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研究进展及趋势

2022-11-21 10:53王乐怡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4期

□文/王乐怡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提要] 随着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为清楚地展现公共卫生管理研究历程和热点分布,本文借助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挖掘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现状,对前沿热点的特征及演变进程等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公共卫生管理”,以核心期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限设定为2000~2021年,得到有效研究文献共378篇,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最具学术性价值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公共卫生管理领域2000~2021年内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寻该研究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研究拐点,并对知识图谱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二、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热点及前沿可视化分析

(一)主要研究机构以及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主要研究机构分析。通过可视化软件生成“公共卫生管理”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的知识图谱,共包含节点287个,表明共有287个机构进行过“公共卫生管理”研究。从发文机构类别来看,文献多出自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且多以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为主体,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图1)

图1 “公共卫生管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主要发文作者分析。经过筛选,可得到“公共卫生管理”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包含节点449个。发文较多的作者如表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作者分别是吴建(7篇)、张萌(5篇)、冯占春(4篇)。较大的合作团队有:以冯占春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投入进行研究;以吴建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主要对公共卫生的绩效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张荷香等为核心的团队对浙江省2004~2012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做分析;以缪凡等为核心的团队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模式划分为预防、准备、反应、恢复四个阶段。(图2、表1)

表1 排名前十位作者一览表

图2 “公共卫生管理”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二)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热点。设置初始参数,绘制出研究热点共现知识图谱和关键词表格。一共得到455个关键词节点和811条连线。关键词主要包括:公共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图3、表2)

表2 “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热点一览表

图3 “公共卫生管理”关键词共现图谱

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定主要根据多诺霍提出的公式T=[1+√(1+8I)]/2,I为关键词个数(455),计算得出该研究领域中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分阈值为29.7,即出现频率在29次以上的是高频关键词。同时,中心度大于0.1说明此关键词为研究热点。公共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基本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

使用CiteSpace生成时间线聚类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在时间线图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会被聚为一类,从而聚合为新的主题词。公共卫生管理共形成了6个主要方向,编号的大小表示研究的集中程度,编号越小说明研究的集中程度越高。其中,#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公共卫生管理、#2公共卫生三个聚类研究度最高,多数文献关键词围绕这三个聚类展开,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图4)

图4 “公共卫生管理”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经过CiteSpace数据处理后得到公共卫生管理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时区图显示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研究与公共卫生事件联系紧密。2000~2002年为研究起步阶段,国内鲜少有专门针对公共卫生管理的研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也处于初步阶段。2003年“非典”爆发之后,国内学者着力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等,这一时期为理论体系逐渐建立阶段,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也逐渐形成。随着“非典”疫情的逐渐消退,研究者的研究重点转向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合同等,对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深化完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学者再次集中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包括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不完善、重大疫情直报系统存在缺陷、缺乏完整配套的顶层设计及国家层面的应急委员会等问题。(图 5)

图5 “公共卫生管理”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三)“公共卫生管理”研究前沿。运用CiteSpace中的burst term功能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找到在某段时间内研究频次发生大幅度变化的关键词,是衡量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的研究前沿的标准。绘制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得出“公共卫生管理”研究前沿。(图6)

图6 “公共卫生管理”关键词突现图

根据关键词突现图的时间分布,可以将研究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各关键词时间的连续性较强,但是热点词持续时间比较短。这个阶段的热点词主要是:公共卫生管理、食品、农村、学生保健服务等。“卫生行政部门”关键词持续时间最长,说明学界对于卫生部门干部职业化培训以及部门建设较为关注。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更注重研究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等,研究区域以乡镇为主。为后续阶段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2011~2021年,这一阶段热点突现词的时间连续性最强的关键词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学界较为关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机制、绩效考核等问题。

