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2022-11-21 04:28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陈成会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成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摆脱传统思想品德课堂乏味说教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自主道德学习的教学情境,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参与到道德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落实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程单一、刻板、枯燥的说理说教模式,通过多媒体视频、游戏表演、情境再现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听、看、说、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感悟,在情境中思考、讨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国家和社会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要求,融入学生生活化内容中,柔化生硬的道德规范,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感性层面的,又有理性层面的,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生活中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故事演讲、音乐欣赏、多媒体视频再现社会生活实际场景等,寓品德与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学生情感共鸣和迁移,让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形成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核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情境体验,让课堂贴近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情境中真实感知、直观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引发思想碰撞,探究道德问题,解决道德困惑,从而提升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巧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一)角色情境的表演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情境的表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会切身感悟到角色的道德价值,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例如,在教学“当冲突发生”(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一课时,课程设计为:上课时,甲同学急急忙忙地跑进教室,不小心把乙同学的课本、作业本碰到了地上。乙要求甲帮他捡起来,可甲却不肯,还说乙为什么不把书本放好,把乙气得大叫起来,不让甲离开,一定要他捡起来,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这时,教师走进教室,了解情况后,让乙同学说说此时的内心感受,让其他学生也说一说,假如他们是甲,他们会怎样做。接着组织全班同学为此展开讨论,今后遇到类似情况要怎样处理才能避免冲突。这样身临其境的角色表演,让课堂中的学生与教材中的儿童实现社会经验的融合,利用移情的方式让课堂中的学生进入教材,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地去体验、去感悟,再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做出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定,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

(二)生活情境的再现

杜威曾指出,教师既须懂得教材,还要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与能力。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差异,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环境各有特点。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带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完成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冬天”,二年级上册的“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新变化”,四年级下册的“我们的衣食之源”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社会,走近大自然,从中选取典型场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升华,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将教学情境做如下设计:让两位学生扮演丙、丁两位顾客,到商店买同样的食品,丙同学看到货架上自己要买的食品,就买了下来,直接拆开食用;丁同学则把食品拿在手上进行一番仔细观察后,才拆开食用。学生表演后,让其他学生展开讨论,看哪位学生购买东西的方式比较正确,然后让学生丙来说一说,为什么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这样,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情境再现,变得具体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图片情境的再现

在教学中,图片展示是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手段,通过图片情境的再现,给学生的视觉带来直接冲击,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例如,在教学“试种一粒籽”(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前段时间在家试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所拍摄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这时,许多学生将自己在家种植过程中拍摄的照片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讲述植物生长故事,分享自己的收获。由此做到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四)故事情境的穿插

讲故事、听故事是学生的最爱,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编说故事,或者将一些精彩的典故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到启迪,受到教育。例如,在“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捷、董存瑞、刘胡兰等革命故事,加深学生对抗日将士、解放军战士的伟大战斗精神的理解,达到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我的家在这里”(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一课中“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环节时,设计了“名称由来我知道”的活动,内容如下。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发现很多人居住在不同的小区,这些小区又分属不同的街道。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小区或是街道会叫这样的名字呢?有没有同学找到了名字的由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住在双赢花园,听说是开发商希望他的公司和我们住户能够双赢,开发商生意做得好,我们住户也能买到满意的房子,住得开心。

师:这个名字不错,表达了期盼美满幸福的意愿。

生:我家住的小区属于陵里社区。之所以叫陵里,是因为这里靠近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创建者陈霸先的万安陵,最早是看守陵墓的人居住在这里,所以叫陵里。

师:(出示陈霸先画像)陈霸先是南朝陈的开国皇帝,他建立陈后,国都在建康(今南京)。

生:我们家的小区属于淳化街道方山社区。方山社区是根据方山而得名。因为山体形状四面等方,孤绝耸立,所以叫方山。方山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方印变成的,所以又叫天印山;还有人说它的顶是平的,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给了它一鞭子,把它的山尖抽飞了。

师:这个传说老师也听说过。朱元璋是几百年以前的人,据说方山的山尖被他抽飞的时候,落下来两堆土,有同学知道它们都在哪里吗?小堆土就是我们每年清明节都要去的竹山陵园,大堆土就是今天的东山林园。

生:老师,其实淳化街道也是有来头的。据说北宋时期,因为淳化这个地方连接句容和京口,位置重要,并且人口众多,商业、手工业繁盛,所以就建了镇,并且以年号“淳化”来命名。

师:是的,同学们听了这么多故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些街道和社区历史都挺悠久。

生2:我发现小区的名字都挺美,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美好的祝愿,历史悠久的故事、传说,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细说。下课后,请搜集到相关资料的同学领取纸卡,把搜集的故事写在纸卡上,然后做成“知识树叶”,挂在教室图书角,供同学们观看。

教师以故事情境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小区及小区所属街道名称的由来,并由此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体会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音乐情境的欣赏

音乐是人们情感的语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在导入环节还是在课中,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设计的需要,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美妙的音乐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融入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一课中“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这一环节时,讲到抗美援朝的时候,可以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雄壮的歌曲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真正理解为何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从而加深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时,在课的末尾,可以让全班学生一起唱《中国字》这首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汉字的情感,加深对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六)多媒体视频情境再现

道德与法治的部分教学内容,单靠教材上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难以全面直观反映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现象。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可以更加全面、动态地反映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四通八达的交通”(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中,虽然教材上配了《身边的交通》《人们出行的多样化选择》等图片,但由于图片是二维的、单调的、静态的,无法全面直观地反映近现代交通发展演变的历史。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交通发展变化等视频资料,更加全面、动态地反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三维的、动态的多媒体视频中更好地了解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认识它们的特点,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又如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视频把民间艺术表演“搬到”课堂,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观察、感知和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使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更加关注当地的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再如在“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中国近现代史相关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地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根据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情境,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让教学成为学生自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不断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