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遵循与实施路径*

2022-11-21 14:52焦立涛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焦立涛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9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2]。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是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了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主。①参见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思想战线》,2018年第2期,第70-74页;姚贱苟、于恩洋《百年来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与铸牢路径研究》,《民族学刊》,2021年第2期,第23-30页;姜永志、侯友、白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困境及心理学研究进路》,《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第105-111页;周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学术界》,2020年第8期,第5-16页;张立辉、许华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5期,第214-217页;卢德生、汤子煣《民族互嵌型学校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机理结构与实践体系》,《民族教育研究》,2020 年第4 期,第25-31页。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相比,专门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目前还是薄弱环节。②参见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7期,第1页。仅有的几篇教育专题研究主要侧重民族地区或民族院校,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角度进行问题、机制、目标和路径的研究,缺乏哲学视角的审视。③参见余文兵、普永贵《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5 期,第15 页;张立辉、许华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5期,第214-217页;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7期,第1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基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对象应该为全体中华儿女,需要从多个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更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进行探析。历史明理,哲学启智,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立足全民族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进一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内容结构和实施路径,有利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总体把握。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在历史条件与社会现实的统一中尊崇实践导向,在社会意识上实现族群与中华民族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

对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和价值基础的具体认知构成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首先,合理界定国家与市民社会①文中“市民社会”指广义的市民社会,指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经济制度和基础,是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市民社会”概念来指称社会物质生活的全部内容。关系是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基础。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3]167,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国家作为普遍利益的代表,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获得普遍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4]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要界定在国家——社会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中,这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现实基础。其次,唯物史观是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社会意识以社会存在为基础,上层建筑以经济基础为基础。马克思始终将社会看作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5]。根据唯物史观,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以政治为基础,政治以社会为基础,社会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以自然为基础,构成一个有机共同体。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进行社会意识的教育不仅要从社会意识本身出发,还要从其社会存在这个有机共同体基础上展开。世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一个负责任的民族还要在全人类的视阈中审视自身的发展。教育要立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客观规律,把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共同体存在结合起来,针对性实施教育活动。②参见江晓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42页。再次,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基础。未来社会将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马克思恩格斯以全人类的视野,关注和研究人的解放,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人类的发展经历“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全面自由发展”三个阶段。③参见武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公民意识培育》,《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6期,第58页。在现实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超越资本主义“物的依赖”阶段,向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迈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将在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统一中最终实现。综上,马克思关于国家、社会、社会意识、自由和解放的深刻阐释为把握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本质、内容和目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本质

“现实的个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现实的个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首先,“现实的个人”是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5。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现实存在有类存在、共同体存在和个体存在三种形态。④参见万光侠《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唯物史观审思》,《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第41页。人的本质要在关系存在中认识和把握,这超越了抽象的人性论中个体性与社会性相对立的论断,把个体的人置于社会关系的整体存在中考察其社会性,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既要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中认识人,也要从人的个体层面关注人的个性和需求。⑤参见武进《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公民意识教育》,《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8期,第11页。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其本质上属于社会公共意识的范畴,其本身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①参见邹丽娟、赵玲《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4页。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以来,认识自我就成为个人和组织面临的重要命题,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开启了通过认识论把握本体论的范式转换,马克思将自我认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自我意识”上升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把“个体意识”上升为“群体意识”,实现了哲学革命,为组织和个人认识自我开辟了科学的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在自我认识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性意识,是融合了个体意识的社会公共意识。再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个体真正成为民族主体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的心理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的在于达成个体对其社会身份与角色的内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理解和接纳,并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生成相应的观念体系。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个体和社会双重价值导向,既要教育个体内化社会角色期待,也要教育个体尊崇社会价值,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实现由“民族个体”向“中华民族”的转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兼顾个体发展性与社会法治性。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

