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2-11-21 04:28福建省晋江市石圳华侨中学张书永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材

福建省晋江市石圳华侨中学 张书永

语文课堂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为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教师须就当前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做出研究,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传统文化教育。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概述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对在中华文明历史中产生、积淀并得到发扬的,对历史的进程以及民族当下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作用的事物的统称,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多种形式,糟粕与精华并存。本文主要探讨其精华部分,也可直接称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毋庸置疑,语文学科具有历史传承性与艺术传承性。历史传承性主要是指,语文教材选中的文章,大多为不同朝代与近现代的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良好的熏陶作用。艺术传承性是指这些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语言上十分优美,布局上独具匠心,能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一般是指教材与课程中体现的,与中华民族语言风格、情感状态、生活习俗、文化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内容,如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等。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此看来,语文学科应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课堂中,强化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是每一名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心理,甚至对课堂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但就长期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功利性过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应试教育要求的层面,这种形式化的学习,显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实际上,挖掘与应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有利于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并非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让语文课堂教学从知识灌输的过程,变为对经典的传承过程。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培养其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是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久而久之形成更为良好的道德品格,以及更为科学、客观的文化价值观,还有爱国精神、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等品质,这显然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此外,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由此可见,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绝对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初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语文课堂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涵养其文化品格,强化其文化传承责任感,使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全面汲取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推力量。

三、当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重视知识教学,忽视文化价值

当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能够深刻认识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会因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陷入重视知识教学、忽视文化价值的误区。如,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与先贤圣人的一言一行进行紧密的接触,得到思想上的启发与精神上的熏陶。但当前许多教师的古诗文教学,都更侧重于为学生传授词语的词义与用法,以及考试范围、考试篇目、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教师主导性强,学生参与度低

初中语文课堂中,有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如古诗文、文言文,以及许多涉及传统文化的现代文等。相较于其他无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在语言知识上更具难度,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此便造成许多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过于重视将自己放在课堂的主导位置,向学生精准地传授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尊重有所不足,常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甚至失去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长期处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效果自然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欲望。

(三)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性

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该体系以儒家思想为重点,兼容了其他多家的思想,涵盖政治观念、经济思想、道德教化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层面相对广泛,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但可惜的是,纵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大多都比较孤立,分散在多册教材、多个单元之中,仅有少部分被收录为了单元内容。这种零碎化的传统文化知识,易导致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系统性不足,实效性有限,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系统整合,同时适当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透彻性。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路

1.语言文字知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文字本就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得以流传至今的载体,它自产生后,先后经历了被用于记录卜辞、用于记录帝王功绩到用于记录人们各方面活动的复杂过程,其内涵博大精深,是对中华五千年历史进程与古人先进智慧的集中展示。将语言文字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其得以接触、接受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内容,让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2.经典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现代社会,但五千年文明诞生的经典,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品味经典、把玩文字,也成为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赏心乐事,这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了鲜明的体现。教材选中的经典文学,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散文等,都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不同的物质文化、精神风貌最为形象生动的展现,有重要的阅读、学习价值,全面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根本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将这些不同体裁的经典文学作品,视作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全面领略经典文化的魅力。

3.礼仪规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灵魂

作为传统文化灵魂的礼仪规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礼记》中这样说道:“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通过这个结论,结合当下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可发现,当前许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更侧重于思想观念层面,对学生礼仪规范的培养并不到位。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应重视这个问题,以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的礼仪规范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营造文化情境,发挥育人功能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人文情感重要的凝聚物,语文体现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元素,是涵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我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就是对语文学科“以文育人”功能的充分肯定。但语文学科中,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总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此便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对传统文化情境、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一些人文气息浓厚的课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优美的纯音乐,将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起来,在课堂中渲染出一种别样的氛围,再让学生配着音乐,完成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如此便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内涵,培育文化意识

语文教材是向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材料。为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教师须进一步研究语文教材,大力挖掘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内容,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科学合理地利用起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文化启迪。如,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可在为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小组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将古诗文中蕴藏的价值内核,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探讨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理解;再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蕴含了丰富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文时,教师也可搜集与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园林艺术、设计艺术有关的背景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在课堂中营造出更为良好的情境,丰富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感受,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3.结合民俗风情,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将语文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对课堂内容理解的最好方法。在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也不例外。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应用学生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错的选择。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当地民俗风情的关注,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民俗文化元素,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以教学《社戏》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了解本地特有戏曲的发展情况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展开课外调查。在课堂中,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与本地戏曲相关的文化资料,向祭祖文化、崇祖文化方面做出一定的延伸,在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其对课文的理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拓展课外阅读,深化传统文化

阅读是人获得精神食粮最为重要的途径。因此,课外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平时可多为学生甄选、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作品,如《诗经》《史记》《古诗十九首》《资治通鉴》等经典书籍,可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为自己带来的精神滋养。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也可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在每个学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指定一批经典文学作品,要求学生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完成经典阅读,强化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全面整合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部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其文化传承意识,培育其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材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