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土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2022-11-22 16:09许守卫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16期
关键词:沙漠植被生态

许守卫

(中共民勤县委党校,甘肃 民勤 733300)

青土湖湿地是河西地区三大内陆河之一石羊河的尾闾,位于民勤县城东北约90 km的沙漠腹地,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周边约有1000 km2荒漠沙丘,是我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青土湖湿地因水位下降,一度干涸为一片草湖,周边植被大面积枯死,沙线前移、迫近湖心。21世纪初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通过人工输水,湖面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已形成了水域面积约26 km2的沙漠湖泊,湿地面积达110 km2。区域内的植被得到水源滋养后生长茂盛,方圆30 km是一望无际的梭梭、柠条和封育后恢复起来的沙棘、红柳,每到秋夏之交云气氤氲、水鸟翱翔,游人络绎不绝。但人工补给形成的青土湖湿地深处沙漠腹地,具有天然的脆弱性,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环境保护和修复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1 青土湖湿地输水后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文章”难做。青土湖是一个完全依赖人工输水才能存在的沙漠湖泊,自形成湖面以来每年需上游水库下泄水量6000万m3(上游用水量的1/10、对冲了景电二期调往民勤的所有用水)以上才能维持湿地存在,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巨大的湖面蒸发使青土湖湿地需水量居高不下。由于湿地深处沙漠腹地,夏季蒸发量高达2800 mm,同时缺乏有效的降水补充,以目前的湖面大小计算,仅青土湖水域每年要蒸发掉2000万m3湖水,加剧了民勤绿洲用水紧张的局面,推高了水价、加大了工农业生产的用水成本。

二是土壤、植被变化明显。青土湖湿地生态用水的补给源头是亚洲第一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库区存水靠拦截石羊河上游余水汇集而成。自20世纪中叶开始库区周边大量垦荒种地,抬高了地下水位,使地表水大量蒸发,加重了土壤盐碱化程度,这些化学成分随地下水渗入河道,最终流入水库,严重影响库区水质。经过长期的蒸腾和沉淀红崖山水库矿物质淤积严重,裹挟了大量矿化物的地表水流入青土湖后进一步加重了土壤盐碱化程度。据相关部门测算,自21世纪初人工输水形成湖面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空间变化,致使湿地内的植被面临新的挑战。目前部分植被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中心地带一些水分蒸发掉的盐碱地上生长了连片的喜水碱草,外缘水地带则以芦苇为主,一些生命周期较短的耐盐碱喜水植物开始生长繁衍;白刺、黑果枸杞等耐旱型甜土植物则退至更远的区域,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植被带将进一步外移。

三是管理措施系统性不强。青土湖输水后,虽然民勤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未能完全解决青土湖湿地存在的问题,同时湿地保护修复方面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湿地面积的管控,每到降水丰沛的年份或政策影响力度较大的时候湿地面积迅速扩张,遇到干旱年份或上游来水较少的时候湿地面积大幅缩减,增减幅度达70 km2左右,湿地的调节作用及景观价值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再如:湖区道路规划不能全面考虑湿地的特殊性,569国道横穿湿地核心区,将湿地从中间一劈两半,不但对湿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同时国道本身也年年翻浆,全程30 km的路段只要有重型车辆驶过,便尘土飞扬。此外,湿地旅游开发不规范,相应的配套设施匮乏,管理人员配备不完整,游客随意采摘踩踏湿地植被,旅游垃圾处理不当,给湿地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四是科研力度不够。青土湖湿地深处沙漠腹地,独特的成因及地理位置使其表现出与其他湿地截然不同的特质,只有加大研究力度,找出解决湿地水域保持、地力恢复、植被培育的正确方法,才能实现湿地永续发展。但目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处于空白,相关研究人员也寥寥无几,不利于青土湖湿地长远发展。

2 青土湖湿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宣传认识不到位。青土湖湿地输水后面积呈逐步扩大趋势,周边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地方媒体多以宣传湖面形成后的巨大成就为主,而对于一些潜在问题却没有深入剖析,也没有从理论层面上增强人们对沙漠湿地的全面认识,尤其是在青土湖湿地保护修复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舆论宣传的引领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缺少外向型宣传平台,亮点不能展示、危机得不到关注,信息沟通、业务指导等均无法及时传导。

二是没有严密的发展规划。首先,青土湖湿地的存在完全依靠上游来水,一旦上游停水,湖面便迅速缩减,甚至干涸。因此,必须有一套能够约束石羊河上游来水,全力保证青土湖生态水供给的得力措施。其次,经过十几年的输水,青土湖湿地由于地下水的反复沉降,各类化学物质开始溶解或溢于地表,湖内水质及地表基质发生重大变化,但对这方面的检测评估却没有及时跟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湿地功能的发挥。此外,旅游部门对湿地游客的宣传引导不到位,缺乏专人管理,不能及时发现、纠正破坏湿地环境的行为,对湿地景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是政策约束缺乏连贯性。青土湿地恢复工作开始之初,社会各方力量涌跃参与其中,积极性普遍较高,湿地管理得心应手。随着资金支持力度的衰减,與论宣传热度不断降低,湿地保护相关部门间开始推诿扯皮,保护修复工作停滞不前。后来成立了专门的湿地管理部门,但因缺乏必要的制度及资金支持,管理工作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 青土湖湿地保护措施