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方法。马克思认为,作为教育对象的“现实的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147。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改变人,就要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现实为依据,做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首先,教育要以社会现实为依据。人的发展受到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对人的意识培育也要深入到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也要与社会发展阶段和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实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紧密结合,以社会现实为基本依据。其次,教育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历史实践,在历史活动中依据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改变环境、改变社会条件等实践活动,实现对人意识的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历史中生成的,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从春秋时期到清末民国,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天下归仁”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从不同的视角体现着“天下为公”的大同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语境。但是,传统文化生成于农耕文明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传统社会,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一致,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进行思想内涵的现代化转换,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再次,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育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6],实践在发展,认识也在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动态系统,这就决定了教育要采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综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以社会现实为实践依据,尊崇实践导向,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整体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结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共同体,而国家是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根据唯物史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伟大实践,应当包含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

(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个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标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参见王英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125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方向,没有共产主义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容易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础,缺乏现实的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会变成“空想”,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自觉。党中央历来重视民族工作,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8],根据这一规律,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

(二)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而“共同富裕”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9]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系,开展好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地发展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精神力量。①参见付文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重底蕴》,《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15页。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内陆或山区,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与东部沿海相比,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根据各民族不同实际,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精准制订实施了差异化的区域支持政策。②参见《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通过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等战略举措,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现象依然存在。③参见代宏丽、敖日格乐《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多维阐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8页。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和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整体,维护世界经济共同繁荣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④参见齐静、胡慧《关于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的回顾与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1页。

(三)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社会共同体,以民族团结为精神纽带,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10],“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1]。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的根本原则,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基石。⑤参见俸代瑜、梁鑫《毛泽东民族平等团结思想与各族一家站起来——党史百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就回顾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第70页。民族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体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不同个体组成的民族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对待事物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开展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民族团结的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以负责任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⑥参见张云《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核心要义》,《中国藏学》,2020年第4期,第23页。中国传统的社会是熟人社会,靠伦理规范维护合作秩序,而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深化,人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人之间要靠互惠利他的机制来维系民族团结。互惠利他的机制需要以主体间的自主规范和自觉意识为前提。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体意识包括:友好协商的自主规范意识和遵守规范的自觉意识。一方面要培养友好协商的自主规范意识,自主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风险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要培养遵守规范的自觉意识,自觉维护共同利益,减少矛盾冲突,维护民族团结。

(四)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文化的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2]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就要以“两个结合”①文中“两个结合”是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指导,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守护好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的集体智慧,是56个民族在历史的交往、交流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天下观和所实施的“因俗施治”“民族区域自治”的特殊政策是各族文化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②参见管守新《论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制度保障》,《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44页。。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主干是枝叶的依托和载体。中华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在历史上成功融合了众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中断延续至今,当今世界民族交流空前密切,文化碰撞、文明冲突更加激烈和具有挑战性。中华文化是兼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意识教育和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开放意识教育。一方面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民族的认同才能巩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有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只有放眼世界,尊重差异,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特殊性才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普遍性在良性互动中相得益彰。

(五)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自然面前,中华儿女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儿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开展好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增进绿色行动自觉,建设美丽、宜居的中华民族生活家园。③参见平维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价值》,《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年第10期,第27页。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近60%生活在边疆地区,那里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党中央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出台实施了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禀赋、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的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地保护了民族区域的生态环境。人是自然中的人,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各民族群众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处于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文化,生态系统不仅有自然和环境属性,还有民族和文化属性,由此产生了民族生态文化。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包括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生态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教育,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生态文化认同教育,增强协同治理能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

