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年谱 》看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

2022-11-21 15:49林娜娜
创造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态

车 辚 林娜娜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年谱》分为2套,一套的时间段是1893—1949年,分为上、中、下三卷,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第1版;另一套的时间段是1949—1976年,分为6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第1版。2套《毛泽东年谱》是完整记述毛泽东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而充分地记录了毛泽东的各种活动和决策过程,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等。仔细阅读2套《毛泽东年谱》,可以发现,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就萌芽出了生态文明思维,在中央苏区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逐步成熟并开始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体现在江河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农田水利建设、害虫防治、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早期实践

《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毛泽东自幼习读中国传统经典书籍如《论语》《孟子》《中庸》《大学》,青年时期又选读过《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这些书籍都贯穿着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把保护自然作为王道政治的起点。人类依赖自然界生活,山林川泽与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谨守山林菹泽草莱”“封山禁渔”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出身农家、自幼务农的青年毛泽东对山林川泽与农业、生计、治国、理政的关系有着超出一般人的体会。《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17年冬天,毛泽东曾到浏阳县文家市铁炉冲同农民谈心,宣传种果树,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栽树后人食果,并动手在铁炉冲栽了几棵板栗树。他早期的诗词、书信中常常有对山川、农田景色的精彩描绘,如“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这说明,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维从青少年时期已经开始萌芽。

中央苏区时期,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相结合,在苏区的局部执政实践中开始系统探索生态建设的模式和路径。中央苏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红色政权就是在“赣水苍茫闽山碧”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搞好山、水、林、田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对于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力至关重要。除大米、鱼虾、猪牛、蔬菜、瓜果等常规农产品外,中央苏区盛产石灰、钨砂、木头、樟脑、纸张、烟叶、夏布、香菇、薄荷油等特产,这些副业实际上也是依托农田、山林、池塘、湖泊、河流生态系统衍生出来的产品。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进行了很多次社会调查,写出了一些著名的调查报告,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这些调查一般都系统考察了当地的地理交通、经济、政治、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实际上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两大部分。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著名论断,成为我们党领导国家水利建设的一条基本政策和纲领。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开渠筑坝、打井抗旱、车水润田,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根据地集中在北方的陕北高原、五台山区、太行山区、沂蒙山区、华北平原等,根据地军民为根治水旱灾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山、造林、保水土运动,如开渠打井、疏浚河流、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保护山林、开垦荒地,使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治理,根据地抵御自然灾害和敌人围困的能力得到增强。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实包含着对农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和治理,这才有南泥湾这样的“陕北江南”的出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是一个改造山河、治理生态、改善民生的运动。像南泥湾本来就具有茂密的山林和宽旷无边的荒草地,有云岩河、清水河流过,山沟里古木参天,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八路军要做的就是把它改造为适宜农耕的复合生态系统。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山、水、林、田、草一体化、综合化、系统化治理的角度思考生态建设的路径和模式,中央政府不仅推出了一些国家级的重点工程,如淮河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工程、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北方防护林体系工程等,而且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像河南林县“人造天河”红旗渠、山西昔阳县大寨农地生态系统治理、山东黄县下丁家农地生态系统治理都是“以水为纲,山水田综合治理”的典范。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郑州了解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的使用年限等问题,强调在修水库的同时应注意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问题,“要修水库,不要修泥库”。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谈长江的治理与开发问题。在谈话中,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并了解从白龙江、西汉水、汉水、丹江引水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的问题。这是史料记载的毛泽东最早的一个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谈话,从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的角度思考中国的水资源分配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没有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相关职能分散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卫生部等部门中,而以农业部为主。1955年12月,毛泽东和几位省委书记共同商定的“农业十七条”就包括了全面规划畜牧、水利、病虫害、绿化、积肥、地方性流行病、“除四害”等涉及生态环境改造的内容。考察巡视中特别强调搞好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平衡,搞好山、水、林、肥的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1962年12月10日,毛泽东在天津视察时特别强调,水利、工业都不能冒进,要分步骤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搞,并指出:“农业要上去,首先要解决水和肥的问题。水,就要修水库、打井、排涝。肥,主要是养猪。还有个林,房前屋后、公路两旁、铁路两旁、渠道两旁,都可以栽树。树多了,空气中的水分就多了,树还可以防风、防沙,夏天劳动者还可以在树下休息,还可以用材。”经过30年努力,如植树种草、发展梯田、修渠筑坝、打井挖窖等系统化的生态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末,黄河流域原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25%得到了控制。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科学方法

毛泽东十分赞成在生态建设中教育群众破除封建迷信。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人们头脑中烙下了深厚的封建神权思想的烙印,有关鬼神、天命、风水的观念根深蒂固,极大地阻碍了生态建设。1933年11月,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时发现,“去年以来,老婆太敬神(装香供饭、求神拜佛)的完全没有了,但‘叫魂’的每村还有个把两个。迷信扫除得这样快的原因:打了土豪、分了田地,第一”。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瑞金、会昌等县在开水渠、水圳、水陂等时就顺利很多,像瑞金的白露乡和合龙乡、会昌的石迳乡和寨背乡等长期因为姓界限制、封建迷信而水利不兴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一些灌溉区域“不分姓界实行统一规划大大地扩大了灌溉面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有过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信邪、不迷信、不盲从,希望能以较快的速度摆脱贫穷落后局面始终是毛泽东一直坚持的理念。1959年12月—1960年2月,毛泽东关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一系列谈话反映了他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的心得和体会。毛泽东强调,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一方面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还要强调自力更生。单纯依赖苏联、依靠外部技术也是一种发展迷信。

毛泽东十分尊重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经验。1933年,毛主席在才溪乡调研时看到群众把山上的泉水用竹笕引到家里用,便高兴地说:“这是群众的创造,很好。可以用这种办法把山上的水引到旱田里去,把旱田变成水田,就可以种稻子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十分看重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和农业改良中的实践和创造,每次外出视察都特别注意调研当地政府和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新办法和好经验。1958年8月8日,毛泽东视察商丘专门去道口乡中华农业社“七一”试验站了解红薯和水稻的试验情况。

毛泽东十分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1954年6月7日,毛泽东对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作出批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农村中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1961年4月7日,毛泽东同农垦部部长王震谈话时指出,“‘六十条’对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问题也要调查研究,可以编个教科书吗?你们就是要讲科学技术,我很赞成你搞科学技术。打仗要军事技术,生产怎么能不学技术呢?从来我们都主张学技术,政治挂帅,就是要掌握技术。”毛泽东听王震说吉林编的农业技术课本写得好,要王震找一本给他,翻译苏联的技术书好的也给他。毛泽东自己也在努力学习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如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畜牧学、林学等,并强调:“我是相信苏联威廉斯土壤学的,在威廉斯的土壤学著作里,主张农、林、牧三结合。”实证分析表明,从1965年至1979年,中国的粮食增长并不主要依靠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的扩大,以及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的投入,而是依赖生物技术的使用,化肥、杀虫剂和品种改良等生物因素在粮食增产总量中几乎占2/3的比例。

总之,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既关注生物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保护、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又强调其科学原理在农、林、牧、副、渔、医等领域的运用。毛泽东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体现的系统思想、民生理念、科学方法、安全思维对于我们今天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生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