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角下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甘肃省天水市农村学校劳动教育为例

2022-11-22 12:31李兰兰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农村学校

李兰兰,张 雷

(兰州市第二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因年龄而异,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卢梭在《爱弥儿》里曾写到:“我的学生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才不至于像野蛮人那样懒惰。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并行不悖。”中国农村有得天独厚的劳动教育资源,然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流动、社会分工的细化、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曾在20世纪90年代农村学校常规进行的劳动教育销声匿迹。今天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和青少年劳动素养的下降倒逼着党和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组织和动员。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以天水市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发展状况为例,对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进行剖析,进而对社会变迁中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如何坚持和实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1]。

1 案例呈现:20世纪90年代甘肃天水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

1.1 案例1:街子古镇子美小学的劳动教育

子美小学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的东柯河畔。20世纪90年代,子美小学出于实际需要,要求学生自己打扫卫生、冬天自己生炉子,办手抄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此外,每年春季报到时学校要求学生带树种子,在指定的区域进行种植,并进行日常看护。这一传统子美小学坚持了11年。这些劳动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让学生在付出与收获中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和意义。此外,子美小学的很多老师都是半公半农,大多都会剪纸、画窗花、唱秦腔、打快板等技艺,劳动知识与技能丰富,为当时子美小学的劳动教育提供了便利。此外,农村青少年从小就开始帮家里干家务、干农活,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生产能力相比较城市的孩子来说较强。但后来学校搬迁,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因此学校的这一传统也丢失了。

1.2 案例2:街子初级中学的劳动教育

街子中学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街子古镇,是一所有着70年办学历史的中学。20世纪90年代,街子初级中学就已经很重视劳动教育。除了法定的寒暑假外,还有一年2次的农忙假,让学生们帮助父母收割农作物,参与生产劳动。同时,街子初级中学与当地的农民企业家李国正还联合开办了校办工厂,为初三复读生开设了劳动技能课程。

1993年,街子中学为初三补习生开设了劳技课。那个年代,学生如果考不上高中,就意味着要回家种地,很多学生补上3~4年也没考上高中,回家种地缺乏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所以学校就开设了劳技课。开设的养殖课,主要讲解小鸡的孵化,如何控制温度、湿度,蛋鸡和肉鸡的饲养区别,鸡毛、鸡粪的利用价值和鸡蛋、鸡肉的销售策略等。开设的果树种植课,主要讲苹果树和桃树的育苗、嫁接、挂果量的控制和病虫害的防治。还开设过小尾寒羊的饲养方法课。学生们通过这些课程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学校的劳技课一直坚持到了2003年,10年间,在这些课程的带动下,未考上高中的学生通过养殖和种植发家致富。过去,麦积区农业生产主要种粮食,市场价格低,人力投入大,收益少。相比较而言,苹果产业和养殖业给农民带来的受益更大,因此,以花牛苹果为特色的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市区两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号召农科所每年冬春2 季组织土专家给农民进行果树种植技术培训。现在麦积区的主要产业是水果种植和旅游。后来,进城务工人员激增,很多家长一心让孩子考学出人头地,田地闲置,劳技课停设。

2 20世纪90年代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及没落原因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的天水,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中专,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劳动教育。这些劳动教育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又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发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高度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通过学校劳动教育,既可以让青少年树立劳动光荣、崇尚劳动的信念,又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在小学开展以打扫卫生、生火、植树、班级及校园环境美化、手工等为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升,丰富学习生活;在初高中阶段开展以生产实践及社会参与为主的劳动实践课程,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培养劳动技能,引导其规划职业,在边学边用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总之,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落实国家“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2]。

2.2 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通过农村学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传播农林牧副渔、蔬菜、水果、花卉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人口科学文化水平,为培养有知识、懂技术、能创新的新型农民奠定基础,促进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既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还可以带动当地老百姓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受益。通过农村学校劳动教育以及针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劳动技能培训,有助于普及农业生产科学知识,传播农具操作和使用以及农药喷洒等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2.3 秉承勤劳致富优良传统,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乡土气息浓郁,既蕴含着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也蕴含着中国老百姓朴实无华、敬老爱幼、天人合一等的优良家风。通过劳动教育这一纽带,可以让中国人勤劳致富的精神品质和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4 传承民间技艺,保护文化资源

民间技艺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很多都面临失传的危机。如天水曾今家家户户都会的窗花艺术、植物茎杆编制艺术、庆阳刺绣香包艺术等都面临着失传的境遇。通过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堂,利用农村民间艺人资源,可以将这些民间艺术进行普及和传承,有助于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

