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

2022-11-22 14:31兰梅花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近代史思政历史

兰梅花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引言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课程课题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确保其与各类课程的同步同行,特别是在历史研究、历史借鉴以及历史把握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发表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我国享有历史文明大国之称,经过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历史记录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智慧与精神财富,包含着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是国民文化自信的深沉来源[1]。在当下历史特定的新时代下,想要更好满足“课程思政”教学需求,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员的需求量,单纯地依靠历史知识是远不能及的,而是需要将其与蕴含“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思政教育”内容相互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创建“三全育人”的美好格局。本文以下,将就“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展开深入剖析。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

“课程思政”是现代社会的新兴产物,是国家针对高校教育全新推出的教育理念,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特征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方式,与各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准确落实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综合教育理念[2]。从教学本质来看,“课程思政”属于新兴课程观,无需新开一门教学课程,也不需要增设教育活动,而是在大学校园的现有课程基础上,将“课程思政”准确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来说,自身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养成正确的政治思想与人生价值观,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掌握更多政治要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

二、“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历史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大不相同,自身养成较之不易,其中大量的历史知识,值得我们学习与深度研究。不可否定的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历史学习与研究将会因历史观念的养成,使我们受益终身。高校是学生的关键时期,也是稳定他们情感态度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开展“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他们的学习与未来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得持久、深层力量。

1.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国近代史是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主要指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见证了我国110年的发展历程,诸多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其中“抗日战争”“多次事变与重大斗争”更是震撼全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已经牢牢刻印在心中,延绵至今[3]。中国近代史学科在高校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教师精湛的语言描述,适当的分析与引领,能够将一幅幅生动又形象的历史情景再现在学会面前,使其对历史产生强烈的思想感情与求知欲望,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下,加深历史文化认识,感受到中国发展历程的艰辛与不易,体会作为中华儿女的荣耀,在养成爱国情怀的同时,增强自身民族自信心。

2.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客观分析与判断能力。

开展“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育,在历史时空观念的引导下,学生对历史认知与观察世界的视野得到有效扩展,对自身的事物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增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中国现代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学会从历史客观角度去看待、分析与解决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健全良好的思想品格,使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走进充满近代历史的时空长廊,我们能够感受到“李鸿章”面对不公平条约,据理力争但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屈服接受屈辱的无奈,领略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时共和之上,体会伟大革命烈士,为保护和平家园甘愿赴死的英雄情怀,这些学生来说,都是历史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4]。可以说,人类是历史的主体与重要参与者,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中国近代各阶层为强国的探索,将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展示给学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

从教育角度来说,开展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历史价值观与发展观的养成,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依托,从“全视域”角度出发,对近代历史展开研究能够发现,尽管中国近代发展历史“错综复杂、艰辛不易、迂回曲折”,但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更像是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励志发展历程。近代历史是中国上下几千年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属于“列强侵华史”,承受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侵略与屈辱;还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代表着中华儿女“不畏生死,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但无论是“列强侵华史”也好,“抗争史”也罢,中国近代史都代表着中国发展的艰辛与不易,是民族复兴历史轨迹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大量学习并感悟历史的同时,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现代史的特殊意义,正确认识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形成社会主人翁意识,以更良好的姿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

1.设定切合实际的“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是工作的指南针,只有目标正确,才能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教育来说也是如此。为此,在创新与改革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需要做好培养目标设定,确保“中国现代史”与“课程思政”的完美融合,为学生带来舒适的学习体验。第一,结合大学生年龄特点,遵循成长发展规律。虽然大学生在年龄上属于成年人,但自身人生价值观念并未处于完全定型状态,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阶段人生困惑等多方面内容,以解决“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两个维度出发,做好“中国现代史”与“思政元素”的精华提炼,将更多、更优质的“史学”知识呈现给学生。第二,结合中国现代史特点,探寻专业发展趋势[5]。“中国现代史”教学的认知目标,就是让学生熟悉并了解1840年~1911年我国的发展国情,正确区分“近代历史”与“独立民主”两大主题。中国现代史的这些独特特点,就必须要在“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中重点突出,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引入其中,确保做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完美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多方面发展人才。第三,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特点。作为当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提高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格外注意,教师应严格遵循“适应超越规律”的基本原则,保证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尽可能超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现状,进而实现“融入+引导”兼容的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想要顺利完成“中国近代史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要从多方角度出发,准确掌握“中国近代史、学生特点、课程思政”三者的特点与规律,将其进行有机结合,探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准确落地,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2.创新教学观念,创设问题情境

观念创新是高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布罗代尔曾说“如果历史文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续存,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无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存在独立的文化与真正的文明”,也就是说历史教学应“弘扬传统、树魂立根”,只有充分挖掘“中国现代史”中的“民族情结与民族精神”,创新转变教学观念,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观念,才能够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准确落地,起到思想的引领作用。在创新教学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辅助历史课堂教学,例如:“中国现代史是我国著名且伟大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能做或者应该做些什么呢?”由此带领学生深入探析“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要点,进而树立“崇高”的发展理想,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要点与内容,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

3.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学史明理

何谓“学史明理”?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明白事物的存在道路与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学者的实践证明后得知,历史课程资源不但是开展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同时决定着历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在创新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学史明理”为切入点,积极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深度开发课程资源,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例如:在进行关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影视资料播放的方式,带领学生详细了解“鸦片战争”前清统治的危机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再如:合理运用视听媒体《中国百年》等纪录片信息,为学生播放中国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红色乡土资源”等等历史资源,促使社会场景的完美再现,以便学生更直观地观看历史文化,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更深入、具体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兴起,确保将历史文化牢记于心,体现“学史明理”。

4.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课前教学设计。一方面,在教学开始前期,教师应做好前期准备,做好教学方案的设定,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思政要素理念准确渗透教学内容中。针对授课方案设计,明确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使课程思政目标更加突出。梳理课程思政设计思路,探寻可行的落实方式,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与内容,对课程思政教学情况作出判断,提炼筛选出本学期历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并预防的问题,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在此过程中,应在保证教学方案时效性的同时,将“辅导答疑”与“课堂作业布置”纳入其中,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基础,进一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教学难点内容与知识重点时,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立足于实际情况,确保思政教学设计能够贴近实际,满足“社会、学生与历史”的教学要求,创造“知行统一”的美好局面。

其次,教学内容教授设计。在进行教材内容的知识讲解中,教师应对中国近代历史中“复杂、丰富”历史情感进行梳理与整合,严格遵循“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专题体系教学原则,将“历史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的叙述与评价设计到教学方案中,重点讲解“人物活动与事件”在近代中国兴起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这样可以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起到一定警示,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精准把握,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切实肩负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者,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

最后,课后教学设计。加强学术训练,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锻炼其逻辑思维与认识能力。在实践中,带领学生大量阅读“原始资料”背后的故事,详细了解原始资料的起源与出处,为学生布置课堂学习任务,自主查询原始资料,完成课程展示,促使学生“史料查找、分析、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课程教学”是必然趋势,是教育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一环。在改革创新“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度发掘“思政元素”与“中国近代史”重点,结合学生、社会、思政教育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做好“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教学设计,确保“课程思政”理念准确渗透至“中国近代史”课堂教学中,促进“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近代史思政历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程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