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着”叠用的性质及其句式的事件类型特征*

2022-11-21 14:52蒋东立
关键词:句式特征过程

蒋东立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 言

针对序列事件的研究认为,汉语时间照应链中每一个小句事件的时间值都是以前一事件的终止点为参照而确定,以此推进整个片段的事件时间。典型的序列事件句中,前面事件的完结是后面事件得以发生的前提。①参见饶萍、刘小林《叙述篇章模式中体范畴的篇章功能》,《外国语》,2015年第3期,第53-60页;李晋霞《叙事语篇的“前景-背景”与动词的若干语法特征》,《汉语学习》,2017年第4期,第25页。事实上,语言中还存在着前一事件发生过程中出现另一事件的情形。例如,李宇明在论述词语重叠时指出:“动词加‘着’常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而且还意味着一个新的事件的出现。”[1]例如:

(1)说着说着,他就来了,真是说曹操曹操到。(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v 着v 着”所在的结构表述为:“动1 正在进行中出现了动2的动作。”[2]并举例如:

(2)想着想着笑了起来。(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但是以上表述并不是对该句式语义特点的有效概括,所以不能与“正vp1,vp2”句式区分开来,以上例句与“正vp1,vp2”替换时出现不同的情况:

(3)a.说着说着,他就来了,真是说曹操曹操到。——正说着,他就来了,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b.想着想着笑了起来。——#正想着,笑了起来。②本文例句前“#”均表示句子不合格。

围绕“v 着v 着”结构的性质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根据“v 着”所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持“动态和静态持续说”;③参见侯友兰、徐阳春《“V1着V1着……V2……”句式语法语义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第36-40页。该文认为“正v1着,v2”是“v着v着”该句式的源头,事实上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演化关系;二是“体态复合”说,“v 着v 着”复叠式既有“行为持续”的体意义又有“反复”的态意义;④参见曾常年《现代汉语动词持续体的反复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3-5页。第三种观点将“v 着v着”直接视为“反复体”,如石锓、杨红认为:“这类格式最典型的意义也是表状态,同时兼表动作的反复。”[3]

上述三种主张均是从体范畴的角度出发对“v着”叠用的性质进行界定,对叠用结构与前后事件的时间关联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描述。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前、后项事件的终结性和界性特征的描写,揭示前、后项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该结构叠用的性质及动因是什么,是否能等同于体范畴中的持续体或反复体?其次,重叠结构在前、后事件的视角转换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其主观短时意义从何而来?

二、“v着v着,vp”概念化的事件类型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将表征经验的及物系统分为六个基本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以及存在过程。该及物系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事件类型的经验概括,构成了叙事文本动态异质的事件状态,①参见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彭宣维译,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56-160页。通过对CCL语料库860 条“v 着v 着”结构中的动词类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形式所包含的事件语义类型主要包括行为过程及其次类共计845条,行为过程既有心理过程如“想着想着”,又有显示意识状态的生理过程,如走着走着、笑着笑着、看着看着以及其他生理过程:坐着坐着。从日常经验上讲,任何事件类型都不会孤立的发生,以上语言事实表明,“v着v着,vp”所在句式可以视为是对相互关联、前后相继行为事件的概念化。

(一)不同事件主体的“v着v着,vp”类型

事件结构中的行为主体在认知结构中具有凸显性,首先我们根据前后毗邻事件是否是相同的事件主体将事件类型分为两类,例如:

(4)一名民警与记者聊着聊着,竟然头靠着沙发睡着了。(《人民网》2016-04-08)

(5)走着走着,他停了下来。(冯苓植《雪驹》)

(6)由于饥饿,指战员们走起路来直打晃,有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人民日报》1996-10-23)

不同事件主体,例如:

(7)台上一位,台下一位,说着说着台下那位观众的手机还响了,台上就停下来看着他。(电视访谈《鲁豫有约开心果》)

(8)且说推事郑之范,在屋里正与妻子吴树兰整理钱财,数着数着,有侍卫前来报告说:“吴山少爷带几十人到东门打架去了!”(李文澄《努尔哈赤》)