教育是一种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在原有规定性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规定性,是一种终身的实践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样具有终身性,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过程,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形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实践导向,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通过理念转变、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和治理深化,实现在社会意识上个体、族群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内在价值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一)坚持发展性教育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第一,教育同人们的现实需要相结合。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与乡村振兴、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战略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教育成果惠及人民,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切身感悟到中华民族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第二,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同我国当代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又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是一种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价值实践。中华民族自古重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培养人们的民族情结,是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各学段各学科的教材,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研学项目,多措并举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第三,教育要同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相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认知,通过提升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实现个人自觉自发的民族共同体认同。①参见阿米娜·艾海提《新疆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1页。加强理论的研究,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强化历史教育,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选树民族团结的道德楷模,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二)构建整体性教育体系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既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教育格局,也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②参见《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人的认知过程形成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思维成熟阶段。0—2 岁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正值主客体分化阶段,不适宜宏观教育;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记忆带有直观形象性和无意性,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学生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具象思维为主;中学阶段学生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逐渐发展抽象思维;大学阶段人逐渐发展成熟。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综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素,构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形成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一,学前教育重点在于播“种”,侧重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教育,突出国家、民族历史故事和民族复兴梦想的讲授,重点增强学生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第二,初等教育重点在于展现“图”,侧重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辉煌历史,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蓝图,重点增强学生对国家、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第三,中等教育重点在于展现“事”,侧重于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和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内容和价值,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接力奋斗的光辉历程,解读成功的密码,重点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第四,高等教育重点在于展现“人”,重点突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教育和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从知、情、意、行的角度综合施教,③参见李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路径》,《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第67页。阐释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后的人的公共性存在和共同体存在、活动和发展④参见王正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好线上教学》,《中国民族报》,2020年8月11日,第6版。,重点增强学生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第五,成人教育重点在于展现“体”,开展好文化、政治、社会、经济到生态的五位一体的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活化,增强人民群众“五个认同”。⑤“五个认同”是指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的建设工作,推广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⑥参见王兆璟、郜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1992—2019 年数据》,《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36页。

(三)创新实践性教育方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象是具有独立个性的“现实个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生活在不同的场景中,所以,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公共性的基本特质,要根植于个体在不同场景下的个人意志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第一,理论阐释和实践感悟相结合。在理论阐述上,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引导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迹,针对性地帮助和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困惑,形成精神合力,凝聚共同体意识;在实践感悟上,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悟民族伟大,认知共同体意识,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的条件,让其在实践中体悟到党的关怀。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第二,创设虚拟实践场景,开展体验性教育活动。人是一种场景存在,是时间、空间和主客观条件的集合体,不同的场景,所形成的意识不同,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以人所处的场景为基础,统筹线上线下全媒体环境,通过研究场景、分析场景、创设场景、优化场景来促进共同体意识教育。政府要组织力量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质资源,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要加强民族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共享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分析,识别重点人群,精准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推送;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元素,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馆。第三,抓住实践主体的关键少数,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是中国人理性的思维习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抓住关键少数,特别是领导干部、道德楷模、公众人物和教师群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政德、品德、公德、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纳入培训进修的体系,通过专题培训、素质拓展、学术论坛等各种形式,切实提高他们“五个认同”。

(四)深化法治性教育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强化政治认同、铸牢经济基础、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多个维度来展开教育行动①参见陈达云、赵九霞《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第66页。。复杂多元的教育行动需要深化以法治性为核心的教育治理,教育治理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活动,需要有理性地认识,更需要制度化的实践,二者统一于多元主体的协同教育。第一,培育理性批判意识。理性思考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是公共性教育,公共性以反思批判为特征,离不开理性批判意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个体相互交流、对话协商的结果。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与国家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挥理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理论学习、舆论引导和榜样示范,着力培养人的理性批判意识,奠定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第二,推进制度化实践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类参与型文化形态,在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实践互动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的参与,只有落到制度化的运行中,依法行政,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各级政府要以宪法为根本遵循,建立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法规体系,开展普法教育,将社会参与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推动网络文化乱象和社会陋习的依法治理。第三,协同多元教育主体实施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形态,教育的多种主体构成了教育主体的共同体,共同体需要协同开展教育活动。要加强党对教育主体共同体的全面领导,通过集中统一领导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探索构建党委领导、行政负责、群团参与的组织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四、结 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将“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11]作为“九个必须”之一提出,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新的“赶考之路”上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实践导向,统筹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经济共同体意识教育、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教育的发展性、整体性、实践性和法治性,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方法和教育治理上守正创新,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所带来的精神风貌的改变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效应将会日益凸显,能够让中华儿女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祖国的伟大、民族的伟大,切实增强民族认同,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入全民族的现代教育体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