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课程在线学习感知数据分析比较

2022-11-21 16:11苗雪松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有机化学模块教学模式

*苗雪松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137000)

1.有机化学课程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总体学情分析

随着各大网络云平台、云储存的逐渐兴起,教育界已经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育者传播知识种子的媒介之一。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分类发布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地性,还改善了学生学习的时效性,即随时随地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旧知识的巩固复习以及不断完善制定学习计划,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线下不断录制完善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私播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依附于移动教学平台的课程[1],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及每堂课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好的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自由的选择课后时间进行线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学创新与改革的焦点,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引导式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引导式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优化教师的教学效果。

我校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后续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有机化学课程,为了更好的搭建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与衔接,并结合各个专业学生与课程的特点及学习需求,对授课计划与教材内容(王志江、陈东林主编,《有机化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与顺序调整,其中主要针对本教材中的16个章节内容进行46学时理论及8学时的实验课授课内容的调整。在有机化学课程中,主要是以官能团为轴线串联各类有机化合物,讲授几大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性质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每章节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充分展现学科前言动态,尽量给学生呈现出与专业息息相关且具有完整有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课程。在现阶段大力提倡改革传统授课模式、更新知识体系、专业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面向各相关专业进行有机化学授课过程中,我院化学教研室的教师积极推进《有机化学》教学与课程改革,勇于创新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验课程的过程性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方面进一步论证,当前只有将教育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有机的紧密结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2]。

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授课模式中,在线下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师生间面对面互动能够使老师及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进而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薄弱的地方;线上授课过程中,进一步结合线下暴露的学习问题,学生在线上自由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资料完善与设置,从而更好的对2020-2021-2及2021-2022-2学期的教学详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使得教研室合理的安排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2020-2021-2及2021-2022-2连续两个教学周期线上线下结合混合式教学后,通过对整体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分析,初步已经取得取较为显著的效果。

2.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线上参与教学的数据分析与教学过程评价

在2020-2021-2及2021-2022-2两个教学周期中,教研室基于“学习通”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对《有机化学》课程进行教改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主要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提问环节设计、线上答疑、收集线上教学数据、线上开放性实验实践等教师教的环节,依据收集的线上教学数据对应调整教学时序、教学内容以及合理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是应付了事,而是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摸索出适应混合教学模式的最佳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3]。最后,与传统教学周期的教学评价结果相比,结合2020-2021-2及2021-2022-2连续两个教学周期线上线下教学数据全方位进行反馈,同时结合学生线上学习的数据统计分析及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综合评价混合模式下《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成效。

(1)2020-2021-2及2021-2022-2两个教学周期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分析

对1个专业135人的2020-2021-2及2021-2022-2两个教学周期中在线时长(h)对比分析(如图1,图2),不难看出2020-2021-2教学周期学生在线时长在1h的居多,在线时长0.5h和1.5h的人其次;2021-2022-2教学周期中,学生时长1h和1.5h的百分比与2020-2021-2教学周期相比,增加较明显。同时,随着学生逐渐适应网络平台线上教学过程,线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尤其在线时长2h的人数也明显增多。

(2)2020-2021-2及2021-2022-2两个教学周期中学生线上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2021-2022-2教学周期中,我校教研室有机化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对教师线上教学活动和学生参与线上教学的活跃度进行全面的过程性评价与分析。2021-2022-2教学周期中在学习通学习平台中设置在线模块测试习题,并设定完成时间节点,模块测试总分值为100分,测试结束后结合系统给出的提交人数与平均得分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图3,图4),分析学生是否按时完成对应模块测试及模块得分率,尤其是重点分析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后学生的接受程度。

综合线上答疑与线下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按时完成模块测试的百分比值和准确率,不难看出学生模块测试成绩基本稳定,教与学的过程性评价结果良好。与此同时,对比2020-2021-2及2021-2022-2两个教学周期中学生模块测试的线上数据,不难看出2021-2022-2教学周期比2020-2021-2教学周期学生的模块测试得分率有明显增加,尤其是较难理解的章节如不饱和烃、烃的衍生物及立体化学部分,准确率及参与人数明显增加。结合两个教学周期的线上教学数据,课后教研室集体重新分割、梳理知识点,突出重难点部分,尤其对学生失分率较高的地方着重讲解,增加线上答疑时间,从而降低模块测试的失分率。

然而,对有机化学本体知识中的不饱和烃、烃类衍生物、以及立体化学等本身就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繁杂的重点章节,则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知识点的教授与考察方式,适当增加线上作业布置考察、线上答疑频率等,给学生补给适当的查缺补漏,更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全面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效果。

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对比评价

相比传统课堂的教学成果评价,对比分析2020-2021-2及2021-2022-2两个教学周期中《有机化学》期末成绩整体分布图(如图5),从年级成绩分布图可以看出应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后,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正向增幅趋势,对比2020-2021-2教学周期,2021-2022-2教学周期80分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数明显增加,70分至及格线和及格线以下的人数也有所下降,期末考试的及格率也显著提升。不难看出,两个教学周期的《有机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有显著提升,对比图直观展现了教学成果和总体教学评价。

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与学习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课下进行自主性学习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构建思考—解决—总结“一条龙”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最终促进了学生带着问题而学、老师带着疑问而教的真正统一。

4.结语

经过2020-2021-2及2021-2022-2连续两个教学周期的混合式教学《有机化学》课程,从学生线上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趋势图等对有机化学授课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并总结出需要改进的系列建设性意见。虽然对学生成绩采用多元化的评定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更加精细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体也有较大提升,但针对2020-2021-2及2021-2022-2连续两个教学周期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几个不足之处,在后续的教学工作需要补充和改正:(1)不断增加有机化学课程与前言科技信息的关联度,提升教学设计的创新性[4];(2)不断的完善鼓励学生参与线上线下学习的激励机制与过程性的阶段考核方案;(3)继续对移动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料全面优化,结合本校各专业学生的整体学情,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从课上教学的模块化分割、到重难点知识有机串联,秉着学以致用为目的对有机化学开展全方位的持续性改革和完善;(4)定期收集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和过程性数据,进而全面分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不断设计翻转课堂、重塑课堂教学内容和时序,力求与线下课堂有机融合起来,有目的性的进行混合式教学。

现阶段高校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将移动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授课优势互补融合,这也使得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不断的丰富和建设移动网络平台教学,争取最大限度的将理论所学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是高职院校教育者应长期持有的教育理念[5]。我们清晰的看到,教师在坚守职业岗位的初心、不断吸收和应用新的教学手段、更全面的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道路上,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有机化学模块教学模式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实践研究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