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2022-11-21 04:28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教育局孟小军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资料历史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教育局 孟小军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和传递,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知识重难点的记忆。但这种教学模式有不少弊端,主要是会消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难以保证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是一种阻碍。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注重学生历史资料的分析能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更应该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意义

历史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国内外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古鉴今,强化对历史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展思维并增长见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不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应对考试,也是帮助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辨、判断,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整个世界。在初中阶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要注重将学生的线性思维模式逐渐转化为辩证的思维模式。在线性思维模式引导下,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分析会比较匮乏,变为只是单纯记忆历史事件和其中的细节,对于事件中的内在联系缺少必要的分析,这种做法会让学生难以理解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意义和必然性。在辩证思维模式影响下,学生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解读、分析、总结之后,便能够发现其中的价值。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难以得到长久发展,会导致学生思考和实践能力下降,也缺少独立、清醒的思辨能力。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转变历史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大对历史知识探究、判断、证实等方面的比重,或设计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以实现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突破解决问题的常规方式,自主探索历史规律,让学生敢于冲破思想禁锢,提升创新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原则

(一)主体性

主体性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利用一切的教学行为、手段、内容等,并以服务学生为主要目的,聚焦学生学习时的焦点,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一般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情境打造、问题导入、生动讲解等形式,为学生开创一个充满趣味、愉快的历史学习天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基础性

基础性原则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上,主要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思维能力的形成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感知知识要点。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同,主要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历史学习首先是简单的认知行为,其次才是思维活动方面。为此,教师有必要意识到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经验和学习规律,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规划好教学设计。

(三)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综合性,主要是指历史材料和观点上的综合性考虑。教材中充满了研究历史需要的原始材料,以及在研究后得到的观点与结论。从历史这门学科的自身性质来看,无论是直接研究史料,还是强调材料与观点的结合,都需要以客观、真实、可信度高的史料为基础,这样才能在整理、研究、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和磨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一点尤其出现在对教材中一些历史知识进行补充之时,此时教师需要适当引入一些课外历史资料,而且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课外史料。所以,在历史考试中,材料分析题的数量、种类愈发增加,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活学活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有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在未知领域中挖掘历史事件本质,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的检验。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使用探究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运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研究,展开实践活动,并通过独立完成教师提出的既定课题,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收集完成课题需要的资源,借助独立或合作的形式对资料进行整理、思考、讨论等,进而对具体的历史主题与问题进行论证。在此过程中,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升实践能力、启发思维的目的。在使用这一教学手段时,首先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进度和目标,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等出发,选择符合这些要求的探究题目,关注主题与教学的衔接,而不得脱离或背离目前的教学进展。课题探究的形式要呈现出多元化,从多个角度切入探究题目,或者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确保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跳出惯性思维的局限,全方位解读历史资料;或者将其与小组合作进行结合,提升教学成效。另外,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是主导者,无论学生利用何种学习方法,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能动性,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辅助。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两次鸦片战争是整个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中国历史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事件。由于本单元的知识点相对重要,数量也较多,按照单纯的记忆方式容易产生混淆,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围绕两次鸦片战争,或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引出探究题目,可以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变化,也可以是几次事件之间的对比等,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探究题目,综合教材中的知识,借助书籍、互联网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最终处理好研究所需要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使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历史事件,得到的结论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收集资料时,有选择性、判断性、全面性地收集,总结事件的有关内容,探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资料时要认真阅读与归纳,抓住主要内容,提取有效信息,这样才能得到准确度高的结论。如果选择了合作学习,还会进行小组的交流、探讨,之后形成较为完整的探究结果,制作探究报告,并在课上进行发表。教学活动中,教师或其他学生应当对汇报结果进行点评、补充、指正等。在汇报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活动整体进行总结,优化各自的探究报告,通过学生或小组的研究成果,将事件的整个时间线进行串联,帮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探究学习,发展自主探索能力,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历史思维。

(二)使用问题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在各学科中应用较为频繁,也是师生互动的合理手段。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借由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验证,最后形成结论。问题教学不单局限于课堂提问,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机,穿插适合的问题以丰富问题情境,适合在课程导入、课上互动、课后检测等多个阶段中运用,使用上较为灵活。这样有利于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教育视角出发,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将总结好的重难点知识直接交给学生的情况,指引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也是形成与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通过教材研读可以发现,“丝绸之路”最初是汉朝与西域互相往来时开辟的,它的建立不单纯是为了交易往来,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直到今日“丝绸之路”对于我国的国际交往、战略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使用问题教学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符合本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要能够达到递进引导的目的,问题本身也要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以达到问题研讨的目的。为此,教师可结合“丝绸之路”对当今我国社会的影响,联系本课内容,提出有关“一带一路”的问题,如“结合‘丝绸之路’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何评价‘一带一路’的作用?”“‘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等。需要学生从“丝绸之路”的建立对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入手,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探究两者间的深层关系。在这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表达自身的观点,交流思想、拓展历史思维。同时,借助于之前对历史资料的收集、组织、应用,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学生在现有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对于知识层面和框架进行巩固和拓展,拓展了历史学习与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三)使用资料整理工具

历史学科的学习涉及许多资料,需要学生进行处理,其中包括选择、分辨、运用、验证等,用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无序、繁多的材料进行处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也拓宽了知识边界。在教学中需要学生使用一些资料整理方法:首先,深挖教材中的史料素材,根据需要借助课外资源拓展教材内容,以扩大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其次,对于整理的史料进行有效筛选,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研究、证实等,使其辅助常规学习;最后,使用资料整理工具,并对整理好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构成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认清整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流程和其他细节问题。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百家争鸣”中,这一历史时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也为后世贡献了许多影响至今的思想。百家争鸣阶段的资料繁多,内容复杂,学生如果只凭借教材,记忆与理解起来难度很高。因此,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表格等资料整理工具,结合学生掌握的史料,适当添加课外教学资源,将整个时期中的重要思想与代表人物进行串联和梳理。尤其是思维导图,它能够整理好教学重难点,向学生展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整。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从多个角度绘制思维导图,选择不同的关键词,引出存在差异性的次级关键词,创新了绘制理念,对于知识内容产生了主动思考,对史料进行了深度加工。最主要的是运用思维导图最终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复习阶段的有力推手,尤其是这种知识点众多、纷乱、关联性小的内容,因为在制作导图时需要吃透教材内容,这也让学生的知识要点更加明晰,形成了规模化的知识网络,在复习时可以针对自身不足对症下药,使复习过程更有效率保障。通过整理各学术思想流派、观点、人物等,学生能够较为清晰与完整地还原历史,理清知识脉络,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产生的原因,以及各家思想间碰撞产生的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为学生学习之后的历史课程,以及在复习中的有效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历史、认识世界的工具,具有鼓舞和教育学生的作用,也能起到陶冶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鉴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历史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求知欲,鼓励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索,从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进而使学生树立优良的价值观,推动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资料历史
培养思维能力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培养思维能力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