(9)当导游小姐把参观者引入石室,讲着讲着,忽然,所有灯光倏然熄灭,令猝不及防的游人猛吃一惊。[4]

语料统计显示,“v 着v 着”前后事件类型表示同一行为主体大致占比84%,而不同行为主体大致占比16% 。这样区分的意义在于可以与“正vp1 着,vp2”时间复句区分开来。在“v 着v 着”前后事件中出现不同的行为主体时,可将“v 着v”换成“正v着”如:

(7)’台上一位,台下一位,正说着台下那位观众的手机还响了,台上就停下来看着他。

前后事件同一行为主体,不能替换的原因在于二者在时间参照点上还有稍微的不同,即“v着v着”所在句式的前项事件既可以与后项事件存在时间点重合,也可以存在时间段重合,取决于叙事者如何观察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关联。先看例句:

(10)老宁听见“相见”二字,乐了个眉开眼笑,道:“有劳管家引路。我说咱家既来了,没有不赏脸的。素来的交情,焉有不赏见之理呢。”说着说着,来至书房。(石玉昆《七侠五义》)

在上述例句中,作为第三方的叙事者在观察事件主体的行为动作时,事实上前后两个事件(即言说事件和移动事件)可以是同时进行,或者说后项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前项事件的时间有一部分的重叠,表现为时间段。叙事者的注意力视窗关注的是前项事件与后项事件(此时后项事件已经发生)在某个时间段内刚刚重合的部分,这与“正vp1着,vp2”事件结构中观察事件的发展方式稍有不同,“正vp1 着,vp2”句式中,“正vp1 着”表示从进行的事件中截取时间点,与此时间点同时,事件vp2进入了叙述者的注意力窗口,是动作行为主体被动感知事件的一种方式。在此情形下,二者不能互相替换,例如:

(10)’#老宁听见“相见”二字,乐了个眉开眼笑,道:“有劳管家引路。我说咱家既来了,没有不赏脸的。素来的交情,焉有不赏见之理呢。”正说着,来至书房。

再说从“v 着v 着”截取时间点的情形,这类叙述事件具有时空现场性。根据储泽祥、刘琪分析制约“忽然”句法位置因素时的观点,“v 着v 着”结构与“忽然”的共现,后续句的“忽然”引导的句子要求有表示事件的先行句,且该先行句提供一个现场时间参照,提供时间参照的先行句常常包含“正在”或“v着v着”结构,②参见储泽祥、刘琪《制约“忽然”句法位置的若干语用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第498-505页。例如:

(9)’当导游小姐把参观者引入石室,讲着讲着,忽然,所有灯光倏然熄灭,令猝不及防的游人猛吃一惊。这里时间副词“忽然”通过截取“v 着v 着”中的时间点为后项事件提供时间参照。此时可以将“v着v着”替换为“正v着”。观察语料还可以发现在截取时间点时,“v 着v 着”与“正vp”在句子共现,如例(8),重复如下:

(8)’a1 且说推事郑之范,在屋里正与妻子吴树兰整理钱财,数着数着,b1 有侍卫前来报告说:“吴山少爷带几十人到东门打架去了!”(李文澄《努尔哈赤》)

(二)前、后事件类型及体特征

Vendler 根据动词短语是否具有[+/-内在终结性][+/-动态性][+/-持续性]语义特征,将动词情状的划分为四种类型:完成(accomplishment)、达成(achievement)、状态(state)和活动(activity)。①See Vendler,Z.Verbs and times.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pp.97-121.根据事件是否具有内在的时间终点以及实际表现出的时间边界(temporal boundaries)分为自然终结/非自然终结(telicity)与有界/无界(boundedness)这两组概念。其中完成事件和达成事件都有内在的时间终点,都是终结性的(telic)。非自然终结包括语境造成的终结,例如“看一本书”这一事件随着书的看完就具有了内在终结,但是看书的过程由于语境的影响也可以造成非自然终结。