三、研究热点与未来研究趋势

(一)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热点特征分析

1、对中西方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热点的侧重点不同

(1)“非典”时期:侧重研究西方应急管理体系。2003年“非典”发生后,美国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高水平防疫手段引起世界公共卫生研究者的关注,我国学者在该时期展开研究美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先进之处,反思当时中国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相较于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不完备,美国在经历9·11事件和炭疽袭击事件后,传统的公共卫生系统得以深刻改变,由松散的“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部门间的横向系统延伸为自上而下的三个纵向子系统,即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我国在应对“非典”时缺乏横向与纵向的协调配合,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政府和社会职能划分不明确,一旦危机发生会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缺乏统一系统的部署等。总而言之,“非典”时期中国的应急管理还不成体系,呈现出碎片化特征。

(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侧重研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我国在应对此次“新冠”疫情时所展现的防疫手段、应对策略和抗疫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借鉴的典范,彻底扭转“非典”时期的劣势,“中国之治,西方之乱”的强烈对比已经形成。正是由于此次中国的抗疫取得了巨大成功,于是国内学者纷纷展开对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垂直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务院及其常务委员会分管领导与决策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则负责具体应急指挥工作,中国疾控预防等部门进行事件等级评估,提供决策预判,省、市、县卫生健康部门则成立应急指挥部,根据上级指示制定相应的决策方案和进行应急工作。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部分学者在总结经验成就的同时,提出应当反思与改进的地方。李继伟等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出发,对法律法规体系、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综合管理能力、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智能化程度五个方面的不足进行论述,提出在加强上述五点的同时,需要进行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及提高供给防疫物资的能力。刘兵等对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他们认为我国需要加强疾病防控管理体制,解决决策部门与疾控中心的权责不匹配问题,我国还存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总体不足问题,人才流失严重以及陈旧的“重医疗、轻预防”的思想观念。周茜等学者从理论基础出发提出公共卫生应急协调管理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应实现由单向度的政府管理向社会公众、媒体等综合管理的转变,并结合理论基础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价值、制度、信息和行动协同机制。

2、由“公共卫生管理”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转变。以“非典”和“新冠肺炎”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使公共卫生管理研究实现较大转向,由最初笼统模糊地定义公共卫生管理转向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研究。缪凡等认为,在应对SARS疫情以及其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是缺乏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观念落后和创新不足。蔡筱英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分级,提出了较为合理化的分类方法及分级指标。滕学芹提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其爆发后将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高校的正常秩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在大学生中引起恐慌情绪,因此应当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培养,及时有效开展科学的健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危机心理干预和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机制。韩振宇认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可以利用其上接政府、下联群众的中介作用,帮助进行事前预警、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工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改变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更使研究朝着系统化、科学化、实践化方向前进,对现实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提出更有建设性、针对性的观点。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的“风向标”,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得到深刻体现。

3、以“公共卫生管理”为中心,次级研究领域逐步拓展。纵观20年间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以“公共卫生管理”为中心,次级研究领域逐步拓展,研究议题随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延伸,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例如,公共卫生管理的内涵界定、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研究、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绩效管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管理问题及对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信息协同问题、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等。与2000年左右公共卫生管理的浅层次研究相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提升,并且公共卫生管理的研究逐渐向专业化、学科化方向发展。

(二)结论与未来研究趋势

1、结论。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研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密相连,二者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以前的研究多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研究热点分散,研究层次较低,且缺乏学科化、系统化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以后则深刻影响公共卫生研究方向和重点,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成为研究热点和重点。从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可以看出,研究机构间基本不存在合作撰文情况。从作者合作网络看,作者间合作呈现出整体分散、少部分合作的特征,个体作者间合作密度较低,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也较少。各团队就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学者之间和团队之间的合作较少。

2、未来研究趋势。第一,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包括科学优化的预警体系、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流畅的物资供应机制、事后恢复重建体系、应急协调机制等。第二,重视信息化手段研究。向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多元高效的信息协同机制,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渗透到公共卫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对基层工作人员应急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专业化管理能力、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四,着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现实差别,逐渐掌握国际话语权,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