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混合式教学为途径的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思政探究*

2022-11-22 14:31简仕慧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听力思政育人

简仕慧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国际传媒学院 重庆 401120)

一、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发展已进入与世界最新潮流同频工振,互鉴交融的复兴时代,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使命。而另一方面,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频繁,思想意识多元多变,英语专业学生身处意识形态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在听力技能训练中大量输入地道的英美国家的语言文化,更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对本族文化缺乏认同,甚至理想信念模糊。因此,对听力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尤为重要。坚持听力课程思政才能培养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善于批判思考、实现中西方文化双向平等交流的英语人才。

2.深化听力教学改革

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形态内容的传播密不可分,传授一种语言的过程即是传授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的过程(夏文红 等,2019)[1]。因此,听力课程应发挥英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进行价值观引领。然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大多将重心停留在语音信息处理、词句篇章理解、微技能训练等语言知识层面,而忽略了语言的人文属性和育人功能,听力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气氛沉闷枯燥,呈现出“教师放音,学生做题”的低效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进取精神、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发展。而课程思政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深挖语言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充实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能发展思想塑造品德,从而拓宽了语言教学的维度,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听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指出“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本质就是一种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即是教育的三大要素:教师、教材和教法。教师是思政的推进者,教材是育人元素的来源,而教法则是实施思政的路径。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依赖。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听力教学在这三方面均存在不足。

1.教师思政意识薄弱

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更要掌握每门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王学俭,2020)[3]。然而,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制约,英语教师长期大量接触外来文化,易对课程思政欠缺认同感和积极性,责任认识存在偏差,导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往往牵强附会,出现“两张皮”的情况;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局限,教师在听力教学时往往只关注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容易形成绝对权威主导课堂,学生仅被视作装载知识的容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缺乏对学生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的错误意识从根源上抑制了学生的全人发展,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2.教材思政元素欠缺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中知识、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其所涵盖的内容比重和编排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当前,从思政角度来看,英语听力教材就此两方面均存在问题。首先,教材反映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内容相较于英美国家文化的比重严重不足。尽管大多数英语听力教材取材地道、语言真实,但主要体现了英语国家文化价值观念,本土文化价值观念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发展文明互鉴的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其次,各单元教学活动、学习内容、练习设计仍主要遵循语言知识的特征进行编排,缺乏思政主题进行统领,难以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合力开展全人教育。

3.教法单一机械

课程思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要有机融合,如盐融水,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然而,一方面,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课题,英语教师普遍缺乏方法论的指导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尽管听力教学理论发展成熟,教法层出不穷,但主要局限于语言层面,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历史路径的依赖,思政思路难以拓宽。教法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易导致听力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联系过于牵强生硬,教师与学生都束缚在形式的框架中,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上述问题表明,英语听力课程要把语言文化丰富的内涵无痕地融于各个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达到全方位、全程、全员育人的目标,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路径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整合不同路径的优点与长处,重构师生关系,充实教材内容,更新理念方法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以混合式教学为途径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整合传统课堂与网络化教育各自优势的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但混合式教学不只是在形式上兼具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更在理论上吸收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标和育人路径等层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岳曼曼 等,2020)[4],可以作为听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首先,混合式教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问题的识别与求解中循环往复,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不断构建新知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能自我决定学习内容,教师对学习策略、学习手段进行指导,以及学习环境的创设应服务于学习者主体地位。不难看出,混合式教学在理论基础上始终以关注人自身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符合课程思政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要求。

其次,混合式教学整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势,突破了实体场所的界限,以便捷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灵活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等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可能性,能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的目标。

四、混合式教学在听力课程思政中的落实

如前所述,听力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思政意识、教材思政主题以及教法手段三个方面。而混合式教学以契合课程思政目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学习者为中心的根本理念可以促使教师调整师生关系、重塑角色,从而增强思政意识;其次,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有助于灵活编排教学内容;而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则能优化教学流程,丰富教学活动,有利于思政元素无痕融入课堂。