总之,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真抓实干,效果显著。同时期,天水第一师范和第二师范学校也广泛开展了“生活及教育”的劳动教育实践,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5 劳动教育没落的原因及表现

从上述案例中也不难发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农村社会变迁是迅速而深刻的,包括社会环境从相对封闭到开放,常住人口从稳定到大幅流动,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种植业、服务业迅速发展,这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教育事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学校劳动教育之所以没落,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社会变迁中各种因素的冲击;另一方面,来自于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自身在机制、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调整、及时创新,未能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3]。

2.5.1 农村人口流动加剧,学校基本取消了劳动教育 随着科技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比较收益下,很多人都放弃种田选择进城务工,人口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出现了很多闲田荒地,甚至很多的学校也搬迁和停办,学校的劳动教育可有可无。

2.5.2 农村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原有劳动教育不能满足青年发展需求 如果说30年前西北农民主要依靠粮食种植获得收益,那么现在很多农村人更多地依靠从事零售、修理修配、做生意、培训、养殖、打零工等服务业获得收益。如今的西北农村,很多地方的农活基本外包,包括粮食种植收割,果树剪枝、打花、摘果等,每到农忙时节就有专业的团队或者专门打零工的人上门服务。农村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各种商铺、培训机构、各种职业院校应运而生,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5.3 科技发展,知识信息获得方式多元化,传统劳动教育无法企及 近年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以前师傅教徒弟是技术传承的主要方式,而今学习方式多样,僵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5.4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深度实施下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农村家庭生育率逐年走低,孩子越来越少,农村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很多农村父母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在好学校读书,鼓励孩子通过高考改变农民身份。有些家长对孩子万般宠爱,不让其参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教育,导致今天的很多农村孩子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必要的劳动技能。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老化、培养的理念固化、培养的方式封闭化,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此外,如今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缺乏劳动理念和技能,轻视劳动教育。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造成了今天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消失的现状。

3 社会变迁中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应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服务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化

农村学校应参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上做到基础性课程与扩展性课程相结合,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稳定性课程与创新型课程相结合。科学地、系统地开好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比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劳技课、社会实践课、艺术课等;老师根据自身特长以及社会发展新动向开发的学校特色劳动课作为创新型课程。

3.2 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根据青少年发展需要,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活实践所学需要的常识和技能,如收纳与整理、生活自理能力等,也包括社会生产实践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种植、修理修配、烘焙、信息收集与选取、互联网的使用等。除此之外,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应涵盖艺术、社区服务、重大节日中劳动教育资源、各种职业体验等。

3.3 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灵活化

就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而言,既可以是坐在教室里的理论学习,又可以参与劳动实践。就地域空间而言,既可以选择在课堂校舍里进行,比如教室与校园环境的美化,桌椅板凳用具的维修、教育教学教具的制作,学校宣传的活动的组织等;又可让学生在家里完成,比如厨艺、整理内务、家庭账务管理等;也可在田间地头进行,比如果园花园的实地参观和考察,大棚栽培技术的实地参观和学习,民间艺人的技艺传授等;也可依托当地的一些企业、党政机构、社会团体等多部门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资源。此外,也可利用节日庆典和各种平台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比如春节期间,当地的很多大学生利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做起了本地年货的直播。通过节日、旅游文化资源的学习与解说,既锻炼了青少年的能力,又让他们参与了劳动。

3.4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动态化

上述案例中,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没落根本上在于未能跟上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步伐,因此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学校劳动教育决不能封闭化和僵化,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地青少年发展不断进行课程以及实施途径的调整和创新。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3.5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

目前在学校教育方面,会宁模式、衡水模式备受质疑,其中很多人强调的一点就是“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农村学校很容易出现“只有读书考学才能出人头地”的片面化教育理念,即所谓的“苦情”教育。不能单纯地追求高升学率,而应培养有个性、懂感恩、有温情的青年一代。每年毕业人数激增,如何实现自主创业将是未来青年一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农村中小学以及中专和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勤劳品质、职业规划意识对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6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本土化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资源丰富,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比如甘肃庆阳的香包,兰州的刻葫芦、快板,甘肃裕固族的民间刺绣,天水的剪纸和窗花、麦积区的皮影,镇原唢呐,甘肃的木偶制作等不胜枚举,这些民间技艺可以成为农村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在整合农村当地民间艺人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独具特色的地方劳动课程,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丰富了学生生活,增加了知识。

4 结语

通过对社会变迁中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从动态角度把握学校劳动教育的未来,领悟学校劳动教育始终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初衷。只有科学地、生动地、创新地开展劳动教育,才能促进青少年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