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区防护林退化林分现状及修复措施

2022-11-22 16:09骆文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16期
关键词:秦州防护林树种

骆文军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天水 741000)

1 退化林分现状及原因

1.1 退化林分现状

天水市秦州区防护林面积达58163.17 hm2,占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的88.1%,截至2021年退化林分面积达1866.7 hm2,主要分布在皂郊镇、太京镇、汪川镇、天水镇、平南镇、牡丹镇、华岐镇、关子镇。不同特征的林分在不同乡(镇)交错分布,较为零散,定性复杂。退化林分的主要特征:一是树种组成结构单一,主要以乡土树种(油松、落叶松、侧柏、刺槐)为主,多为连片栽植且栽植密度大,树种属性差异性强,林分结构参差不齐,林木生长互补性差、生长空间受限,导致树种病虫害严重、“小老树”居多、林木质量低、利用率不高。二是年生长量小,树体长势不旺,加之山区农户居多,砍伐屡治不止,下木盖度低,存在“天窗”及“断带”现象,同时群落结构简单,保土蓄水能力不强。从秦州区的林分特征和退化情况来看,退化程度主要分为重度和中度2种类型,其中重度退化622.3 hm2、中度退化1244.4 hm2。

1.2 退化原因

1.2.1 立地条件差 秦州区是国家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以营造防护林为主要内容,受干旱等因素的影响,林木植被覆盖度较低,乔木林生长不良,灌木林退化严重,“小老树”现象比较普遍,林分质量低下。同时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立地条件差等导致林地生产力、林地质量均较低。

1.2.2 树种结构单一 秦州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历经30多年,早期建设的部分林带和防护林网已进入成熟期,甚至已成为残败林,防护功能逐步退化[1]。受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新模式、新技术推广应用少,修复方式单一,缺少创新性和探索性进一步制约了退化林分修复质量的提升。同时,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树种结构单一、配置模式不科学、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1.2.3 病、虫、鼠、兔害 林区病、虫、鼠、兔害时有发生,特别是中华鼢鼠对针叶林的危害较大。近年来普遍发生的落叶松球蚜、侧柏枯株病、油松松针锈病等病害,致使成片的树木干枯死亡[2]。

1.2.4 经营不及时 过去在林冠下营造的人工更新林,由于天保工程的实施停止了商业性采伐,封育使得部分成材林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腐朽老化。森林抚育资金有限致使大部分人工林未及时进行抚育,进而导致林木生长弱化[3]。

1.2.5 管理体制不配套,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区、镇、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林农科技素质不高,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得不到及时引进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较慢,科技含量低,林木栽植质量难以提高。

2 修复措施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以推进林业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迫切需求为目标,以落实林草重点项目、实施重大工程为抓手,坚持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系、突出科技引导、加强政策保障,积极稳妥推进退化防护林修复项目顺利实施[4]。

2.1 尊重自然,科学修复

一是找准修复对象。严格按照《三北工程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规定的退化林分修复界定标准确定修复对象,从2020年林地更新一张图矢量数据库中提取宜林地,用宜林地裁剪最新“三调”地类矢量数据库和“三调”融合矢量数据库,裁剪完后保留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并结合最新遥感影像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判读图斑是否适宜造林,不能将荒山造林、无林地纳入修复范围。

二是综合提升修复质量。修复条件、修复措施不同,导致林分修复质量参差不齐。修复过程中必须抓住关键技术环节,制定完整的修复计划,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管制度,严格质量管理[5]。同时,要完善造林绿化工程招投标制度,规范工程设计管理,实行工程监理制,开展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参与,确保各项工程质量。

三是靠实内外业调查。从近几年编制的实施方案及省级核查情况看,编制的实施方案质量不高,部分小斑现状调查表中不同地段的因子及数据完全一致,设计与现地情况不符;有些小斑因道路不通等原因,调查人员无法到达小斑范围内,拍摄的举证照片不能完全反应现地情况,导致个别图斑判断不准确,存在一定误差。部分编制人员未深入现地调查,导致设计与现地“两张皮”,直接影响施工质量。要在最新“三调”地类矢量数据库基础上,遵循保护红线等刚性规定,先进行内业判读再进行外业调查,以现地的实际调查情况为准,结合立地条件进行准确评估,确保造林任务下达后能顺利实施。

四是健全档案资料。按照《三北工程退化林分改造试点管理办法》建立项目信息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试点申报文件、计划任务、实施方案、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文件、修复前后的图片资料等,杜绝出现档案资料缺项漏项情况及林地属性不符、林分现状不清、造林项目重复等现象。

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重视发展乡土树种。造林前开展现地勘察、苗木选择、树种配置、病(虫)源木处理等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植被和目的树种。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现状,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幼林期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固土性强、具有天然更新能力、耐干旱瘠薄土壤、抗逆性强的生态林树种和生态、经济兼用的乡土树种,如油松、落叶松、刺槐、塔柏、山杏、连翘、花椒等,将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达到森林群落结构稳定、防护性能好、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二是大力发展混交林。秦州区营造的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森林群落结构简单、阔叶林多针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初值密度不合理、树种组成不科学、林分生长不良等问题。可对以刺槐阔叶树为主要树种的林分,按原有株行距补植乡土树种油松及云杉,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构建多树种、复层、异龄的生态系统[6]。

2.3 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一是重视发展灌木林。灌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优良种质资源和宝贵财富,具有耐干旱、抗风沙、耐瘠薄、天然更新、萌蘖能力强、根系发达等优良特性,在“三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应杜绝“矮灌不成林、去灌营乔”的思想,切实把灌木造林摆上退化林分修复的重要位置。二是合理确定造林密度。结合立地条件及树种特点,科学确定初植密度,优化防护林结构。在退化林分修复中,要综合考虑密度及水分平衡因素,真正做到合理稀植[7]。

2.4 组织培训,加强管理

由于防护林资源监测手段落后、林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相关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导致造林过程中苗木质量把握不严、栽植技术指导不到位。个别内业技术人员业务不精,对技术方案理解不深刻、标准把握不准确,加之有些小斑现地情况比较复杂,对其判读不够准确。因此,急需组织技术培训,完善区、镇、村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使得造林技术和管护措施多样化,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护林、管林意识,做到造管齐抓,把提高农林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作为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有效措施。

2.5 加大扶持,创新融资机制

林业主管部门要多筹并举,不断争取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健全适合林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营造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林业发展环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林业扶持力度,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提高林权抵押贷款发放额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国土绿化。认真落实市级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政策,对工程质量好、规模效应突出的工程给予奖励,切实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激励带动作用。

2.6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宣传动员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及网络新媒体,借助“3·12植树节”“爱鸟周”等重要节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及开展国土绿化和创建森林城市的重大意义。同时,深度报道秦州区退化林修复成效及工作亮点,积极宣传林业政策及典型事例,提升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营造强大舆论声势,激发全社会广泛参与国土绿化的热情,增强广大群众大力发展林业的决心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形成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8]。

3 结语

秦州区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实施退化林修复工程是改善生态状况、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经,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全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是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要紧紧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按照“尊重自然、科学修复、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生态优先、结构优化、功能递增”的修复原则,扎实推进林业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秦州防护林树种
明代秦州卫考略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
珍贵树种红豆树生态位测定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