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以毓德,“行”方久远
——关于“‘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1 04:28福建省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吴丽梅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养正力行行为习惯

福建省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 吴丽梅

如何在传承习惯养成教育基础上,把单一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拓展到全面教育?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道德行动?如何培养学生从小有“正”气,懂“正”行?课题组在进行“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的研究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的提出背景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林格用多年时间开展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科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阐述道:“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劳动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优良行为习惯是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习惯经反复训练,才能趋于定型稳固。”自古以来,“正”和“行”的德育思想极其丰富,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孟子》中则提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传统的儒家教育大多提倡“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思想。

近年来,因城市建设需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比例日益增多。这类学生父母忙于生计,忽视了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给校风建设增加了难度。我们发现,虽然学校之前没有构建系统的德育模式,但无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团等优势元素,都很好地指向了“正”的教育。因此,学校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必须建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德育模式,整合学校之前方向及零碎的教育理念,结合当下学校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发德育特色课程,让儿童通过学习实践,达到正心、正德、正见、正行的育人效果,合力推进生态校园的建设。

二、“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的概念界定及创新点

(一)“养正力行”概念

“正”从意识层面讲是指“好的想法和倾向”,从实践层面讲是指“正确的行为和做法”。“养正”是指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认识、行为规范,“力行”是指把“正”的意识、认识、规范化作实际行动。

本文主张的“养正力行”是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学校影响和教师教育引导下,帮助学生形成“正”的意识,包括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认识、行为规范等;践行“正”的行为,包括在学习中学会方法技巧、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在社会中学会交往等,培养学生“德正”“学正”“体正”“美正”,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德育模式

在实践研究中,德育模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倡导知行合一。行为受意识支配,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养正力行”是“正识”和“正行”的有机统一,“正识”是基础,“正行”是目的。二是坚持全面育人。不仅包括“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层面的培养,还包括“学习”“健体”“劳动”等层面培养,它是“正人”“正学”“正体”“正美”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三)创新点

一是建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德育管理评价机制;二是形成合力,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养正力行”小学德育模式;三是构建“五正”,即正人、正学、正体、正美、正劳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地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教育校本化、课程化、系统化,有利于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的养成与提升。

三、“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养正”校本课程体系

1.“正人”课程

基于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实施“养正力行”德育模式课题研究的学校,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别开发和实施一年级“礼仪养正”、二年级“习惯养正”、三年级“行为养正”、四年级“文明养正”、五年级“道德养正”、六年级“品行养正”系列校本课程,配套开发了相应文明礼仪教育的视频资源及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2.“正学”课程

制定“三姿”即坐姿、握姿、写姿训练要求,制定“三姿”训练口号,设立“三姿”训练周,即每学期第二周,加强学生正确“三姿”发展教育。学校制定“学习行为规范细则”,对听课、作业、考试等提出明确要求。“读书会”要开展“好书推荐”会议、“我是读者”“我读、我说,我读、我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书籍为媒介,传播知识、传递价值、传承文明。

3.“正体”课程

全面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启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上午开展30分钟的大型课间活动,下午开展20分钟的体育课外活动。开设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拉拉操、花样跳绳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确保每个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掌握两项运动技能。

4.“正美”课程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实施“体育艺术2+1”。为有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将陶笛、太极扇引入学校课堂作为普及性的艺术教育项目。成立管乐队、民乐队、书法、生态绘画创作等艺术活动社团,方便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5.“正劳”课程

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意识。将学校划分成若干劳动责任区,由学生自己负责清洁。利用教师和家长资源开发缝补、插花、刺绣、简易木工、简易电工、简易车工等劳动实践课程。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我是社区小志愿者”“我当一日班长”“我当一日清洁工”等系列主题劳动体验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二)构建养正力行“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1.用“正”的评标体系激励人

评价是督行的重要手段。在养正力行教育中,要将学生“正”的意识化作“正”的行为,做好教育引导,建立一套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将内隐的意识化作外显的实际行为。课题组成员学校将少先队争章升级活动与“明六礼、力七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出一至六年级《六礼七行成长评价手册》,队员们认真对照成长手册中每一项的评价要求,每个月根据自己的表现,自觉从“明礼”和“力行”两方面统计得星数,在“优秀、达标、需努力”图标上打钩、签名。同伴、家长、教师进行综合评议。评价体系的建立,激励学生将行为习惯内化成自觉行为,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用“正”的课程体系渗透育人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渠道,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在养正力行德育模式实践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的“立德树人”。重点突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包括“三姿”、注意力、学习思考力、发言、作业订正等;二是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教育,包括思考方法、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审题方法、解决问题方法等;三是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包括爱国、爱党、敬业、诚信友善、互敬互爱、乐于助人等。