“有界与无界”指的是某一情状是否已经到达某一时间界限,反映的是语言所编码的事件在实际表现中是否到达内在的终点,其中“有界”指的是已经达到事件的时间界限。也就是说,即使现实世界中的事件情境必须有开始和结束,但是如果这些时间边界并没有语言上的编码,不管这一界限是否包含一个内在的或预期的终点,那么就不属于语言学所关注的内容。②See Depraetere,I.On the necessity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un)boundedness and(a)telicity.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95vol.18,pp.1-19.本文中“有界”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句子中使用任何句法成分所造成的具有终点的属性,与无界性相对。终结性是一种特殊的有界性。有界但非终结性的事件通常是由时段状语修饰的非终结性谓词,例如:

(11)a.the sun shone[all day].③See Kearns,K.Semantics,Second Edition.London:Macmillan,2011,pp.263-264.

太阳整天照着。

b.He saw patients[between ten and three].

他在早上三点到晚上十点看病人。

(11)a、b 中的谓语“shone”“saw patients”均是非终结事件,但是在状语的修饰下,均作有界解读。研究表明,如果将世界语言按照时空原型的类别进行分类,那么汉语有界和无界并非是一对显赫范畴,④参见于秀金《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范畴化、显赫性及扩张性库藏类型学视角》,《中国语文》,2017 年第6 期,第670-690页。也即事件的界性特征缺少形式上的标记,只能通过语义或语用分析进行判断,这一点在以下对例句的分析中较为明显。

1.前项事件的构成特征

既然后项事件在前项事件的过程中出现,那么前项事件必须表现出过程性特征。理论上,完成事件由于不具有过程性不能出现该结构中,但是事件的复数性质能够使得完成性事件在时间轴上离散地展开,例如:

(12)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张清平《林徽因》)

前项事件是由若干离散的相同性质的事件组成,每一个事件都具有终结性特征,所以“v 着v着”前项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离散的终结性事件构成的事态,在时间轴上形成开放的语境,随着时间进展进入到后项事件的时间段中并与后项事件逐渐发生融合。

以往研究认为非持续动词不能进入“v 着v着”结构,如“死着死着”,忽略了事件的数量特征对句式语义的影响。事实上,当“v 着v 着”所在句式表示的是一种复数事件时,由于每个原子事件都能表示一个完结的行为,那么即使是非持续性动词也能进入“v 着v 着”结构,表现出语篇因素对“v 着”叠用限制性因素的解除。该类句子表示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相继发生而不是同时发生,例如:

(13)牧场里的牛一天死几头,死着死着就快死光了。[5]

“死”表示瞬时实现结果的动词,当用在“v着v着”结构中,那就将瞬时性动词所指称的单次事件加以复数化,从而表达了一种复数化事件,即指称的是多次相继发生的动作,要么涉及多个参与者,要么涉及多个时间上重复或者空间上分散的动作,经过这种语义操作后的复数化事件就具有了可以观察得到的内部过程,从而允准了“死着”的叠用表达。①参见王媛《复数化事件及其进行体》,《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4期,第435-448页。

(14)她的额角抚出了他面颊上那层铁青,很汉子的面颊,抚着抚着,晚江哽咽起来。(严歌苓《花儿与少年》)

(15)随着起伏的波浪,我们游向湖心。游着游着,只听得身后主人在大声呼喊。(《人民日报》1995-11-12)

例句中,前一事件“抚出”“游向湖心”均可以表示一个完结事件(accomplishment)。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可以反复进行,得到过程性特征,而后者虽然由单一事件完结事件组成的有界事件,但是完结事件本质上是由两个阶段(phrase)组成,一个是过程,另一个是由过程导致的结果。例如,在建造一所房子的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完成建造工作,第二阶段是建成了房子这一结果。研究表明,汉语的谓词性成分具有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内在时间性表示状况有一个可以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该过程包括起点、续断和终点三个要素。②参见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第162-175页。“游着游着”是对这一过程的动态描写,而由“趋向动词+宾语”构成的有界动词短语应该被解读为现在进行时,表示已开始尚未终结的事件。

