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支架在论述文写作中的运用
——“走向深刻立意”教学课例的实践及反思

2022-11-21 04:28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陈丽华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段通知书朴素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 陈丽华

在教学实践中,仅仅教学生写作技法,对其思维和作文深度的提升收效甚微。为此,在论述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由仅仅教导“怎么写”转向“构建思维支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导学生走向立意的深刻。笔者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通过三次课堂教学的实施,使得“思维支架”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逐渐明朗。

一、“素材依赖症”下的思维“隐身”

现代认知理论明确提出,写作是一种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而就之前考查的议论文而言,很多考生一旦确定了主题,就能用丰富的古今中外事例来进行论证,叙例的文字多,析例的文字少,故而大多表现出宽度有余而深度不够。但论述文是一种力求多分析、重深度的写作方式,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影响读者行动的说理性文章。

《201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中,就明确提出了关于写作论述文的要求。其中,在发展等级的“深刻”一级中提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为此,如何从命题中透过“事”“现象”,提炼“观点”,并以因果链的逻辑形式将二者有机链接,成为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材料:又是一年毕业季。有些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下足了功夫,设计出“最书香”的、“最科技”的、“最惊艳”的、最……的录取通知书。还有一些高校则不把心思花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上,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和语言达到发布录取通知的目的,走上了简约朴素的通知书设计路线。

看了以上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面对材料中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惊艳独特或简约朴素,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用一系列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很多学生的作文基本架构如下所示。

珍视简约朴素

相比较通知书的艳丽奇特,更赞赏简约朴素。

梅兰竹菊以其平淡内敛、谦虚低调,千百年来更受大家的赞誉。所以,简约朴素的录取通知书才更受赞赏。

人亦是如此,唯有简约朴素才能更受世人尊重,比如李清照、沈复、居里夫人……为此,只有简约朴素的录取通知书才更得大家的心。

所以,大学录取通知书艳丽奇特,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唯有简约朴素的录取通知书才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内涵。

这样的论述,只用举例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将真正说理、分析事物内在因果逻辑的环节完全隐去,显然与作文发展等级中的“论述深刻”是搭不上边的。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第一次课堂实施情境:“为什么”作为任务分析支架

围绕《考纲》中关于“深刻”的理解,第一次教学设计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深入说理——层层追问,摆脱依赖”。利用层层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向深入说理。

赞赏惊艳独到的录取通知书,为什么?——吸引别人眼球、对学生尊重、有仪式感、可以体现大学的理念、可以展现大学的环境、能表现一个大学的创新水平等等。这样做的背后是为什么?——大学竞争激烈、把学生放在首位、大学就是要创新等等。为什么在竞争激烈的情形下,大学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在创新上做文章?—人文情怀、创造能力、文化自信是大学的根本。

赞赏简约朴素的录取通知书,为什么?——节约成本、精力,体现大学的理念,启发学生精心学习等等。这样做的背后又是为什么?——大学要将精力放在科研、教育等方面,学生到大学就是学习的等等。为什么学生到大学就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术和风骨的坚守是大学的根本。

原本的设想是带领学生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不断对结论背后的本质展开层层追问,但整节课下来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说,特别是追问到最后关于大学的根本和使命问题时,学生回答被动,且有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录取通知书不同设计的背后与反映的大学使命是不完全相等的,设计惊艳独到的录取通知书的大学体现其人文情怀、创造能力、文化自信,难道设计简约朴素录取通知书的大学就没有这样的情怀和自信?

(二)第二次课堂实施情境:“关联词”作为结构支架

环节一:层层追问,摆脱依赖。借助关联词“因为”,通过不断追问,探寻“大学录取通知书”惊艳独到或简约朴素背后的本质,之后让学生对原有语段进行修改。

环节二:不断质疑,走出感性。借助关联词“诚然……但是……如果……”,通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讨论惊艳独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否就等于大学不注重探寻真理、简约朴素的录取通知书是否就等于大学没有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出感性,走向深刻说理,并对上一环节修改后的语段再次修改、补充。

试图借助关联词这一结构支架,通过层层追问、不断质疑,解决绝大多数学生只选择赞赏“惊艳独到”或“简约朴素”录取通知书的简单理由,并不做深刻论述的问题。

但是,在让学生展示所修改的语段时,发现学生的语段如出一辙,与其说是走向深刻说理,不如说是只用了关联词将上课带领学生分析的内容再组织一遍。这显然不是深刻说理,而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禁锢。

(三)第三次课堂实施情境:思维进程下的多支架运用

经过两次磨课发现,真正的思维支架应该具备“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维展开的具体路径”这一隐一显两大基本特征。在第三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借助“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反驳质疑,辩证分析”这样的“隐性”思维过程,再使用一系列“显性”的思维支架——任务分析支架(头脑风暴、素材支架)、结构支架(范文支架)、修改支架(素材支架、范文支架),不断引导学生走向说理的深刻。

教学目标:(1)通过对例题材料从“现象—本质—辩证”的层层深入,准确把握材料的立意,明确走向深刻立意的思维进程及方法角度。(2)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能较为严密地表达观点,提高论述文材料分析能力,能准确而深刻地立意。