3.1 加大对湿地环境的监测管理

青土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只有加大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湿地变化的具体情况,才能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及实现湿地有效管理提供帮助。首先,要打造高品质监测平台,从设施配备、人员管理、能力提升、信息交流等方面入手,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能真实、准确、及时反映湿地环境状况的台账,真正做到对湿地一草一木心中有数。同时,为提高管理水平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水上巡护、森林防火、救生保护等方面的装备,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保护湿地,力求做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运作。

3.2 完善青土湖湿地功能

深处沙漠腹地的青土湖湿地具有极大的生态涵养功能,有利于湖区植被恢复,防止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合拢,为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提供适宜的自然条件。此外,青土湖湿地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可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但目前青土湖湿地景观开发不全面,湿地旅游还没有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未来的建设中可从湿地北部沙漠景观、南部人文景观、中央生态景观着眼,打造既能保护生态,又能让游客饱览湿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平台。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地方产业转型,逐步改善青土湖湿地外围环境。

3.3 建设青土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青土湖湿地是一片沙海包夹中的洼地,自20世纪中叶湖水干涸后,长期的风沙埋压致使草场退化、植被覆盖度大幅降低,很多保水植物濒临灭绝。人工输水后虽有所恢复,但青土湖湿地周边地带(湿地植被演替和水分控制的关键地带)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完全得到遏制,直接影响着湿地生存环境。如果能够建立青土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从国家层面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扩大管理范围,全面、准确地研判湿地保护所需的各类条件,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土湖湿地存在的一系列不确定性问题。

3.4 增强湿地保护措施

青土湖湿地保护过程中要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始终秉持生命共同体意识,紧紧围绕青土湖湿地永续生存大前提,协同石羊河流域治理把水生态、河流治理及湿地环境保护综合起来统盘考虑,各管理部门不推卸责任、不蒙混过关,努力营造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各类要素的协调运作离不开制度的强力支撑,青土湖湿地环境极其脆弱,无论对其实施保护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造成严重后果,须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行动不打折,引领青土湖湿地保护工作走上多种要素共同发力的大好局面。

4 青土湖湿地修复对策

4.1 做好“水文章”

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关注青土湖湿地修复问题,把湿地生态用水摆在关键位置,加大对石羊河流域地面径流的协同管理力度,确保青土湖湿地生态用水不减少,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调济、截流湿地生态用水。坚决限产地下水,关闭湿地附近的机井后采用新型灌溉方式,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彻底改变传统用水模式。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加大外流域调水及人工影响天气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湿地周边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在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修复湿地。

4.2 系统性修复植被

根据湖面形成后区域内水情、地力的变化及湿地不同植被生长带的特点,选取最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尽快恢复湿地植被,坚决防止种类选择上的“一头热”现象,杜绝不符合湿地条件的种植栽培活动,确保引进品种有科学依据、种植植被有正确的栽培技术、植被群落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在植被修复的同时还要注重对青土湖湿地的基质修复,青土湖湿地属石羊河尾闾,上游河流冲刷来的化学物质不断沉淀堆积使得土壤矿化度极高,严重影响湿地植物生长。可根据湿地土壤特性适量施用化学药品中和土壤有害成份,严格管控周边工农业生产中化学用品排放,防止其通过地下水进入湿地。

4.3 修建生态驳岸

经过十几年的人工浸灌,青土湖湿地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岸线,以此为基础修建符合地域特色的生态驳岸,对湿地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土湖湿地水源补给并非自然河道自由流入,而是在人工干预下通过灌溉渠道引入,沉积于河道中的各类化学物质大量裹挟进入湿地导致湖水矿化度偏高,因此不能用普通的混凝土建造驳岸。为防止水流淘刷腐蚀,可利用青土湖地区的泥土配以一定数量的生态混凝土做好岸坡保护修复工作。同时,在岸坡周边地带密植保水植被,营造湿地。

4.4 倡导科技创新

青土湖湿地是一块人工恢复的沙漠湿地,关于此类湿地的修复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单纯依靠自然恢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湿地基本得到恢复后,相关的科学研究一定要跟上,重视对湿地水环境及水生植被的评价研究。可以依托高校和沙漠湿地科研部门设置一些课题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分析,为主管部门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不断提升青土湖湿地管理水平。尤其要对生长在湿地的一些特殊植被的种类、密度及湿地载荷去污等方面的功能进行靶向研究,达到利用科技手段助力湿地恢复之目的。

猜你喜欢
沙漠植被生态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沙漠之旅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穿越沙漠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