2.后项事件的构成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完整体可以由“动词+补语”的形式表示。从后项事件的界性和终结性特征来看,后项事件可以借用“动补”结构表达事件的终结性和界性特征,如例(16)。表示感知状态发生变化的完整体,如:“发现”“觉得”“感到”等属于瞬间终结(achievement)事件,如例(17)。

(16)母亲看着看着,视线被泪水挡住,她赶忙低下头用力把泪水忍回去。(冯德英《苦菜花》)

(17)张海燕连忙去找纸和笔,写字与他们通话,写着写着,张海燕明白了,他们要乘的是始发列车。(《人民日报》2000-09-10)

或者,后项事件借用起始体标记的动词短语不含终结界但含有起始界,因此也具有有界性,如上面例(14)中的“哽咽起来”。

从后项事件的性质以及对前项事件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下面三种事件关联类型:

首先,后项事件的出现导致前项事件终结而成为有界事件(bounded)。

(18)夜如泼墨,伸手不见五指,而索布妲姨妈也似乎知道这一点,走着走着,就带我又停下了。(冯苓植《雪驹》)

(19)轮换上阵的工人们也已累得不行,有的干着干着就瘫软在泥水地里睡着了(《人民日报》1994-04-11)

后项事件“就带我又停了下来”“睡着了”造成前项事件动作行为的终止,这是由语境造成的终结。所以前后事件是由多个可分离构件事件构成,即在一段时间内,同一行为主体发生了两个连续毗邻的事件。

其次,后项事件的出现并未造成前项事件的终结,前项事件与后项事件在时间轴上并存。

(20)坐着坐着睡着了。(自省语料)

例子中后项事件“睡着了”复合了前项事件的特征,成为一个并行的复合事件。李可胜、满海霞指出:“如果两个相邻时段合二为一,则两个时段上的事件就作为构件事件被合并成一个复合事件。”[6]而例句中复合事件既有前项事件的特征又有后项事件的特征,所以“睡着了”事件发生在“坐着”的持续进程中,描述了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即同一事件主体由坐着的状态转换为睡着的状态,可以转换为修饰结构:坐着睡着了。

第三,从后项事件的性质上看,本质上与前项事件还是同一事件,变化的只是事件内容,这类事件我们称之为单行为事件句,仅限于同一行为主体的句式,例如:

(21)a.说着说着,贵州团代表的话题便集中到如何振兴贵州经济上来。(《人民日报》1994-04-06)

b.吃完饭散散步,走着走着就到了熊猫房。(《人民日报》2000-06-12)

例句(21)的后项事件无论是“话题便集中到……”还是“到了熊猫房”都是“说着说着”“走着走着”在时间流程中出现的变化,前者是言说的内容变化,后者则是行为空间的变化,本质上与前项事件还是同一语义性质的事件。前后项事件体标记的特点表明,“v 着v 着”所在句式概念化的事件类型呈现出叙述者的视点由关注事件的外部情状到内部过程,再到外部情状的动态变化过程。从信息结构在该句式中的分布来看,该结构所连接的后项事件的变化构成了前景信息,整个句式符合“背景—前景”的篇章推进模式。

三、“v着”叠用的性质及动因

(一)凸显前项事件的过程义特征

就“v着”叠用的性质而言,学界主要是关注该形式的体特征,例如曾常年将“态”作为体的下位概念,指行为的状态,不同于时态中的“态”,“v着v着”为反复态。石锓、杨红明确将“v着v着”归为“反复体”。类型学研究表明,反复体是一种涉量体(quantificational),其本质特点是有终止点的单个活动的重复,而在类型学上反复体标记作用于单个活动或事件,其语法功能是将单个事件复数化,从而令句子表述由多个单个事件构成的复合事件,即反复体事件是由具有完成性的单个事件构成的复合事件。①参见刘鸿勇、张庆文、顾阳《反复体的语义特征及其形态句法表现》,《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版),2013年第1期,第24-26页;李宇明《论“反复”》,《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第210-216页。