例如,在法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模拟少年法庭”活动,学生担任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书记员、被告人、原告人等身份,构建法庭情境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交警部门联合开展“模拟小交警”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学习交通指挥手势,在学校操场四个路口设置了模拟交通岗,安装了简易红绿灯,当学生做操或集会时,由学生轮流担任指挥或执法的“交警”,自觉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3.用“正”的互联机制塑造人

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有力的外延力量,实施家校共育,能更有效地促进“养正力行”育人成效。学校组建各级家委,分工合作,组建拓展课程服务部、学护部、家校协调部、研学部等。上下学时学校周边道路段人车混杂,护学部的家长到岗维持秩序、督导学生上下学安全行路;拓展课程服务部的家长,为学生安排形式多样的“校外讲坛”活动;每逢学生要进行研学实践活动,学校研学部的家长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研学任务,策划研学路线和具体活动方案;运动会上,健康服务部会派具有医护专业知识的家长到现场,为学生快乐运动保驾护航;“雨润家长读书会”每期组织各种读书分享会、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等,帮助全体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四、“养正力行”成效和启示

(一)办学成效

1.“正”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在学生中得到内化

“养正教育”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塑造和教化,影响着他们的“知、情、意、行”,使养正文化和人性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学生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文明礼仪内化显著,遵章守纪蔚然成风,热爱阅读,热爱运动,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明显改观,学生时时洋溢着生命活力,处处释放着正能量。

2.“正”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中得到强化

“养正力行”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优化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课堂上,学生“三姿”基本到位,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人数明显增多,动手实践和学法应用能力明显增强,课堂呈现出蓬勃的活力。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生运动会、机器人比赛、作文大赛、古诗词大赛、英语阅读和演讲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参与到了学校管理、保护校园环境、提供学习生活服务、开展校园慈善活动等方方面面,成为学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校园增添了活力。

例如,校园文化宣讲志愿者彬彬有礼地引导来访者参观校园,来宾们在小讲解员稚嫩的声音中聆听百年老校的发展史;炎热的夏天,校园里穿梭着植物养护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每天提着水壶给绿植浇水;地理园中,志愿服务者热心地维持秩序;上下学时,楼道口安全志愿者手举温馨提示牌,时不时提醒同学“上下楼梯请靠右行,走出校门请先戴好口罩”,一切活动井然有序。

3.“正”人先“正”己的氛围在教师中得到了推崇

“养正力行”德育模式使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回归教育本真,使教师更加重视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意识、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学与教育并重、知识与能力并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教师围绕“养正力行”,自发编制了不同类别的校本教材,如语文组编制了《蒙学经典选编》,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笠翁对韵》《千字文》《论语》分别作为一至六年级的诵读类校本课程教材;综合学科组编制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学生用书、教师用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佳节的习俗,家乡三明市仍保存着一些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过节习俗,使本土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编印《三元区小学生行为习惯读本》等养成类教育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将国学经典读书活动与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近五年来,多名课题教师获得区级以上优秀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二)实践与启示

1.要让德育模式深入教师之心

建构德育模式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是德育的灵魂,但要使其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追求和教育行为,就必须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才能有效地贯彻和实施。学校实施“养正力行”的德育模式,是在学校原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学校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可,而后加强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各方面渗透和影响,不断助长“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的内涵,拓展实施载体。

2.评价是推动“养正力行”德育模式落地的动力

受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所限,他们的自律意识较差,这就需要外部监督机制的介入。校本评价体系《六礼七行成长评价手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集星换奖章”“集奖章换超市礼品”活动,建立了操作性强的可持续评价机制。家长、社区、学校联动参与表彰机制,营造了浓郁的争星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动力。同时将校园榜样学生,以视觉性强的电子班牌展、学校大型LED播放、精致的宣传画册等宣传媒介进行大量宣传,增强了教育效果,拓展了教育空间。

新时代孕育着新要求,学校将继续根据“立德树人”目标要求,着力完善“养正力行”生态校园文化体系,力行养正毓德,让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走得更广更远。

猜你喜欢
养正力行行为习惯
强化“三新”课改 建构“5E”课堂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教学特色
文化兴校担时代之责 养美育正承文院之脉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简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身体力行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弘道养正
坚持实事求是 力行“三严三实”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Ethanol Spray-Air Combus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Advances in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Two-phase Combustion (I)LES of Spray Combu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