1.重塑教师角色、增强思政意识

混合式教学认为人才培养应该是在交际交流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建构、发现与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把学习者当作知识容器不断填满的过程。这种理念重塑了听力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教师从知识传播者、技能训练主控者转变为任务活动设计者、策略指导者、学习过程的监控者以及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者,其工作重心也从知识灌输转移到课程资源建设、活动设计、过程指导以及与学生情感互动等方面。这种转变可以促使教师在主观意识上关注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有助于教师增强思政素养,深挖专业知识的思政内涵,实现思政教育在教学各环节的有机融入。与此同时,教师从人文主义关怀的角度对待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责任意识、思辨能力以及学习理解尊重的过程,究其本质正是一种课程思政的体现。

2.充实教材思政元素

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了实时共享的网络优势,能充分利用便捷的移动终端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这种特性有助于弥补听力教材中本土文化缺失、思政主题欠缺、内容更新滞后等不足。教师可以用优秀文化、价值观念或时代精神等思政主题为线索、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切入点,通过精心编排,以在线课程资源的形式来补充教材的思政元素。笔者以所教授的《现代大学英语听力(3)》第六单元为例说明。该单元的主题是“Fine Arts”,内容涉及西方传统静物画、伦敦潮流艺术以及毕加索等西方著名画家;练习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重在训练学生听懂大意、抓取细节等听力微技能和笔记能力。尽管整个单元取材地道,但仅限于西方审美,且目标停留于语言教学层面,难以培养学生文化互鉴、批判思考的能力。于是笔者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重新以“World View in Fine Arts:China vs.the West”为主题,加入了一些有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英语纪录片和慕课链接,补充了教材内容。例如,笔者推送了《你好,中国》(Hello,China)中介绍国画、老子思想以及《西方文明》等双语字幕短视频,并把视频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设置了诸如“Why is Chinese tradition painting often associated with poetry?(国画为何常配以诗歌)”,“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color-using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 and the western still life painting?And what is the world view behind?(国画的用色与西方静物画的用色有什么不同?背后有何世界观?)”等问题。这样的编排既紧扣教材巩固了美术相关的英语表达,又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同时也上升到价值观引领。显然,混合式教学丰富优质的数字化资源优势可以克服教材更新滞后和内容欠缺等不足。

3.优化教学流程、丰富活动设计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中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活动与网络学习混合,设计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线上”课堂教学和课后线上复习的教学流程,并利用网络平台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制定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听力教学与思政教育无痕融合。

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完成资源建设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尤其要根据教学主题推送具有思政意义的材料和相关的时事热点,并精心设计任务,既引导学生预习语言知识又启发他们在价值观层面的思考。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掌握学生课件浏览、学习时长、个体疑问等情况,以确保充分了解学情,关注到学生的切实需求,这既是思政教育顺利融入专业课程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学生全程全面多元评价的依据。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课中环节教师能得到足够的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组织“线下+线上”多形式的活动进行教学,改革“放音—做题—对答案”的传统听力教学模式。一方面,听力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尽可能地和读、说、写相结合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王艳,2012)[5];另一方面,聚焦教学活动可以改变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原有路向,使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王学俭,2020)[3]。在课后线上复习评价环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分类分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作业练习,还可以尊重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土著”的特点,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塑造内化。例如,笔者在上述教学案例(见4.2)的课后作业环节中,针对语音问题导致听力失败的学生布置了“Chinese tradition painting”的原文配音练习,并鼓励学生在班级网络平台发布最佳版本以作为其他同学的听写练习,并正面引导生生互评。学生反馈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既让他们提高语言技能,在反复打磨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根植于心,树立了文化自信。

结语

听力课程思政旨在超越语言交际的工具性,发挥语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文明互鉴的思辨力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符合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听力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增强思政意识,优化教学流程,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内隐自然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听力教学各个环节,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能效。

猜你喜欢
听力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