教学重难点:通过层层深入,掌握通过“现象—本质—辩证”的思维过程,把握材料准确而深刻立意的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分析考场作文学生的立意(联考卷作文)。①呈现学生在考场作文中的立意。②分析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够深刻。(2)深刻的立意1:透过现象,探寻本质。①借助补充材料,分析题目材料的本质——大学的使命。②借助以上材料,学生讨论,确定材料的再立意,并交流。③教师对学生原来语段进行修改,让学生比较、评析。④小结:深刻的立意——透过现象,探寻本质。(3)深刻的立意2:反驳质疑,辩证分析。①再次展现修改后的语段,学生对语段进行反驳。②借助补充材料,明确修改后的语段思维不严密性。③小结:深刻的立意——反驳质疑,辩证分析。

三、思维支架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三个着力点

(一)有“隐”也有“显”

在写作教学中,支架是整合、嵌入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显性的学习支持系统,是在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的“脚手架”,有提示、建议、触发、指导写作的功能,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写作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深刻立意”的写作任务,在第二次的磨课过程中,尝试借助关联词“因为”“诚然……但是……所以……”来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但结果大相径庭,反而变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为此,在论述文写作中,“支架”的运用不只是形式的运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支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才是论述文走向深刻的关键。

关于“思维支架”的含义,已有学者提出这样的概念:“思维支架就是在写作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思维目的所凭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既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又包括思维展开的具体路径。”由这一含义可以清楚地发现,“思维支架”包括一“隐”一“显”两个方面,“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是“隐”,“思维展开的具体路径”是“显”,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抓“思维支架”的“显”这一形式是行不通的,它不能带领学生的论述走向深刻,“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是“思维支架”的核心,是一篇文章能否走向丰富和丰厚、深刻和辩证的关键。例如在第三次教学实践中,通过借助“现象—本质—辩证”的思维过程,以及“层层追问,反驳质疑”的思维展开具体路径,让学生把握材料准确而深刻立意的过程及方法,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的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交流。

(二)“架”在“现有”和“潜在”之间

支架是建立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帮助学生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写作任务,所以支架的搭建必须建立在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与层次上。如果不清楚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层次,则支架的搭建往往没有必要或起不到预计的效果。

例如在第一次教学实施过程中,花时间去提问、归纳为什么赞赏“惊艳独到”或“简约朴素”的录取通知书,而真正的思维瓶颈处则简略带过,所以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讨论。而通过课堂的反馈来看,讨论赞赏哪种录取通知书的理由,看似热闹非凡,其实绝大多数学生是对自己考场作文中写到的理由的复述。可见,在这个讨论环节中搭建思维支架,是没有必要的。为此,在后来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在作文中呈现的双方理由进行了归纳,并以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作为支架,讨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

进行到探究大学使命时,虽然学生对大学都有畅想,但毕竟没有真正体验过大学生活,所以他们的想法还是比较原始、粗浅的,需要借助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学的使命。

探讨完大学的使命,就是通知书设计背后的大学理念,原本的设想是让学生对语段进行修改,课堂就结束了。但第一次课程之后,学生就提出惊艳独到的录取通知书不代表这个大学就不崇尚真理,而简约朴素的录取通知书也不代表这个大学没有创新精神。可见,学生的思维到探寻本质的环节并没有终止。所以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层次,又借助反驳质疑,促使学生走向更深刻的立意,而事实证明,反驳质疑部分也正是课堂最精彩的部分,这种精彩不仅仅是课堂的热闹,更多的是思维的不断碰撞。

为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课前让学生完成提纲、课后让学生对语段进行修改、平时注重搜集学生的作文或片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建立在学生现有思维水平和层次上的支架,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三)多种支架与综合运用

正因为有效的思维支架应建立在学生现有的思维层次和水平上,所以随着课堂的不断推进,思维支架只是起到一个临时的帮助作用,当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需要撤去支架,或者另行设计更高级的思维支架。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支架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第一次教学实施过程中,只借用支架层层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走向深入说理。在最开始探讨为什么赞赏“惊艳独到”或“简约朴素”的录取通知书,学生讨论激烈,但探讨到大学使命时,基本都是教师在说,不断追问,看似在带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实质上学生只是被教师带着回答一个个问题,却没有收获,反映出来的就是课堂的沉闷、毫无波澜。

而在第三次教学实施过程中,当学生对于大学的使命、立意的辩证分析存在思维瓶颈时,除了借助“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反驳质疑,辩证分析”这样的思维支架,还借助任务分析支架(头脑风暴、素材支架)、结构支架(范文支架)、修改支架(素材支架、范文支架)等,让抽象思维具体化甚至可视化,不断引导学生走向立意的深刻、思维的深刻。

在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今天,写作教学要从结果教学转向过程教学,教师就应该强化支架意识,学习支架设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真实的问题与困难提供帮助,并尊重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此为抓手,以训练为手段,真正将思维支架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尊重自我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地判断、分析问题。

猜你喜欢
语段通知书朴素
入学通知书
隔离朴素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工地上的他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通知书
50年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