然而,通过语料观察发现,进入该结构中的动词主要是以表达事件行为主体的动作行为、言说、感知为主,如“坐着坐着睡着了”,这类动作行为很难说具有终结性质的事件特征,此时“v 着v 着”并不具有反复体特征,因此将“v 着v 着”视为“反复体”并不准确。李大勤通过对“X 着(O)”语法意义的研究指出:“‘着’的基本功能就是使某种动作、行为、活动乃至性质转化为一种相关的‘状态’。”[7]而动作或行为表现出来的状态与时间持续性并无必然关系,为了突显状态的时间性质,汉语一般会使用临摹手段增强时间感知,例如汉语叙事文本中出现的“走啊走啊”“写啊写啊”等都与时长有着密切关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指出“v着”叠用体现语言使用中的象似性原则,突显了前项事件在时间轴上的过程义特征,并且“v着”叠用还具有外部动因,即为后项事件提供时间背景信息。

(二)为后项事件提供时间背景信息

考察“v着”叠用的分布特点,“v着”前项可以不同的叙事状态构成,在时体信息方面并不明确,大多由活动动词和完结动词构成且均没有出现完整体或非完整体标记,而这些动词均蕴含着过程性特征,为“v着”的叠用提供了前提条件,在需要谈及后项事件的情况下,“v着v着”的作用在于凸显出前项事件的过程性特征,使得前项事件内在的过程性特征实现为外部世界可以观察的流逝过程,从而为后项事件提供时间参照或背景。这在口语语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2)a.罗大伦:那么,这些肉类的营养物质,实际能补充这个和尚体内营养的缺乏,让他正气足一些。那么,补着补着,有一天,看到这个人的行脉已经稍苏。(梁冬《对话罗大伦》)b.学芭蕾舞学了两三个月,老师说你学迟了,若是早十年你肯定能成为一个芭蕾舞星。然后我又去学声乐,结果学着学着老师又跑去做生意了。(陈鲁豫《鲁豫有约男角》)

发话人通过言语信息不断改变着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受话人在语境假设与新信息间进行着话语推理,以上对前项事件动词类型的分析表明,由于前项事件并未表现出过程性特征,缺少后项事件出现的事件时间参照,而“v 着v 着”具有凸显过程义或持续义的功能,因此为后项事件的出现提供时间参照或者背景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也预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将出现新的变化。

众所周知,叙事文本由不同事件状态交替构成,包含着言说、行为、心理描写等事件,叙事状态之间的转换一方面与叙事者的注意力窗口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如何用语言呈现。语言事实表明,“v 着v 着”前后叙述内容呈现出情景内部和外部两种视角的转换,当“v 着v 着”前有显性主语,且后续小句表示同一事件行为时,其主语一般倾向于零形主语。但是观察“v 着v 着”在语篇中的分布环境会发现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零形回指现象,它的中间插入了“既长又复杂的成分”。

(23)a1 1886 年3 月第一个星期天的早晨,a2哈里森坐在农场内一座小山山顶向下张望。b1山下那座新建房子就差铺上波纹铁屋顶了,b2 哈里森计划当天就完成铺顶,然后向主人讨一瓶白兰地酒高兴一下。想着想着,c3他站起身来,快步向山下走去。(朱华平《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堆起来的城市》)

我们将b1、b2 称为插说成分。插说前后的叙述部分称为“主线”。马国彦将插说前已经出现、返回叙述主线的第一个语句的零形主语称为“零形返回中心”。根据该文的界定,“零形中心是所指实体在插说前已出现的零形式,与上文关联密切,总体上具有回指性。由于零形中心既是第一个重返叙述语句的零形主语,又与插说前语句中的实体有关,因此是话语衔接机制的组成部分”[8]。

b1、b2小句是“想着”的具体内容,是对以上内容的概括性表达或元语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共指关系。a2 以a1 时间短语为参照时间,表示在过去时间段内的“坐”的持续状态。b1小句是“张望”的句法宾语,不参与叙事时间过程。因此,插说话语的内容并未产生时间推进。如果将插说成分删去,变成了:

