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2022-11-20 15:45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三官堂小学谢珠英
亚太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倒数数学知识深度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三官堂小学 谢珠英

课程改革环境下,数学课堂一改往日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堂当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通过课堂活动的组织,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说理课堂的构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启发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发挥其课堂主体性,让课堂教学深度十足,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方面不断发展。要实现深度学习目标,就需要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不但能够运用知识结果,还要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说理,体会知识内涵。所以,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者应该对说理课堂在高效教学中的运用加以探讨。

一、从问题辩论中说理,感受知识深度

从“说理”文字表面进行分析,“说”就是“辨析”或者“讲论”的意思,“理”就是“道理”或者“事理”的意思。融入教育体系当中,代表在教师指引之下,学生对于知识点内容、生成和应用展开深度分析,寻找知识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且采取深入阐述方法,让学生对于知识不但能够透彻理解,而且还能对知识内涵有深刻认识。说理课堂以“说”作为外在表现,“思考”则是说理课堂的核心所在。当学生参与说理过程时,可以边说理边思考。如此分析,高效说理课堂在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辩论上。如果是真理,那么就会越辩越明,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思辨过程,学习思维方面也会更加清晰,可以实现深度学习。

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分析,知识不但理论性强,而且具备抽象性特点,大部分小学生习惯运用感性思维,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能力发展尚未完善。所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辨,启发其进行说理价值较高。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可以在说理过程当中对于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感知,锻炼自身思维,自身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将问题辩论落实到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分析学生认知基础、能力基础,根据授课重点,营造辩论情境,设计思考性极强的辩论问题,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做好引导与启发工作,让学生主动说理。

例如,“倒数”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中,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如下问题:“1 和1 之间可否称为互为倒数?”并就此问题展开课堂辩论赛,为学生提供说理平台。按照座位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代表“正方”,其观点是“赞同1 和1 称为互为倒数”;另一组学生代表“反方”,其观点为“不支持1 和1 称为互为倒数”。说理过程中,正方代表率先抛出观点,反方代表也针锋相对,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此时,正方代表提问:“请问反方同学,两个数之间能够称为互为倒数的前提条件应该是什么?”这时反方代表迅速给出观点:“我们本节课刚刚学过,乘积等于1 的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此时正方代表给予肯定:“没错,乘积等于1,这两个数就能称为互为倒数。1×1=1,因此符合定义要求,所以两个数可以称为互为倒数。”对此,反方代表立刻反驳道:“1 和1 都不是分数,因此互为倒数也无从谈起。”正方代表给出回应:“互为倒数的定义当中并没有规定两个数必须都是分数。”此时,笔者明显看到反方代表陷入沉思。正方代表乘胜追击,补充辩论:“无论是两个整数,还是两个分数或者小数,只要是二者乘积等于1,那么即可称为互为倒数,因此1 和1可以称为互为倒数。”最终正方代表获得胜利,反方代表也表示认同。

通过上述辩论活动可以明显看出,在辩论的环境下,课堂学习氛围较为紧张,学生都可以积极思考问题,并对具体问题展开辨析,在说理辩论的过程当中不断思考,对于数学概念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说理过程中,数学思维和辨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发展,能够体现说理课堂的高效性。

二、从猜想验证中说理,突出学习深度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处于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才能发散思维。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足时间与空间,让其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系列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才能找到说理途径,在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当中,和数学知识深度接触。以说理教学内涵进行分析,说理过程运用的思维和探索过程有着紧密关联,因此,学生能否顺利参与探索学习过程决定着说理课堂效率高低。

