5 g/667m2的药剂量兑水50~75 kg进行喷施,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持续两次,可防治玉米穗腐病。大豆在播种前,采用精甲·咯菌腈霜灵悬浮剂(精歌)18~25 g拌种100 kg的药剂量,进行拌种处理,防治根腐病;在大豆播种后,选用4%高氯·甲维盐微乳剂以0.6~0.8 g/667m2的药剂量,兑水50~75 kg,在低龄幼虫期或孵化高峰期进行喷施,每隔7~10天喷施一次,共喷施2次,可防治斜纹夜蛾、豆荚螟等害虫。

3.2.2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对于杂草防除应与当地的苗情、草情、气候、土壤等条件相结合,根据当地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方式,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关措施,分区施策。例如,玉米播种先于大豆的带状套作方式,在玉米种植区,若在播种前田地已有杂草,可采用草铵膦进行喷施。在播种后,出苗前,可以采用乙草胺药剂进行灭草;苗后除草在玉米苗生长至3~5叶期时,选用二氯吡啶酸对于茎叶进行定向喷施。在大豆种植区,播种前三天,观察田地草情,采用草铵膦于田间空行处定向喷施;在播种后出苗前除草,采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苗后除草于大豆生长至3~4片复叶期,选用精喹禾灵药剂对于茎叶进行定向喷施。玉米大豆同期播种的带状间作方式,在播种后的1~2天内,选用乙草胺对播种地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苗后除草,需要分区进行,在玉米种植区,根据苗情、草情,在玉米生长3~5叶期,杂草生长2~5叶期,选用玉米专用除草剂对于玉米作物茎叶定向喷施,但需要与大豆隔开施药,若发生药液漂移,豆苗可能发生药害。

3.2.3 生物防治

玉米螟又称钻心虫,由于其食性较杂,不仅作为玉米作物的主要害虫,更危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而对于玉米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防治,其中不乏利用生物防治,以虫治虫。首先,使用白僵菌对于上一年的玉米秸秆垛进行封垛处理,消灭秸秆内越冬的玉米螟,这样虫源基数就会降低,通过考察当地玉米螟化蛹期,在化蛹期前,用白僵菌粉与滑石粉以1∶40的比例调配进行防治。还可以在玉米田间释放赤眼蜂,以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预测田间成虫产卵高峰期,并在田间设立1个/667m2放蜂点,每个蜂点放1.5万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可在第二次增加放蜂数量,可达到以虫灭虫的效果。大豆食心虫成虫,多在大豆花期过后至结荚期,钻入豆荚,食害豆粒,极大地影响大豆的品质,对于大豆食心虫也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灭杀。

3.2.4 做好不同时期病虫防治

在播种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抗病虫的优质种子,并在播种前通过包衣或拌种进行处理,预防病虫害。在进行种子处理时,多侧重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大豆根腐病及地下害虫,可以选用含有杀虫成分的种衣剂例如丁硫克百威、吡虫啉药剂等进行种子处理。在玉米抽雄期,也是大豆分枝期,需要对于玉米螟、黏虫、红蜘蛛等害虫及叶斑病、大豆锈病进行防治;针对玉米、大豆病害,可以选用吡唑醚菌酯这类杀菌剂进行喷施处理,而对于该时期的害虫可以通过化学防治、理化诱控的两种手段进行防治,可以使用杀虫灯、可降解色板诱杀害虫,也可选用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杀虫喷剂进行喷施防治。在玉米大豆进入成熟期后,需要在前期防治的基础上,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因为该期是玉米成穗、大豆结荚的重要时期,该期主要对于玉米灰斑病、大豆锈病及豆荚螟、大豆食心虫等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针对性地选用杀菌剂、杀虫剂进行混喷兼治,与此同时,注意玉米植株生长情况,必要时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

4 结语

在玉米大豆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关键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严格按照该技术进行种植工作,并且要综合考虑当地情况及诸多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制定出相关解决措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提高玉米大豆产量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病虫草害玉米螟株距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巧解“植树问题”
兴城地区玉米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