(23)’a11886 年3 月第一个星期天的早晨,a2哈里森坐在农场内一座小山山顶向下张望,想着想着,c3他站起身来,快步向山下走去。

“想着想着”缺少能够背景化的语义信息,因此造成篇章连贯性的缺失。

(24)后来,她又说起她母亲。她母亲年轻的时候是老家有名的民歌手——当然她用的不是“民歌手”这个词,曾赶过河州的什么“太子山花儿会”,人称“赛牡丹”。说着说着,她幽幽地唱起来了。(张贤亮《绿化树》)

插说话语虽处于叙述句之间,但由于在表述模式或体式上属描写、说明、评议或解释,与叙述主线的时间进程无涉,①See Smith,C.S.Modes of Discourse:The Local Structure of Tex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63.因而事实上并不参与叙述,不受主线的句法约束,也不参与其语义构成、起中止叙述,使叙述暂停的作用。因此叙述者在想表达一个新的事件重返“当前”叙事时,那么“v着v着”结构一方面触发读者或听者对叙述事件中时间运动的感知,另一方面起着引导听者或读者进行视角转换,重回叙事主线,引进新的话题,关注新出现事件的作用。

四、“v着v着”短时主观义的产生及后果

动词重叠可以适用于所有动词事件类别,其语法意义是单纯的“有界量化”,体现重叠事件区别于非重叠事件的动态性,并常伴随“短时少量”之感。②参见李宇凤《实际重叠动词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八),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3-94页。众所周知,语词重叠是汉语的重要形态手段,而重叠形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指出的是,“v着”叠用之后同样表现出一种主观性特征,③参见沈家煊《汉语词类的主观性》,《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版),2015年第5期,第643-645页。与汉语动词重叠表短时意义的特征一致。不同之处在于“v着v着”所形成的短时意义体现为前后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在说话人看来较短,即通过事件之间前后关系感受时间的移动,这种短时性的主观意义可以通过添加时间名词或副词得到验证:

(25)a.看着看着一会儿就睡着了。(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b.她们唱着唱着,立刻迷上了中文,也很快就把我当成了好朋友。(朱邦复《东尼!东尼》)

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解释短时意义如何产生。如上所述,“v着v着”是对前项事件情状内部过程的描写,“v着v着”继承了重叠式的视点体特征。顾阳指出:“时态是说话者展示某个情状的视角,它本身是主观的,是说话者对某个客观情状的主观反映,所以时态往往被比喻为说话者对客观事件或状态用相机从自己的角度‘取景’。”[9]由于视点体又标明叙事者选择不同的视点即观察视角来陈述发生的事件,因此视点体涉及到叙事者的主观性。具体表现为说话人主观认为前件事件还没发生多久,后项事件就紧接着出现,前后事件的时间间隔较短,当“v 着v 着”具有短时义之后,和表示主观量的“就”共现,形成“v着v着就”句式,如“说着说着,他就来了”。“‘短时’只是一个心理概念,并非指事件的真实长度。”[10]

“v 着”叠用的短时意义所造成的后果是“v 着v 着”与“就”整合成紧缩句式或构式化,整个构式表示前后项事件的时间间距在叙述者的感知中较短,因此无需借用“v 着”叠用,就能传达出这一构式语义,例如:

(26)a.李云鹤自知失言,忙改口道:“求求您,我是倾家荡产、破釜沉舟投奔您的……”说着就哭了起来,“赵校长,我是没有退路的……”(《半岛网》2014-11-11)

b.有时候看着他累得在椅子上坐着就睡着了,我会偷偷地流眼泪。(《北京青年报》1997-12-26)

五、结 论

本文首先根据重叠结构前后事件行为主体的不同,将“v 着”叠用所在的句式分为两种类型,其中表示不同行为主体的事件可以与“正vp1,vp2”时间复句进行替换,表征相同的经验情形。其次本文对该句式前后的事件在时间上的关联进行了分类描写,根据事件在时间进程中的发展可以将事件分为三类。最后对“v 着”叠用的动因进行了解释,即为后项事件的出现提供时间背景信息,同时研究表明,“v着”结构的叠用继承了动词重叠后在时间感知上的特点,即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时性”,因此能够产生前后事件时间间隔较短的主观性特征。

猜你喜欢
句式特征过程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