小学生思维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学生主要通过探索发现问题,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在证明结论的过程当中,演绎思维的运用稍有不足。对此,教师需要设计猜想验证学习活动,并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使其在猜想和验证过程当中说理,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的有效引导,能够弥补学生在演绎或者推理等环节中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让其顺利完成知识的验证,在探索阶段体会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度学习。说理属于体现论证逻辑合理性的重要思维形式,在“猜想”或者“验证”顺利推进过程当中,具有重要辅助作用。因此数学课堂还可以将猜想验证作为说理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分数简单计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教材例题的学习已经对简单分数加减计算方法有所了解,此时,笔者并未让学生做更多的习题进行巩固,取而代之的是设计“猜想验证”活动,对于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度学习。在这一环节,为了体现说理课堂的教学特色,笔者采取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说理的教学模式。笔者率先提出:“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加减算式,老师可以快速说出结果,分子和分母在20 以内也可以。”听到此处,学生纷纷都想出题“难住”老师,于是说出几个算式,发现老师都能又快又准地计算出结果,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计算这样的问题是否有规律?或者有简便算法?”听到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笔者及时回应:“的确,同学们可以参考分数加减的运算规律,思考如何才能快速计算,得到结果。”学生思考以后,迅速说出:“老师要求分数分母相同,例题中给出的算式分母也都相同,那计算的时候是不是不必考虑分母,只需要将每个分数的分子相加或者相减就可以得出答案?”笔者回应:“同学们的猜测很有道理,不过猜想需要通过验证才能证实是否准确,请大家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有学生提议:“是否可以将分数的分子换成50 以内或者100 以内的数字?”经过学生猜想和验证,发现猜想正确。这时,学生为自身又掌握了一种计算方法感到快乐,学习成就感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通过设计猜想验证活动,能够为学生说理和思考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发问的同时,脑海当中对知识进行持续思考。整个说理过程中,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在发问和说理的过程当中,不断掌握全新的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三、从实践活动中说理,体验知识内涵

处于全新的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受到教师高度关注。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对于课堂教学也有明确要求,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而体会抽象知识。但是,部分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大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本质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并不能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说理。在感性思维的引导下,课堂学习常常浅尝辄止,探究过程也是走马观花,最终不过是浮光掠影,学生难以全身心参与其中,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目标。

对此,在实践活动授课阶段,教师需要挖掘教学内容特点,考虑学生认知能力,设计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说理,使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获得学习体验,在说理环节掌握知识,在实践过程增长技能。所以,课堂教学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说理,形成深刻学习体验。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可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或者测量的方式将任意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所学知识或者所给工具完成实践任务,各小组完成任务以后可以汇报结果。有的小组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说理:“可以使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对所有三角形的内角进行测量,分别测出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之后将其相加,能够得到所有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度。”针对学生的结论,笔者给予肯定,随之抛出问题:“三角形内角和、180 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的探究结果对吗?”“能否使用其他的方法验证结论?”各小组成员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考,并且使用“剪一剪”“拼一拼”或者“折一折”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实践过程中,笔者同样进行引导:“如果同学们画出的三角形不是特殊三角形,或者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那么求出的内角和也不一定是180 度。”“有没有哪种办法能够让测量次数少,而且还能获得准确的结果呢?”在笔者的引导下,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将同一个三角形三个角都剪下来,之后再拼接到一起,如果能够组成一个平角,那么不必测量,同样能够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可以看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结论的验证过程想到了更为简便的方法。上述教学流程结束后,教师还可引领学生“想一想”,引导其通过实践操作将抽象知识概括出来,通过说理的方式对于数学知识形成感性的认识,得到的结论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环环相扣,让学生循序渐进获得学习体验,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不断说理,解决问题,强化学生课堂参与感,在实践阶段完成说理,深刻体会数学知识。

四、从知识拓展中说理,了解知识本质

课堂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而是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引领学生在拓展学习阶段进行说理,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应用。

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全面观察学生,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事物,寻找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和生活之间知识的关联,让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说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感触方面,单纯教授学生程序性知识还远远不够,而是应该将知识向实践当中迁移,变为学生的思维工具,让数学知识能够成为学生思维或者生活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价值。

例如,讲解“圆的认识”内容以后,笔者提出生活化问题:“为什么要将水壶盖制作成圆形,下水道井盖也是圆形的?”“在篝火晚会当中,人们为什么会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形?”上述问题和本节课知识重点紧密相连,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虽然上述现象较为常见,但是学习圆的知识以前学生并没有对其展开思考。在笔者的问题激发下,学生开始思考上述问题。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总结出:“无论是水壶盖还是井盖,设计成圆形能够保证壶盖怎样放都不会掉入壶中或者井中。”“一群人围圆而坐能够保证每个人都能观看到处于中心点表演的人员。”可见,将数学知识关联生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进行说理,精准找到生活事件当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运用数学知识说明原因。

通过课后拓展问题的设计,将数学课堂加以延伸,拓展到学生的生活领域,让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说理,对数学知识也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构建说理课堂,引领学生参与说理过程,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对于课堂问题敢于辩论,对于数学现象敢于猜想,对于延伸内容深度理解,对于数学计算本质有所把握。在上述教学活动当中,大胆说理,打造具有深度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说理过程中感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倒数数学知识深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惊喜倒数日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